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 反思 活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2018-01-25 11:39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错题课本试题

江苏

曹银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不是一轮复习的缩微版,也不是对以往复习过的知识点低层面的再次重复。二轮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必须以《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为目的。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关注顶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层级感受;完善学生的整体认知结构,实现基层探索,关注基层创新;明确高考的测评方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轮复习是一场智慧和策略的耦合。

一、接地气活用教材,专题复习创造性建构

一轮复习之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习惯于沉入题海中。复习过程中往往很少关注教材,与教材严重脱钩,以为通过大量刷题就可弥补复习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可事与愿违,其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地理高考二轮复习重在打破课本章节顺序,在教师引领下,创造性地将课本知识重组,学生回归课本、活用课本,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系统。

1.读品结合,厚积薄发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着力点仍在课本,回归课本既可弥补以往复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又可对薄弱知识点查漏补缺并加深理解,还能及时与相关的社会热点有机联系起来。从整体性的思路、知识点间的联系等角度切入,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应对不同问题时便可找到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杨绛曾说过,“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教会学生读“书”,是二轮复习的第一要务。纵观历年的地理高考试卷,无论是全国新课标卷,还是江苏卷,命题原型几乎都与地理教材内容相关,答案也来自教材。由于地理高考命题范围广,书中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碰到,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与考点相关的知识点。但回归课本,不是把课本知识点再浏览一遍,而是对课本中的概念、原理、规律、专业术语、图例、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巩固和内化。回归课本时要注意以下细节: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数字、符号、过程或步骤的表述;关注课本知识窗、活动设计等学习环节;回顾地理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回归课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味,让学生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2.专题复习创造性建构

一轮复习看功夫,二轮复习看水平,三轮复习看士气。地理二轮复习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构建多种形式的专题:

(1)以知识为主体的专题重在从相关知识点方面下工夫,将点、线、面结合编织成“知识网”。“点”即知识点和考点,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元素和复习的基石。“线”即“人地关系”这一永恒不变的主线,可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时空变化为线索确立专题。“面”指在一个区域内把各个要素有机结合,使知识“点成线,线成面,点线面结成网”,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以知识为主体的专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新情境的试题建立好、快、速、准的联系,能准确及时地调动相关知识和信息,提升学生应用储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整合时空视角为主体的专题,以时空分布和时空变化为线索,把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串联起来,并进一步联系到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旅游、商业等人文地理知识,寻找知识间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3)以能力立意为主体的专题,如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这些等值线虽表示的地理含义有所不同,但它们所具备的共性特征是相似的,可从特殊到普遍总结出等值线的一般规律,再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如果碰到未见过的新颖等值线时,也能得心应手。

(4)以问题立意为主体的专题,以问题链导学案为抓手,通过设置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使呈现在学生脑子里的知识不再杂乱无章、毫无头绪,而是有骨有肉、交错有致的知识体系,从而为三轮复习的强化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自然地理是根本,人文地理是灵魂,区域地理是载体。

专题复习要重视细化大专题,穷尽主干知识,建构切口小、角度小的小专题或微专题,使重难点更突出,复习目标更明确。大专题重心下移至微专题,能及时发现知识盲点从而各个击破,使二轮复习有的放矢。同时注重微专题适度关联高考热点,使知识活化,激发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意识。知识型专题,以教材为依托;技能型专题,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型专题,以地理事象为蓝本;热点型专题,以最新重大问题为着力点。

二、重温真题,体味命题思路

地理高考命题相对规范、科学,试题可呈现一定的方向性。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就像一张张可以说话的嘴,就是一个个跳动生命信息的鲜活体,只要你会问,他什么都可以告诉你。

二轮复习引导学生接触真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早熟悉高考试题的面貌,领略高考真题的风采,体味高考试题的广度和深度,以防止在平时训练过程中片面追求偏、难、怪的试题。面对新情境、新材料的试题,及时寻找对策,总结经验,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适量研究比较近几年地理全国卷及各地高考卷,可从中找出各试卷的差别、共性特征及联系,品味命题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可全面把握考试重点、难点和热点,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去粗取精确定第二轮复习的专题。这样,复习的目标更明确,思路更广阔,提高二轮复习的针对性。在此过程中可适当穿插进行相关专项训练,学会“秒杀”客观题,规范解答主观题。并深入研究试题背景材料和考试设问间的关系。总结命题人制定参考答案的方法之一是善于利用图文材料信息,甚至有些答案在材料信息中直接找到,而这一点却易被许多考生忽略。

研究高考试题也可在标准答案方面获益,理解高考答题的规范要求有:按要点给分,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逻辑性强。把直接从背景材料中提取的结论里最精彩、最重要的关键词尽可能放在前面,同时要注意题目分值,分值高的适当扩展答题要点,扩展过程中不能与试题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文字表述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把握性不大但又怕遗漏的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要求可以多答,做适度的模糊处理。

三、查缺补漏勤反馈,让反思成为习惯

学生考试失分的原因有多种,如粗心、概念不清、语言逻辑关系差、读图分析能力差、记忆不牢、书写不规范,视不同情况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查漏补缺的方法。

1.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进而深入理解和应用教材;指导他们在主干知识方面进行宏观把控,让他们在自习课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基础知识扎实、牢固。

2.对于语言逻辑关系差、文字表述能力弱的学生,在审题和答题的准确性方面,通过查漏补缺,引导他们能准确表述文字、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3.对于读图析图能力差的学生,教给他们熟悉图表阅读方法。让他们先看图名,再看图例和坐标单位,后深入图表中的具体事项,确保信息无遗漏。后经思维加工将图表的数据信息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文字信息,根据试题的要求提取背景信息调动储备知识。在确定答题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构思。遇到图表分析题,先让学生自己读图,自行分析从图中可直接获取的知识点和读图方法,教师点拨查漏补缺;对难度较大的图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

4.对于书写不规范,书写脏、乱、差的学生,通过谈心进行思想教育并提出规范书写的硬性要求。课上展示书写工整的试卷,树立榜样示范;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差的试卷,督促他们限期改正,目的是让学生答对的题能得分且能得高分。

高考二轮复习要重视“两本”即课本、错题本,许多地理考生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整理“错题集”。好的错题集是一笔“财富”,是通向成功的捷径。错题集整理后,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温故而知新”,重新认识进行思维重组。并在整理错题集时留出空白,以便在回看错题集时在空白处写出错因分析、补救措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免再次出现同类的错误。

错题集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成果,花费了学生们不少心血。为了达到最大效果,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错题集,互通有无,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交流方式。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有哪些类型的试题容易出错,如何进行改正,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特别是对一些自己易忽略的或很少注意的知识点来亡羊补牢。总之,互利共赢,可发挥错题集的最大效应。

四、突破“高原现象”,做更好的自己

目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关注较少,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值得我们关注。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的紧张复习,身心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此时一些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尽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害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心神不定,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

考生的心理素质影响高考的临场发挥,高考不只考查考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且还考查考生的能力。掌握知识的水平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考前、考中的心态是高考成功的软件。形象地说,高考既打知识战也打心理战,越临近高考,心态的作用越突出。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出色,一旦到了正式考试就发挥不出正常水平,问题就出在心理素质上。有些考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在心理上先打垮了自己,临场考试心虚发慌,手忙脚乱,平时得心应手的试题也可能答不出来。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好思想准备,怀着一颗平常心去迎接高考,不怕挫折失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最佳水平,就能轻松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心态的培养重在平时,重在利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换一个角度思考,“高原期”是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一个分水岭。要突破“高原现象”,引导学生善于激发学习“兴奋点”,时刻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使自己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有信心跨越“高原期”,迎来更大的成功。其次要先找到自己的不足,对平时每次考试得分情况分项详细记录,看出自己在知识点、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点,适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让学习上的“黑洞”尽可能消除,克服盲目性减少大量无效劳动。只要抓住弱点,各个击破,及时调整学习方案、优化学习方法,成绩就能从量变转变为质变。

五、热点问题冷处理,热冷有度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地理试题命制坚持把握课改精神和理念,注重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过分拘泥于课本的传统命题和答题方式,命题时为考生创造良好的意境,增加开放性元素,让考生的思维不过多地受限制,给考生留下足够大的答题和发挥空间。

“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地理高考不回避热点,关注现实和热点问题是地理复习永恒的主题。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大多与地理科的主干知识密切相关,尤其是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又是比较新颖的话题,考生平时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和关注,加上以此为材料的试题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备受高考命题人的青睐。一切地理试题都是课本知识点的深化、迁移,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课本知识是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尤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但与政治学科相比地理热点不可炒作,需热中有度,重在与课本知识联系、背景知识的延伸。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找出地理学科上需掌握的知识点。如在分析西部大开发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图表找出西部的范围;再分析西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状况。学生依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确定研究课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深入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资源对高三复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引导学生适度关注热点、重视区域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寻找教材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区域”成为高考命题的“载体”,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也具有地域性,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猜你喜欢
错题课本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压强』易错题练习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圆”易错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