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
(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旧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新中国从战火中诞生,曾经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年的历史警醒了中国人民,唯有和平才能治愈“伤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各国也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历史上,许多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也因国际力量的对比产生变化,进而致使国际权力的更替而发生冲突战争,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与德国之间是如此,今天的美国和中国也是如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威胁论”就开始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交场合回应“中国威胁论”,他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了世界各国平等交流、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内社会的发展开始了攻坚期的艰难跋涉,急需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环境,与此同时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中国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致力于成为和平崛起的典范,并且从警醒自身开始衍生出大国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表明了中国的外交态度,沿袭了中国一贯的外交风格。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古诗作品《念奴娇·昆仑》中吟道:“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句诗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和平将惠及全世界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和谐世界”的提出,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在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向时着重强调了世界各国要转变交流思维和交流模式,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在世界史上,国家与国家之间都会产生分歧和争端,而解决分歧和争端的方式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就内蕴着要求各国积极运用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与冲突的深刻理念。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到各国要相互尊重独立、主权、领土完整,要相互尊重各自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照顾其他国家的重大关切和舒适度。如果不尊重其他国家的重大关切,就会走入干涉别国内政的重大误区,造成很大程度的不稳定,破坏和平的环境。国与国的交往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无论国家大小强弱,都应该把别国的利益关切放到协商决策的考虑范畴之中。中国坚持,无论国家大小强弱,都一律平等对话平等协商的原则。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将中文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关系,将有力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并在本地区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的对外交流方式,一直秉持着“和”的理念。这种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保证了各国在外交活动中的话语权,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双方的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着世界各国以更加友好、更加文明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习近平同志具有深厚的国学积淀,在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习近平指出,要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类,这一概念超越了国家的狭隘,着眼于全球,着眼于整体,着眼于每个个体的利益,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体思维,而是“兼济天下”的人类担当。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是化解利益冲突。它着眼于和平、发展、合作,着眼于追求本国利益同时要兼顾他国利益关切,要共赢而不是冲突。它的内在期盼是希望各国学会合作共赢,纠缠于冲突最终会两败俱伤,即使一方得利也难以获得永久稳定的和平环境,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或许得不偿失。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化解全球化争执,过去的全球化,是西方大国操纵的全球化,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国际社会新的全球化目标,这个目标具有更大的格局,那就是关注整个人类的利益。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还赋予了我们共同的身份,只有我们消除价值观的分歧,用共同的身份去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者与倡导者,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会进一步得到认可并且中国将逐渐占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同时这股和平温度的“中国风”必将吹向四方,惠及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