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丽 张 慧
(1.长春市九台区城子街中心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2.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术界,随着星星美展、85思潮等一系列带有浓郁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本土美术运动打破了30多年来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本体理论和形式语言上的全方位革命率先出现在各大美术学院的画室中。那个时代美院的青年学生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新观念、新语言、新手法,内心始终孕育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情绪,他们渴望用更为内省的方式实现真正自由畅快的表达,用全新的艺术观念解构和思索艺术的本体问题,并力图将这些思考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种回归个人性表达的先锋姿态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美院学生们共有的艺术气质,也可以说是整个80年代中国美术的群体性特征。而与此相对的是,彼时的中国艺术青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意识形态的禁锢,但从大的体制层面来说,官方学术界依旧将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前卫艺术排斥在外,以写实主义为主导的体系依旧占据着美术学院的教学大纲,这些80年代的艺术学子也只能用一种较为隐晦和委婉的语意呈现方式在官方与非主流之间游离徘徊。毕业于东北师大油画系的王洪章正是在那个观念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的一员,在他三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都可以看到大时代变迁所赋予的厚重印记。
由于文革动乱的影响,50年代末出生的王洪章求学生涯并不顺利,文革开始时学校停课闹革命,小学以及初高中停止招生,王洪章失去了接受完整学校教育的机会,但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对艺术的执着热爱在恢复高考之后顺利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师大美院一直推崇苏联的写实主义绘画,着重培养学生的素描造型能力,尽管苏联绘画略显僵化的创作观念与语言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表达,但其科学牢固的绘画教学体系却培养了王洪章深厚的造型基本功,为他今后艺术生涯的阶段性转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驾驭画面的能力确实令人叹服。其作品的冲击力,蕴含于他画面凝固的激情之中。那夺目而出的精神张力,立刻会使你融进画面并随之心潮澎湃,细细品味之余,却说不清打动人的是情感,还是哲理。
王洪章的的油画作品尽管每一时期风格不尽相同,但贯穿其作品的始终是表现与写实相容,张力与严谨并存的综合性艺术面貌。每一幅作品似乎都在陈述着一种生动而有冷峻的个性语言。他对对象的把握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能够抓住模特最为感人的刹那瞬间表现在画面上,他所追求的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似或神似,而是在看似对称与合理的表象中寻找不对称的艺术法则,并寻求略有稚嫩的偏移。
王洪章的作品中也透溢出对个体生命的深层思考,《我的父亲1945 1975 2007》这幅三联画作品便是他对自己父亲一生中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个人感悟——青年、中年、老年三段生命历程的精神状态进行主观意写,表达出国家意志下个体生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及革命年代父亲宽广博大的胸怀。
王洪章作品艺术风貌的巨大转变发生在2000年留学俄罗斯归来之后,留俄期间他反思过去自己作品中透露出的种种缺失,决定运用全新的语意表达方式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记忆俄罗斯-胜利日》正是王洪章留俄之后对二战历史和俄罗斯文化情结的一次深刻礼赞,无论是从主题精神还是创作观念上都是他对自己过去作品的一次强烈颠覆,俄罗斯每年的5月9日都要举行卫国战争胜利的一系列纪念活动,这个日子里总统以及所有俄罗斯民众都会走上街头进行宏大的庆祝,这幅作品正是胜利日活动的真实写照,作品中王洪章刻意淡化了家国叙事的宏大主题,而力图发掘出生命个体在国家意志面前的存在价值,透露出一个普通人对于世界和平的真实向往。长白山八里坡写生中,王洪章充分表现了形式与观念的完美结合,他不仅仅是对形式的把握,更多时强调作品的精神诉求。由垃圾堆演变而来的是对原始文明的遗弃。强烈的画面感将金字塔的形式运用于垃圾堆结合。
纵观王洪章到目前的艺术创作,他虽处于体制内,却并没有囿于体制的束缚,也没有随波逐流追逐所谓的前沿性艺术,他仅仅是只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来说,他已经成功,他的创作是独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丝毫不掺杂功利性因素,冷静想想,潮流艺术终究会随潮流而去,类似于梵高、夏加尔、马列维奇,此类的艺术家并没有进入那个年代的潮流,与这些艺术家一样,王洪章关注的也是自己的语言呈现方式和本体意识,只因为他相信心灵感受对艺术刻骨铭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