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邱赛仙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的文本解码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概念重构能力就强,因而他们能够辨析语言和文化现象,善于概括总结文本主题,能够深度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因此,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目前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阅读不足。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还没读完,教师就叫停。2. 思考不深。大部分老师都是在学生对课文进行草草的略读之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果是学生只能针对文章的表层内容泛泛而谈。3. 理解不全。有的教师代替学生理解文章的层次和主题,学生不能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以人教版选修8第3单元中的Reading部分: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 为例,谈谈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的三次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论证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首次接触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据教学参考资料和手头的一些教学课件资源,笔者把教授生词、短语和句型作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目标,将提升学生的段落总结能力和篇章归纳能力作为技能目标,目标撰写如下:
Aims:
(1)Knowledge aims: Grasp the important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his period.
(2)Ability aims: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also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所以笔者的教学重点是:如何利用略读、查读等阅读方法和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阅读技巧形成阅读策略。 教学过程如下:
Step 1: Leading-in: Do a puzzle“who is he/she?”
Step 2: Pre-reading
T: Try to work out the stages that every inventor usually goes through.
A. Applying for a patent
B. Finding a problem
C. Doing research
D. Testing the solution
E. Thinking of a creative solution
F. Deciding on the invention.
Step 3: Reading
Now, read the text and divide it into five parts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Step 4:True or False
结果,笔者在连续两年的教学中都发现学生的难点是:排序问题和第二段的主旨大意的概括。事实上,关于科学家做科学研究的步骤问题,学生在学习必修5第1单元GREAT SCIENTISTS中的Reading: 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时已经做过类似的练习:How to prove a new idea in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 a problem→ Make a question→ Think of a method→Analyse the results→Find supporting evidence→Draw a conclusion.
为什么学生对于必修5这篇课文中关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没有深刻印象呢?原因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不深,更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了。第二段的主旨概括困难既反映了学生提取信息的思维能力薄弱,也反映了学生将文本主题与语篇语境相互关联的能力薄弱。
笔者在第三次教这篇课文时,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学习必修 5 课文 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 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让学生做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这篇课文的Pre-reading部分,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做对了。但是,第一节课结束后,笔者感觉这个看起来很有效果的知识迁移太显性,而且维持时间短。于是,第二节课笔者不再带领学生复习必修5的课文,只是把选修8这篇课文的排序放在阅读后,结果发现这样做加大了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难度。但是,后面进行的排序题所花时间较短,正确率也比较高。随后,笔者对比了当天两个班级学生的作业,发现学生所完成的课文后面的三个problem-solving 的方案设计都比以前的学生好,但是也没有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案。
〔分析与改进〕
通过这次教学行动研究,笔者有两方面的思考:
(1)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过讨论、辩论、对比等思考活动,那么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强,学习效果就好。正如这次行动研究中的第一节课,学生在排序活动中的表现。
(2)但是从作业完成的情况看,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其创新意识并没有明显提高。鉴于以上思考,笔者在第四次教高三学生的时候,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行动研究和改进。
(1)延迟评价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模式
这一次,在Pre-reading 环节,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排序并在黑板上写出他们的答案。在他们写出答案之后,笔者并没有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研读课文之后,再判断他们所给出答案的对错。通过延迟评价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模式。学生很享受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2)预测下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入课文后,笔者要求学生齐声朗读第1段并且尝试概括本段主旨。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主题:The snake must be caught, but not harmed. 然后,笔者继续追问:Ok,this is the problem. Can you work in groups and find a creativ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设计意图〕
这一问题的设置不在乎学生答案的对错,而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提供一个思维的预热。预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文本的兴趣,更有助于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如果学生自己的方法和文中作者的方法相似时,学生会感到很自豪。学生在积极的预测活动中会把学习过程转变成思维创新和语言实践的过程。
(3)利用语篇内在逻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捕蛇方法之后,笔者让学生继续阅读第2段:Now let’s come back to the text. Read Paragraph 2 carefully and tell me“what does the author do after she found the problem?”。
这是笔者进行前三次教学的纠结点,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结果学生读了第一句就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答案“Doing research”。此时笔者及时回到Pre-reading部分的排序问题上,学生则会心一笑。
这一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也初步奠定了学生语篇整体阅读的基础。接下来作者要做的每一步就都在学生的意料之中了。
(4)问题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这篇课文的最后两段中关于专利的句子冗长,内容生涩,教师容易走过场,学生更是不知所言。于是,笔者让学生根据下面这个句子,做抢答游戏:
“Race to be the first”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can get a patent?
In addition, no invention will get a patent if it is:
a discovery
ascientific idea or mathematical model
literature or art
a game or a business
a computer programme
a new animal or plant variety
Nor will you receive a patent until asearch has been made to find out that your product really is different from everyone else’s.
如: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subject do you think can be given a patent?
A. A new star discovered by ascientist.
B. A new novel written by Guo Jingming.
C. A new way to make dirty water clean.
D. A new kind of grass found in a mountain which can be used as a medicine.
〔设计意图〕
一方面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最后一段“申请专利的条件”的理解是否透彻;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快速做出判断的反应能力。还想看看学生是否理解了下面这个长句(Nor will you receive a patent until...),没有把长难句的分析变成枯燥乏味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习得。通过这个游戏,既培养了学生的瞬间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判断能力。
(5)深度解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
解读整篇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inventors share?
②What’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
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以下几种思考:
S1:To show us how to trap the snakes but not to kill them.
S2:To introduce the writer’s new idea of trapping the snakes and her application for a patent.
S3:To tell us how inventors make inventions by the example of the writer’s new way of trapping snakes.
S4:To encourage us to solve problems scientifically because it may bring profits as well.
S5:To show us how to solve problems in a creative and scientific way.
〔设计意图〕
学生在回答第1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回到原文验证,使得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清晰。通过对“qualities of an inventor”的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回顾发明家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坚毅、创新、不放弃、不断尝试、不断验证的一丝不苟的科学严谨的品质。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学生对第2个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一步步深入文本,甚至深入本书编者的意图,令人叹为观止。
在检查随后的作业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作业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和过程的研究性两个方面,尽管有的方法还是有些欠佳。
当笔者再次教高三学生的时候,再次尝试对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加以改进,以验证教学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经过思考之后,笔者对必修5和选修8的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做了两方面的改变:首先,都采取一样的教学结构:以Pre-reading中的stages为线索贯穿全文阅读教学。其次,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把原来的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 problems on Page 22, use the scientific stages to design a new invention to solve it. 改为:Try to find out one of the inconveniences in your daily life and use the scientific ways to design a new invention to solve it.(以选修8为例)结果发现学生在作业中提出了一系列非常严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同一篇课文的三次教学行动研究,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紧密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应该在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下教学观念:
在第三次教学行动研究中,当笔者把读前活动中的几个科学家做研究的步骤作为贯穿整篇课文教学的主线以后,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非常清晰,学生的阅读也变得非常的愉快顺利。
沿着文章的主线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能够使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从零散的信息获取的阅读层次进入更高层次的对文章结构的解读。学生在阅读体验过程中,思维水平自然而然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梅德明教授认为:“英语学科的活动型课程要求学生基于语篇所提供的主题情境,对语篇意义进行解读、评判和阐释,创造性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形成英语语用能力。”在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读前排序、读前预测、读中印证、分析对比、读后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深入了解。从学生的表现看,他们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文章的主题和内涵的。
在第二次教学行动研究中,当学生概括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之后(The snake must be caught, but not harmed),笔者抛给学生这个问题:Can you work in groups and think of a creativ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在第三次教学行动研究中,笔者把教材上的作业替换为Try to find out one of the inconveniences in your daily life and use the scientific ways to design a new invention to solve it.要求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语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和技能得以迁移和转化,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最终形成元知识和活知识。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必修5第1单元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 的时候,割裂了 Prereading 和Reading 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在第一、二次对选修8第3单元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进行教学时,因为同样的问题,无法破解学生对课文第2段内容进行主题概括这一难点。在第二次教学行动研究中,笔者提醒学生继续阅读第3段,帮助学生从上下文语境中找出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读后讨论的问题:①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inventors share? ②What’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学生的回答务必基于语篇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逻辑,基于语句和语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分析、探究、领悟语言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关系有利于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柳夕浪教授认为“学科育人”是让学生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特级教师吴家澍认为: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和“亚研究”过程,让他们从中经受磨砺,增长才智,并学习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在本课例的教学中,学生在语篇梳理、阅读过程中,在课内课外的“亚研究”过程中,在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了科学家坚毅、严谨的科学精神,锻炼了发散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