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彦 郑绍成
(1.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1;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作为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性、文化基础与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课堂管理一直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与难点。如今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心不在焉,冷漠的课堂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之一。
有效的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同时,课堂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能使之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提升职业素养。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高职院校课堂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上,学生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饮食现象严重,上课心不在焉,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对读大学的动机和目标不清晰,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态度与习惯,学习主动性不够。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普高生、三校生、3+2五年制、中美合作、退伍军人等,层次有差异,对于相同的课程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程度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
高职学生由于身心还不太成熟,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自我约束和自我管控能力较差,且容易受环境影响,比如周边同学上课期间玩手机,也会跟风。
目前大多数教学都是由教师把控方向、内容与节奏等,忽略了学生的理解,且部分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缺乏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枯燥单调,缺乏兴趣。
教师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特别是部分兼职教师会比较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管理环节不够重视。只要学生不干扰上课的进度,讲话、睡觉、玩手机都可以。
提高高职院校课堂管理,需要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管理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相互配合。为了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几点解决策略:
教学应更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教师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需求来组织教学,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一方面,对于不同生源的学生,如果是新接触的班级,可以在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生源进行摸底,对他们的前期知识结构进行记录。在制定教学评价规则时,除了共同的内容、标准与要求外,还应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
充分利用教室的活动课桌椅,以分组讨论或圆桌会议等形式开展教学,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风格,选择或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台,适当参与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业务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与信息化手段的运用。高职院校课程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多练习,实现知识与工作实践间的无缝对接。
针对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现象严重的情况,围追堵截有时会适得其反,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辅助工具,让手机服务于课堂。根据课程内容,适当的将手机操作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查阅资料、看视频等。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也可引导学生拍摄操作流程,在课下随时随地观看。让学生意识到手机不再只是用来刷微博刷朋友圈的工具。
学生是否成才不能仅局限于完成作业质量的好坏与期末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课堂上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也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避免将迟到、早退、依赖手机等习惯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去,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营造学生自主管理氛围,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学生自我监督,相互尊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课堂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根据时代、学校以及当代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需要设定,构建师生都能接受的管理规则。
在落实课堂管理制度时,应确保有效性和权威性,只有在源头上让师生意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制度的严肃性,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进行约束,提升教师课堂管理的责任心。
当然,制度也需要严格执行,这就离不开有效的管理队伍。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督导、专业主任、教务管理人员与学习委员队伍以及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干部队伍,加大对课堂纪律遵守、课堂参与程度等的精准把控,收集反馈意见并发挥监督作用。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相关策略的提出有助于探索有效的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方式,促使学校、教师与学生三级联动,从重视应对性的管理转向重视预防性的管理,变消极被动管理为积极管理,不仅重视课堂管理为课堂教学服务,也重视课堂管理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与培养,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