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守伦
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人,或是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会吟或唱下面的这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然而,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首词的真正作者是谁。这首词出自明代被充军云南35年之久的杨升庵笔下,是他晚年在云南写的《二十一史弹词》第四段“说三分两晋”的开场词,词牌为“临江仙”。清朝初年,毛宗岗父子点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时,又把这首词作为全书开篇,因而广为流传。尤其是《三国演义》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后,这首词经过谱曲演唱,更是悠扬动听,家喻户晓。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四川新都县人,即今成都市新都区人,今成都桂湖公园是其故居。明朝正德六年,24岁的杨升庵,参加了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得了“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杨升庵成为明代四川惟一的状元,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他还被委任为翰林院修撰,成为掌修国史的“太史公”,可谓少年得志,前程不可限量。但是人生的事是不可预料的,时年37岁的杨升庵,就因一件历史公案“议大礼”而得罪嘉靖皇帝,被发配云南长达35年之久。他的父亲杨廷和官至首辅大臣(宰相),也因“议大礼”而被削职为民。
杨升庵34岁时,恰逢正德皇帝武宗死后无子,武宗堂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是为世宗,年号嘉靖。这个史上“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皇帝,即位六天就要给没做过皇帝的生父上“兴献皇帝”尊号,掀开了持续三年的“议大礼”案。
嘉靖三年七月,朝廷各部门尚书以下229名官员,伏跪左顺门外撼门哭谏。世宗大怒,逮捕180多人下狱,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廷杖(打板子),两次当场打死17人。杨升庵先是被廷杖几乎致死,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而且终身不得赦免,最后死于永昌卫卧佛寺,享年72岁。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自勉,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杨升庵虽然身系“钦犯”,但他作为正德、嘉靖两朝的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以及在“议大礼”案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却受到云南人士的尊重和善待。因此,杨升庵除在戍所永昌居留外,还能到云南各地游历考察、写诗作文乃至设馆讲学,所以云南有“高踪无处不升庵”之说。杨升庵著述多达400种,《四库全书》收录29种,至今传世140多种。《明史》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川滇两地巡抚同情杨升庵的遭遇,每以派遣戍役名义,许他回四川与亲人团聚。《明史·杨慎传》记载,嘉靖五年,杨廷和生病,杨升庵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嘉靖八年,杨廷和病逝,杨升庵获准归葬其父,葬礼结束之后他又回滇。此后,他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者停留永昌,在各地都得到地方官员善待。但嘉靖三十七年是个例外,杨升庵因病回到四川,途中又被云南巡抚派人锁拿回滇,“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次年,72岁的杨升庵卒于戍所。
杨升庵在云南游历颇广。史称“北国胜门”的今永胜县,也曾留下这位状元公的踪迹。他在三川镇翠湖村所居之楼称为状元楼,在程海镇河口村所居之寺称为状元寺;他在清水古镇瑞光寺开讲席,还在金江古渡望江楼题诗词。杨升庵,堪称在永胜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写在杨升庵往返川滇的寓所——长江上游金沙江畔望江楼,即今永胜县涛源镇的“金江古渡”。涛源,旧称陶营,因明初澜沧卫设陶睿伍于此而得名。这首《临江仙》词,是杨升庵晚年往返川滇途中写的,当然饱含了他的人生感悟和慨叹。那时的杨升庵,已经死了重获朝廷起用的念头,“读书有今日,曷不早躬耕”,“难教迟暮从招隐,拟把生涯学醉歌”,他已把往事得失“都付笑谈中”,只盼在徜徉山水、渔樵唱和与埋首著述中得以自适。
杨升庵从今滇西保山回蜀探亲,最便捷的线路是经大理永平博南古道,抵达大理宾川鸡足山下,从今永胜涛源镇渡过金沙江,再经明代澜沧卫北胜州进入四川。他在往返途中,看见山水风光如诗如画,又常体察下层人物疾苦,结合自己的悲愤写下了许多诗篇。乾隆《永北府志》收录了杨升庵题在金沙江畔望江楼的两首诗,也可作为他往返川滇主要线路的佐证。
其一《宿金沙江》:
昔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江万里楼!
此诗描写杨升庵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他先忆及曾经投宿四川嘉陵江畔,而今又夜宿永胜金江古渡望江楼,荒凉的异地,彻夜的江声,中天的月色,飘零的游子,今昔离愁油然而生,痛苦之情溢于言表。
其二《博南谣》:
澜沧自失姜兵备,白日公然劫行李。
博南行商丛怨歌,黄金失守泪滂沱。
铁锁箐边山嵯峨,金沙江头走风波。
为客从来辛苦多,嗟我山行奈苦何!
此诗为杨升庵感伤时事之作,表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东汉所设博南县,即今大理州永平县。新中国建立前,大理州各县行商到永胜县买卖者甚多,永胜县城、三川坝、金江街都有太和会馆。明嘉靖初年,江苏人姜龙曾任澜沧兵备道副使,建哨堡,平盗贼,金江古渡,往来畅通。随后,古渡一带,盗贼蜂起,抢劫杀人。明万历元年,云南巡抚邹应龙就曾率军讨贼于此。
金江古渡望江楼,历代题咏甚多。清初,永胜清邑人张翰芳登楼凭吊杨升庵遗踪,写《金沙江吊升庵太史》诗:
太史留题无限情,才名正气两峥嵘。
江声一似诗悲壮,千载孤忠怨未平。
此诗评赞杨升庵,才气不凡,品格孤高,诗情深厚,诗风豪壮。尤其是那首名为《临江仙》的词,更是以其超然豁达的气魄、回肠荡气的语句,历来不知感染和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清初郡人陈锡祚的《登江楼》诗云:“地暖常如夏,乘凉上小楼。江山千里外,河汉一天秋。”乾隆进士黄恩锡的《澜沧杂忆词》,记录了金江古渡一带美食细鳞鱼,前人誉称“状如松江之鲈”。当地清酒用高粱酿成,有着特殊的醇香味。游人至此,每每沽酒买鱼,登楼望江而饮:“金沙三面抱江流,春水晴波好泛舟。衔钓鲈鱼新出水,提壶人上倚江楼。”诗情画意,别具韵味。
金沙江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穿行于横断山峡谷,在今玉龙县石鼓镇转向东北,形成“长江第一湾”。而后,江流继续奔腾南下,在今涛源镇又转向东,形成“长江第二湾”。长江自此而去,直入东海。“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因此,杨升庵吟咏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应是在今永胜涛源目见长江“东逝”有感而发。这里江流平缓,视野开阔,江畔盆地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以来,金江渡就是四川通往滇西直至缅甸等国的重要关津,在军事、邮驿、商贸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明清科举云南惟一状元袁嘉谷认为,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地点就在永胜。他在写的《五月渡泸考》中说,蜀汉武侯南征,先由越嶲,“越嶲今属蜀,古兼隶滇之永北(今永胜)”,“揆理而决之,由越嶲至益州(今滇中),必经永北金沙江,江广而郁,(武)侯所渡水惟此显,故《出师表》惟以此为言;揆势而决之,元世祖从中道入滇,革囊济金沙,顾祖禹所谓从越嶲渡江,未尝不师武侯之成法;揆时而决之,蜀都至永北,地望准直,约二千里,永北至益州治(今昆明),又约千里”。“侯由越嶲始渡泸,泸即永北界之金沙江无疑”。
《三迤随笔·泸水渡碑》载:东行四十里可达金江渡,东行一日可达北胜州(今永胜县城)。金江渡有青石古碑,为孔明立,上书“泸水渡”三字,署有“汉丞相诸葛武侯立于建兴三年夏五月初六”款识。诸葛亮“五月渡泸”,采取“攻心为上”、“七擒七纵”策略,使南中民族上层“服其心”,并任用他们为地方官吏,从而“夷汉安之”,使云南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把包括今永胜县在内的越嶲郡遂久县,划归新设的云南郡,郡治在云南县(今祥云县)。明代《云南通志》载:“汉遂久县,在金沙江北,古称白门,盖入云南之门也。”民国《新纂云南通志》亦载:“遂久,自昔为越嶲与大理之交通孔道。”西汉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由此可见,永胜金江古渡是连接四川凉山与云南大理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唐代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渡过金沙江,攻陷成都并掠子女百工数万人而返,“自是南诏工巧,捋(等同)于蜀中”。宋代大理国在今永胜设善巨郡,并派高氏世袭驻守,高氏土司摹刻“唐吴道子笔”观音像于灵源箐,是云南最古石刻观音造像。
宋末,元军铁骑北来,革囊渡江攻取大理,史称“首捷此土,故名北胜”。元朝不仅在今永胜设置北胜州(府),还在驻军之地设置永宁州,“永北”、“永胜”之名均源于此。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吾观自古用兵,出没恍惚,不可揣睨者,无如蒙古忽必烈灭大理也。自临洮经行二千余里,自金沙江济,……以为此师从天而降也!”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军30万远征云南,先后攻占曲靖、昆明、大理等地,又“平蒙化府、邓川州,破佛光寨,过金沙江,攻北胜府(今永胜),擒其平章高生,复平丽江(路)巨津等州”。次年三月,朱元璋谕告傅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北胜府(州)是明军“控制要害”之地,留下了包括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在内的不少汉族军士戍守。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沐英之子沐春奏准在今永胜设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原驻昆明的云南中卫数千官兵调卫北胜州,担负守卫和屯田任务。在今涛源镇设置陶睿百户伍,并设官方驿站“金沙江堡”,“置军屯田,兼令往来递送,以代驿传”。金江古渡成为商贾辐辏的热闹之地。正如清代杨瑛《金江晚渡》诗云:“金江渡水浩无边,过客停车欲济川。最是晚来堪画处,隔江争唤渡人船。”
自古以来,金江古渡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渡口之一。明代至民国,这里先后设有金江巡检司、金江知事厅、金江县佐等官府衙门,渡口船只牢固宽大,雇用人役健壮稳定,并有固定资产作为经费,故被称为“官渡”。年深月久,屯垦军户,行商小贩,手工业者,八方聚集,街市兴起,名金江街,史称“皇街”。
1962年,大理宾川至永胜公路通车,古渡之畔,一江中流,长虹紧锁,机车笛鸣,古渡行船,日渐减少。至于江上之清声,中天之明月,薄暮之红霞,金江之雁字,名胜依然不减当年。近年来,随着金沙江梯级电站建设,尤其是鲁地拉水电站建成,金江古渡上下形成百里长湖美景。只见,湖岸山峰苍翠巍峨,宽广湖面晶莹剔透,湖湾半岛风光如画。
目前,永胜金江古渡已被纳入长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涛源、太极等水运码头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美丽家园、小康库区创建,也在金沙江畔如期展开。大理宾川至永胜并延伸宁蒗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将与丽(江)攀(枝花)高速公路在永胜境内交汇,届时沿途鸡足山、金江渡、程海湖、泸沽湖、玉龙山、攀枝花等风景名胜区将会联动发展,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永胜有关杨升庵的遗迹,也将成为边屯文化之旅的组成部分,供人怀想凭吊。
云南至今流传,当地最受尊重的三位“神”,就是观世音、诸葛亮和杨升庵。这位状元公,何以得到云南人的如此偏爱,并与观音菩萨、武侯孔明并列为“神”?究其原因,大约是他自觉担当了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对云南文化有着特殊贡献之故。诚如李一氓先生所说:“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化,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