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 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中学校
美术鉴赏、欣赏的结果是作品带给欣赏者怎样的审美认同和感受,特别是在把握作品审美价值追求和情感价值态度上的领悟和升华,这就需要鉴赏者对一件或一类美术作品整体上有一个文化和人文价值的把握,如何把握这些作品共性的基本的审美价值是对于赏析这些作品的先验指导。本文以《美术鉴赏》教材中所收录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出发点,着重对作品背后的儒家哲学思想的表现,进行探究说明。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根源是儒、道、佛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从文化艺术的角度看,其根本的追求是写意精神。这是打开中国文化艺术之门至关重要的钥匙,是统领中国文化艺术最根本的原则、宗旨,也是最高的原则和目标。本文从教材涉及的美术作品中对儒家哲学思想进行浅显说明与论述[1]。
在第二讲《传统艺术的根脉》中,陶器、瓷器、玉器和青铜器这四大类工艺美术作品中,陶器尤为集中地表现了写意精神。玉器和青铜器则强烈表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玉器的赏析与把玩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质价值,而更多的是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玉之所以“无价”是因为对其的价值追求与高尚的君子风范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君子比德于玉”就是人们把对玉的赏析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所谓的社会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分别对应玉器色泽、质地、重量、声音等,如质地密致坚刚比附于“智”,色泽“温润而泽,仁也”等,这些视觉或感官上的品位已经上升到儒家文化价值体系中对“仁”的品评。同时玉器也具有神秘的宗教和政治权利的象征意义,包含着等级尊卑的含义,是重要的礼器。红山文化猪龙玉、玉龙、曾侯乙墓的龙凤玉佩、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等都有这方面的价值体现。青铜器就更不用说了,由陶器的饮食器、炊煮器一下演变上升为划分等级尊卑、用于祭祀的礼器,书中所录的后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等,不论是在器形的形状上,还是在纹饰繁密与神秘上都严格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道德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同样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讲《华夏巨匠——建筑艺术》、第四讲《天上人间-壁画》、第五讲《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第六讲《独树一帜——中古代中国画》等章节所录的古代作品均对儒家文化的价值追求有所体现。以皇权的象征——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建筑高度体现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封建尊王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儒家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中无论是在体量上、色彩上,还是在功能上均无一例外地强化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百姓的卑微与渺小,强调秩序、等级和礼仪[2]。
壁画艺术虽然以宗教壁画为主,但在宗教教义的宣传下同样彰显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追求。如书中所录敦煌壁画之《九色鹿》,其本在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教义,同时还包含着儒家文化杀身取义、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的价值判断。永乐宫的《朝元图》在诸路天生拜谒“三清”(三清:玉清元始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上清通天教主)的庞大队列中,气象庄严,法度森严,秩序谨严,等级明严。这一系列的表现也正是儒家文化对社会等级严格划分的一种表现。画像砖画像石的内容是儒家文化价值在社会生活的体现,要求农民种地、商者经商,社会各阶层在其位谋其政各司其职的一种表现。
秦始皇兵马俑在体现秦军军纪严明、浩浩荡荡的壮大与雄伟的同时还体现了秦军的威仪与始皇帝霸业的统一,这种一统天下的威仪正是儒家文化价值观修、齐、治、平中的最高境界——平天下的表现,也是儒家文化价值观最高的追求境界。这种整齐划一的强大军容和千人千面的艺术创造,在歌功颂德,为封建帝王立传的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单个生命个体与整体集团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个人服从集体的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表现,这种思想价值追求在以儒家文化思想为正统的中国古代一直是主导思想,其影响力深远广大,直至今日还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霍去病陵墓雕像中的石虎石马旨在表现霍去病的丰功伟绩,这种象征是明显的儒家文化思想的表现,虎是王者的指代,马则向来是俊才与英雄的指代,这些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不是单一的动物,它们被赋予了人的社会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也是儒家思想文化价值观之一。王者的神圣不可侵犯,英雄伟岸而崇高,这些崇高美的典范在霍去病陵雕塑群中得以很好表现。
在《中国画》这个章节中,儒家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表现得更是突出和强烈。这首先取决于古代中国画主要分为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文人绘画作为中国画的正统和代表,其创作人员和创作团队是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他们掌握着绘画艺术最高的准则和话语权,而他们恰恰也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直至骨髓,在其作品中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儒家文化哲学思想和人文价值观[3]。
从教材收录的作品中,我们分析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可知,首先,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也就是早期中国人物画的特点:成教化、助人伦。它们有着明显的说教功能和记载功能。其次,在这些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人物的比例关系明显是男大、女小,尊大、卑小,这种人物比例关系并非现实中人物比例关系真实的反映,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审美规范和标准,其本质核心就是儒家文化体系所倡导的男尊女卑,以及严格的社会等级观念和制度的表现,几千年来这种不合真实现实的人物比例关系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是基本的标准和规则。
在人物神态和精神面貌上,以顾恺之“传神写照,神形兼备”为最高审美法则,集体表现在人物画中,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视觉形象和感受。《历代帝王图》中开国皇帝的威仪天下和亡国之君的猥琐不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步辇图》中李世民高大伟岸,体现一代帝王的神圣不可侵犯,表现中华乃万邦之首,宇宙之中央这一泱泱大国之气派等;《清明上河图》也被放在了古代人物画中进行赏析,虽然画面反映的是东京汴梁繁华热闹的都市景象,但其背后所说的一样是对统治者政治开明、社会祥和、一派太平盛世的歌颂,以上种种无一不是儒家文化思想价值观的体现。古代花鸟画中,审美价值追求的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和“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是一个意思,载什么道,言什么志,细细分析可知,全部是儒家文化价值观所推崇、强调和宣扬的文化价值核心。梅兰竹菊四君子是迁客骚人笔下的常物,梅竹松岁寒三友是文人墨客崇拜的偶像,这些绘画内容和题材正是中国古代花鸟画画家所托之物,自然言的情是出淤泥而不染、世人皆醉我独醒、要留清白在人间、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君子人格和精神品格的最高追求。文同的《墨竹图》、王冕的《墨梅图》、徐渭的《墨葡萄图》、郑板桥的《兰竹图》等,这些教材所录作品均华丽登场,让我们在领略千姿百态、水墨淋漓的花鸟画的同时感受正人君子的浩然正气。快哉万里长风的优雅与劲挺,让我们潜移默化、心领神会,在心灵上与历史长河中的“士”与“君子”们进行对话,他们虽然在人数上是小众,但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上,在中国文化的走向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上是主流,是大众。他们所标榜和追求的,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追求和固守的道德标准,这也是中华文明、中国艺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源源不断的营养根基和肥沃土壤[4]。
综观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开篇便开宗立派地指出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基础审美价值核心是写意精神,其两个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件作品都不是单一、独立的体现这两种思想,而是全面或有侧重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