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浩 黄小奇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是坚持以人为本,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在具体执行时也需要相关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也对相关的建设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保障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高校党务工作也因此承担起了艰巨的历史使命,即“立德树人”。对此,高校党务工作队伍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牢记使命,充分发挥教学职能的职能效应,帮助青年学子成才的同时更要成人。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平日的工作内容包括:入党启蒙教学、积极分子培训以及预备党员培训等,除此以外,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还需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例如对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实施体验教学,力争将高校党建文化充分融入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而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在推进高校党建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引入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力求让青年大学生了解民族的动态以及国家的发展,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一个积极的、正确的认识,即在理论、道路以及制度方面提升自信心,最终在这条道路上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与此同时,高校党务工作队伍需要保持专业化的水平,只有加强对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相关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对此,党和政府在相关的工作会议上也明确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开展在党建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要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且让广大师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同时帮助人们抵抗意识形态领域所出现的思想危机等,就必须要建设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高校党务工作队伍。
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在高校中主要承担组织领导高校学生贯彻落实党的领导以及教育方针的任务。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压力,所以大部分高校党委充分意识到党务工作队伍的积极意义,在干部作用任用、培训学习和工作分工等方面较以前更加重视,从根本上扭转了党务工作队伍在高校中的地位。
在过去,大部分党务工作者由于工作方法以及学习活动存在不合理之处,常常无法发挥其在高校中所拥有的职能效应,导致党组织的科学决策、整合协调等作用无法被有效利用。然而,当下的党务工作队伍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实现了改变,党务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突破创新,汲取老方法的精华,主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大胆采用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理念和办法,展现了高校党务工作队伍新的时代风貌。
当前,高校党务工作队伍逐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党务工作队伍中来,知识层次较高,又富有朝气和活力,迅速成长为党务工作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利用特殊的形式加入到党务工作队伍中,由于这些人无论是能力还是专业化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对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仍旧无法避免。
党中央颁发的有关高校党建工作文献中曾指出,高校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党务政工人员的数量只接近全校总人数的一百分之一。而当下,高校党务工作队伍人员数量明显不符合这一规定,人力资源缺乏成了有效推进党建工作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阻碍。而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部分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中,二级学院耽误工作队伍有着明显的缺编现象。这几年高校党务工作者普遍年纪较轻,他们知识储备良好,思想上容易创新,能够摆脱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这样的新鲜血液有利于党建工作方式的创新,同时也可以适应时代发展对党建工作所发出的新挑战。但是,这些年轻的工作者也会因为阅历、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在管理能力以及工作意识等方面不断加强。
一直以来,党务工作者这一职位给人的感觉就是,门槛不高,对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也比较低,而且工作相对轻松,没有什么压力。这就导致众多在职高校党务工作者,工作能力以及业务水平都达不到真正的要求。根据某项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党务工作队伍中专业对口的工作者只占到整个队伍的百分之三十五不到。反观美国,美国大学校长中获得教育学科博士学位的就超过了百分之四十。除此以外,在这一职位上只有十分之七的工作者认为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并且能够保持工作热情以及专业的工作态度,另外还有许多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思想动摇的情况。也因此,我国党务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然而在这一基础之上,高校也并未加强对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的培训,这就导致党务工作队伍专业知识体系出现漏洞,工作效率较低。
最近几年来,有关部门有意增加教师的晋升路径,使得教师在取得教授职称后,还能够向学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院士等职称发起挑战,这样的情况有利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良好发展。然而反观高校党务工作干部的职业生涯,就显得较为局促,高校对于党建工作干部的培养力度较小,导致他们晋升路径远远不及教师,许多党建工作者职业生涯的最后也许只能得到一个处级职位。除此以外,有关党建工作者的晋升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他们不能够主动申报晋升职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党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收入分配制度实施了改革,这一改革对教学科研骨干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改革的相关内容例如增设特殊岗位津贴、科研收入等等都能够增加教学科研骨干的收入。但是,改革却并没有为高校党务工作干部带来福利,这些干部不仅收入渠道单一,而且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出路狭窄,发展困难,日渐增大的收入差距,也使得高校党建工作干部内心出现落差感,进一步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和认同感。
要使得基层党建工作在高校中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之上也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对此,本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建议:
党务工作队伍人员配备不足是高校的普遍现象,新时期,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数量剧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曾提出:“高等学校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党务政工人员的编制定额一般应占全校师生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一左右”,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存在缺编现象。党务工作队伍也需要储备人才,防止因特殊情况而出现的人才断层问题。高校应当重视党务工作队伍的梯队式建设,这样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队伍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保证党务工作者工作积极性。
新时期党务工作的对象、要求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这样的改变无疑是对高校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有关部门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加强党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思想水平、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帮助他们不断地开拓创新,利用新时代所提供的科学手段积极解决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就需要融入创新型元素,并最终实现干部队伍高素质化。而特色高校党建的形成,是在提高党务工作者综合素质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党务工作者学习能力以及自觉性的培养而逐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党务工作者不仅要在思想上进行改变,还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有关部门需要重视对党务工作者的学习培训计划,不仅要保证经费充足,而且还要完善相关的职业规划以及培训制度,以此来保障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除此以外,还要开设形式多样的党务工作者的实践活动,使党务工作者成为“专党务、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要把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列入党委和行政工作重要日程规划中,并对其进行整体安排,不再将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区分部署、督察等。高校党务工作要把高校发展和党务工作者价值实现和谐统一起来,要在党务工作者的职业规划中明确工作成就、社会认可等具体的激励条件。与此同时,又因为党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上比较特殊,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党务工作者的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较高,必须完善相关的人才评价体系,才能够保障党务工作者的质量。而对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完善相关考核机制,防止用人导向出现偏差。其次,建立相关评估体系,使得考核机制更加科学有效。另外,还要对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党务工作者的交流、选拔、使用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最后,完善奖励制度,提高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实现党务工作队伍的有效建设,促进党务工作的日益壮大,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趋向成熟化。
总之,新时期高校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改革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高校对其进行深入改革,创建完善管理办法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