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放 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
《安魂曲》作为莫扎特临终前所创作的惊世之作,是莫扎特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时所进行的思考与感悟,并通过音乐这种表达形式来反映莫扎特自身创作思想的转变。《安魂曲》中所体现的悲剧性因素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这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莫扎特《安魂曲》中所体现的生死观以及悲剧性特点,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于现代音乐作品创作的变现力与感染力也有着较高的借鉴意义。
在莫扎特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无论是交响乐、舞曲、宗教音乐还是钢琴作品,无不体现着莫扎特本人的创作才华与思想内涵,莫扎特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蕴含着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莫扎特在临终前所创作的享誉世界的《安魂曲》极具代表性,这首作品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样也表达了作者此生所经历的剥削、屈辱、贫困以及作者对光明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莫扎特对安魂曲这一音乐形式展开了拓展,充分表现出这种音乐形式的社会意涵及艺术表现,也用这种独特方式体现了对生命局限的超越性[1]。
安魂曲产生于10世纪,在浓厚的宗教发展背景下,一切关于死亡的仪式与观念都允许存在,人们普遍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是通往永乐安生的归途。在安魂曲中,所表现的恬静安详的氛围中,能够抚平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与悲伤,让人们在音乐中充分感受到安魂曲所具有的救赎力量。由此可见,安魂曲中所体现的死亡观念与人们追求光明安宁生活的心理需求相符,对人们产生了一种超越死亡的虚幻安慰。然而,随着18世纪启蒙思想的蔓延,西方科技也随之进步,宗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前所未有的撼动,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传统宗教的死亡观念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轻易左右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因此,安魂曲也逐渐改变了内容、功能、结构等,被赋予了更多的人类情感及社会意涵,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死观等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如今,安魂曲仍然对音乐表演艺术家有着深刻的影响,其音乐篇章演奏跌宕起伏,不仅能够让听众与音乐产生共鸣,也能够安抚人们浮躁的内心。
安魂曲作为西方追悼死者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主要用于宗教安魂弥撒仪式,而并非是单独的音乐作品,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影响,也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处世观念以及对死亡的态度。直至18世纪,西方开始涌现更为丰富的思潮,加之科技进步的助推,导致宗教信仰对人们的掌控减弱,对于安魂曲的创作也不单单是为了基督教仪式服务,更多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向,通过安魂曲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态度,逐渐成为西方作曲家感悟生命流逝的一种独特形式。莫扎特所创作的安魂曲,依然遵循了传统结构的要求,并赋予这首作品更多神秘色彩,使之成为一部传世之作。在《安魂曲》中,莫扎特以祈求获得死后的安宁为主基调,希望自己的罪过能够得到宽恕,并对此表达了强烈的诉求,饱含了悲怆之情。一方面,莫扎特希望死后能够获得永久的安宁;另一方面又受到自我意识的拉扯,使其不得不重新审视个体的存在价值,认识到死亡不可逆,充分表达了莫扎特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更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2]。
莫扎特的《安魂曲》不仅注入了其对人生的整体感悟,也体现了莫扎特在短暂一生中所经历的艰难苦痛,对深层问题有着更为独到的感悟与思考,当莫扎特自我意识觉醒之时,便是幸福之始,在经过了十年之久的艰苦磨难后,终于认识到幸福是必须要经历苦痛的。莫扎特所创作的音乐多是充满正义、光明、优雅,充斥着乐观主义,但在后期逐渐转为戏剧性风格,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矛盾现状。《安魂曲》作为莫扎特宗教性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作品,具有十分强烈意向的人道主义倾向,表现了人们对生命永安的向往,通过音乐张弛有度的表现,将生命永恒安息的主体显现得淋漓尽致,整首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光芒普照的温暖,使得这首《安魂曲》广为流传[3]。
综上所述,莫扎特的一生过于坎坷,但在其音乐作品中却丝毫感觉不到这种痛苦,即使在他生命终结之际所创作的《安魂曲》也依然面向光明,也体现了对人类灵魂的洗涤,为世人呈现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音乐创作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明显区别于传统音乐,更趋向于交响乐的形式,范围也更宽泛,人声演唱部分彰显了合唱音乐震撼的感染力,对该作品的研究与讨论有利于音乐学科教学研究,也给作品欣赏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