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波 四川省蓬安县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继承和发扬川北灯戏,不仅是更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促进川北灯戏文化的宣传,还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有效途径。现如今,在文化大融合的传统文化发展趋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川北灯戏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目标。
川北灯戏,是流行在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历史悠久,包含的文化艺术内容多样,有锣鼓、二胡、歌舞、杂耍、猴戏、皮影等;其背景音乐朴实明快,有川北民间小调、圣谕调、嫁歌等;川北灯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集写实性、娱乐性、夸张性于一体,是传统文化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继承和发扬川北灯戏不仅是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发扬中华精神,保护传统民间艺术,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方式。川北灯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川北灯戏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川北灯戏以其诙谐幽默的表演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受到川北地区社会群众的喜爱,其表演接近生活,简单粗狂,但是又载歌载舞,且多采用川北地区的歌舞,使群众感到亲切。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对川北灯戏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戏曲文化上,对其内部的艺术价值了解甚少。比如《闹隍会》,如今的青年群众对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闹隍会》是川北灯戏的代表性剧目之一,是传统的唱念做打的戏曲表现形式上,但是对《闹隍会》中坐竹竿赶路、过跳蹬河的表演是借用川北山区农民在民俗节日“坳老爷游戏”的表现形式,以及打“肉莲花”“打花巴掌”等载歌载舞的游戏方式是川北灯戏“跑马灯”特有的表现形式等这些川北灯戏独特的艺术价值都缺乏了解,导致青年群众无法深入了解川北灯戏的真正价值,从而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难以对其进行加工宣传,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川北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广受川北民众喜爱,继承和发扬川北灯戏是发展社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下川北灯戏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文化表演形式相对陈旧,在科技时代的文化交流氛围中处于不利地位。比如,川北灯戏的传统曲目《裁缝偷布》,其表演形式大都是在剧场,由观众买票入场观看,虽然其滑稽的表演和风趣的唱腔以及浓厚的艺术价值广受大家喜爱,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大部分群众缺乏时间,难以入场观看,这种文化艺术传播形式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现代群众对川北灯戏的认识相对浅显。其表演形式的创新机制不完善,制约着川北灯戏文化精髓的宣扬,从而对我们继承和发展川北灯戏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川北灯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在表演中融入民间舞灯、皮影、木偶、杂技等,艺术文化价值十分丰富。因此,在继承和发展川北灯戏的时候,要注重文化与群众的互动,深入挖掘川北灯戏的民俗文化价值,找出川北灯戏与社会群众的感情共性,立足于感情共性加大宣传。同时要树立良好的川北灯戏的文化品牌,提高社会群众对川北灯戏的了解,并且加强对川北灯戏青少年演员的培养,为更好地发展川北灯戏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从而有效促进川北灯戏的继承和发扬。
川北灯戏的表演接近于生活,大多数都是采用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舞、杂技等表演手法,乐器也十分简单,因此川北灯戏也有“农民戏”“坝坝戏”等称号,在传统时代备受群众的喜爱。但是,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川北灯戏的热爱程度却不如从前,究其根源,是由于川北灯戏的表演内容未能跟随时代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优秀文化是立足于时代生活实践的产物,因此,在继承和发扬川北灯戏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入手,使川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丰富自身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例如,在峨眉山《圣象峨眉》旅游晚会《滚灯》的表演中,演员将现代合成音乐和传统打击乐相结合,将很多太过于地方化的“土语”改换成通俗一点的四川话,加上演员高难度的技巧和诙谐的表演,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能够很轻松地听懂看懂川北灯戏,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既保留了原有的艺术价值,又使其符合了现代大多数人的审美和价值观,极大地提高了现代观众对川北灯戏的了解兴趣,有利于推动川北灯戏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综上所述,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灯戏,不仅是保护和发扬川北灯戏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