◇俞晓云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获得渠道越来越多,交流、互动方式也越来越多。有一种声音出现了,学生在家,只要有网络就能学习,就能获得原来在课堂上才能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但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近日,听了台湾李玉贵老师执教的阅读课《狐狸阿权》,感触颇深,李老师用她的教学告诉我们为什么需要课堂教学。
有人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班级又何尝不是?在课堂上,孩子们就能学到社会交往的必要法则。
1.修养与礼仪。
听李老师讲话,你会发现她的声音永远是柔柔的,配上特有的台湾腔,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在课的第一环节,李老师说得最多的是课堂学习的规则。
师:需要我大声说吗?我可以越来越小声说吗?
生:可以。
师:好,可以。小组交流用第几级音量?
生:二级。
师:好,小声开始。
国人的大嗓门是世界有名的,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已经习惯了。上公开课时,如果有小组讨论环节,老师恨不得学生都大声讨论,似乎这样才能显现出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多投入。但是,李老师不是这样,集体学习的时候,她做的是和学生共同努力创造一个适宜集体学习的环境。在这里,“小声说话”是一种修养。
师:(走向一个学生,正要递话筒,突然停下)太好了,很多人都知道,我要把话筒给他,基本上都放下手来,准备要专心听同学的发言。
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选定了发言人,别的学生仍然高高地举着手,甚至嘴里还会发出“嗯嗯”的声音,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李老师不允许,她用轻柔的声音告诉孩子“手放下来”。在这里听人发言时“手放下来”是一种礼仪。
李老师不仅对学生有要求,她也在用自己的言行做示范。
师:(出示四个学生画的折线图)这四张图有一个共同点,尤其是在我圈起来的地方(折线末端)。谁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小组发现,就是最后一幅图,兵十——
师:(拿过话筒)插嘴很不礼貌,但是,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问题,我问的是四幅图共同的地方在哪里。可能是我的指令不清楚使你误解了。
发现学生答非所问时,李老师毫不犹豫地打断了他,指出问题所在,但同时就自己的行为表达了歉意,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愉快地接受批评。李老师表现的是不忘教师责任的修养与礼仪。
2.倾听与理解。
李老师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非常执着。她曾就此话题专门撰文:“我们的世界太吵了,我们其实已经习惯了争吵,急于表达。身为教师,想培养学生透过倾听构建学习关系的话,就必须练习像猫头鹰一样:集一身力气,专注倾听。”她认真倾听并努力理解每一个孩子的表达,每一次点评都是极富针对性的。她也努力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反馈时,她发现有个小组只有一个人举手发言,于是就逐个询问:你发言没?你听到别人发言没?你是怎么回应的?近乎琐碎的询问迫使每个被问到的孩子都会对自己刚才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有所反思。每一个旁听这段问话的孩子也会在心里问问自己。他们会知道,在集体学习的时候“倾听”有多重要。这样的教导是非常及时而有意义的,远比另找时间空洞说教有效得多。
与人交往,想要和谐相处,理解对方的想法非常必要。课上,李老师出示了几组学生课前自读后绘制的反映故事主人公阿权和兵十心情的折线图,其中一个学生的图与众不同。
师:读书最难的就是这些。我们读的书相同,都是《狐狸阿权》,我们读到的也是同样的故事结局,为什么有人会画成这样?(生纷纷举手)手放下,老师看眼神就知道你们是想反驳他,但老师还是建议你们把手放下来,先听听这个同学是怎么想的。我们要练习听到不同想法的时候,先去想一想对方是怎么想的。故事我们已经很熟了,猜猜这个同学为什么这样画。老师要说的是:如果这样画合理,我们要去理解别人的理解。我知道你原先不是这样想的,全班只有一个人是这样想的。我知道你不是这样想的,读一读文章的结尾,然后去理解和你想法非常不一样的人。(等待片刻)好,小组交流。哪怕你不同意他的理解,你也要先想想他是怎么想的。
这段教学语言可以说是非常长了,里面有很多语句的意思是重复的,这在别的课堂上不多见,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教学语言可称得上是“大忌”。但是,这些重复的语句正是李老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交往法则、学习方法。她知道“你不是这样想的”,但还是要你“理解别人的理解”。交流结束后,李老师又说:“我们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要一直练习先把别人的想法听完。”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知道了倾听与理解的重要,也在言语实践中体会到了倾听与理解带来的美妙感受。
3.默契与合作。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常见组织形式,但是其形式化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李老师的课上,她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同伴之间的默契,学会合作。
师:刚刚两次进小组,李老师有一个发现,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小组每一次讲话都是同一个人。上次老师也说过,你们要自主地轮换发言,给别人一个机会。
在课堂上练习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在小组讨论时不霸占话语权,而是让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发表观点的机会,这样的学习在孩子的社会交往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堂教学较之于个体学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有学习的同伴,有引导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群体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实现了同生共长。
1.同伴之间的思维碰撞实现了同生共长。
课堂教学中,学习同伴处于相同的年龄层次,他们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想法;但又因为个体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同一阅读材料也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在这种时候,同伴间的思维碰撞与分享就显现出了力量。前面提到的对一个学生绘制的特别的折线图的解读就属此例。李老师的课上,同伴之间的思维碰撞、分享比比皆是。
在一个孩子理解出现障碍时,李老师对组内另两个孩子说:“你们两个负责让他明白。大家为什么要上学?因为我们要听不同同学的想法,看不同同学的资料。”在交流“从哪里可以看出阿权很孤单”时,一个学生说:“请大家看第3页第6自然段。‘阿权又出去闲逛’,我从这个‘闲逛’看出来他特别孤单。像我们,一般都有爸爸妈妈陪着玩。他一个人‘闲逛’,已经无聊到什么程度了!”李老师大加赞赏:“老师说的就是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太棒了!”有了这样的示范,原来感悟比较浅层化的孩子也纷纷开始深入语言文字中去。一个学生发现:“阿权不管做什么事,作者描写时都不用 ‘他们’之类的词语,全都是‘自己’‘他’‘阿权’,这些词都说明他是一个人,所以我觉得他很孤单。”学生群体的阅读能力在思维的碰撞与分享中得到了提升。
2.教师引领的深度学习实现了同生共长。
在当今大力提倡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自己的指导、引领职责。为了感受狐狸阿权的孤单,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李老师开始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师:这本书中兵十有两次叫过狐狸阿权,找到了吗?他有没有好好叫过阿权?(生:没有)你们去看看所有狐狸阿权的话,去看看冒号前面。谁发现了什么?
生:阿权所有的话前面都是一个“想”字。
师:在这本书里,阿权有没有开口跟谁说过话?他从来没有开口跟谁说过任何的话。
这两处文本细节是孩子独立阅读、合作阅读时都忽略的地方,而恰是在这细节处,李老师发现了文字的密码。在课堂教学中,她引领着孩子再往前走一步、两步,一个童话故事的阅读同样可以体现出语言文字赏析的深度。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什么?
生:《狐狸阿权》。
师:真的吗?不学《狐狸阿权》我们也会长大。(出示:我与故事的关系)如果你去好好感受狐狸阿权的内心,想想为什么他会这么善良,就会发现其实他每一个行为都可以使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上得到一点借鉴。你不希望有阿权这样的同学吗?反过来说,别人也期望你是像阿权一样的同学。
李老师从一本书的阅读引出了与人为善的价值观,阅读的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3.拓展迁移的活学活用实现了同生共长。
课堂教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有限的几十分钟,打通课内与课外,联通学习与生活,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教学最后,李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
师:(出示各种版本的《狐狸阿权》及作者手稿)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花木村的盗贼》,它和我们今天学的故事一样,都是讲人的改变。自己读,好好读读主人公内心的改变,你会发现很多像《狐狸阿权》一样散落在文章里的,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细节。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初识角色”和“我与故事的关系”两个板块,带着学生行走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实现了学生群体对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课后,李老师布置阅读任务时有着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后的个体阅读中,实现方法的迁移,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课上是建构,课后是运用。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一个故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1.课堂教学提升多元的阅读表达力。
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语文学科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在李老师的课上,能看到多元的阅读表达。
课上最多的是流畅的语言表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思维的碰撞,金句频出。比如,学生在重读文本后试着去理解那张特别的折线图:“我认为这位同学的想法是,阿权虽然被兵十打伤了,但他想到之前坚持每天给兵十送栗子还有活物表示歉意,想到他做出的补偿,还是感到很开心的。兵十为什么特别后悔、特别伤心难过?是因为他错杀了一只暗暗帮助他的狐狸,并且那只狐狸是无辜的。”这样的表达连李老师都忍不住称赞:“讲得真好!”
课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有趣的图表表达。老师提供了一个坐标系,以事情发展顺序为横坐标,以人物心情的好坏为纵坐标,要求学生用折线图的形式来体现文中两个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学生画的坐标图都是个体阅读感受真实、形象的反映。这样的图标表达将数学与语文完美结合起来,可谓新颖、有效。
课上最可贵的是自信的个性表达。孩子们的想法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在讨论“兵十妈妈去世,阿权有没有责任”这个问题时,一个孩子说:“还有一种可能,兵十的妈妈本来就想吃鳗鱼。兵十回到家的时候,妈妈看到没有任何鱼,兵十狡辩,然后……”有学生小声说:“不可能的。”但是李老师没有否定,只是说:“这是他身为读者额外的联想。”
多元的阅读表达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提升了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提升细腻的文字感悟力。
文字感悟力影响着一个人对文字的意义、温度和情感的体会与把握,决定着文化领悟的广度、速度和深度。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逐步提升的。
师:老师的问题是,阿权有多孤独?(生细读,师巡视)厉害的人会看到词或者字。一定要静静地拿起笔来,比原来更慢地重新读一遍,老师不是要问谁找到一处,找到两处。老师要你们从头到尾再静下心来读一遍,走进他的处境、他的内心,如果你发现了,再次去读,特别去重读你没有画线的地方。很多同学圈“孤苦伶仃”就觉得找到了,不是,你要跨段找,你要整篇找。
课上,这样的引导还有好几次,李老师总是不紧不慢。学生一时难以发现就再给点儿时间,再读、再品,提高文字的感悟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节课上有这么一两次,时间一长,孩子对文字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敏锐,对文本的感悟也会越来越细腻、深刻,这样当他独立阅读时才能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3.课堂教学提升过硬的整体把握力。
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是很多孩子欠缺的,这一方面和他们的阅读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师的教学有关。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将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都是对文本碎片的感悟。有些教师教学时喜欢让这个学生说一点,那个学生说一点,几个回答凑起来觉得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完美答案。这样的过程对学生个体来说,他们得到的仍旧是碎片化的东西。所以,从教师到学生都有必要提升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
师:阿权淘气不淘气?
生:淘气。
师:淘气在哪里?(生纷纷举手)别忙着举手,你要找尽、找遍、找全。你们去看看所有狐狸阿权的话,去看看冒号前面,整篇的啊,要看过全部的,不要看过一句就说“哦”。谁有发现?
李老师在课上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获取全面的阅读信息,这对培养学生过硬的整体把握能力是有现实意义的。
上述种种都是在李玉贵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习的同伴和老师,学生就会缺失很多成长的契机与平台。愿每一个教师都能像李玉贵老师一样,给学生创设这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