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行健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红色话剧《苍茫大地》改编自张新科同名长篇小说,由徐州工程学院150多名师生自2017年11月开始编排,历时五个月创作及修改,于2018年4月11日进行首演。话剧对小说情节进行了压缩和整合,作品以叶瑛1980年寻找53年前失散的丈夫许子鹤拉开序幕,选取许子鹤营救中共南京市委书记谢方理、刺杀叛徒许凤山、为掩护同志撤退而主动暴露和慷慨赴死等故事情节,生动塑造了雨花台传奇烈士、我党历史上第一位留德博士,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许包野信念坚定、勇于担当、胆识过人、博学睿智、忠贞爱情的高大形象,还原了风雨如晦年代仁人志士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展现了革命先烈心怀坚定信仰和民族大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献身精神。自首演之后,话剧《苍茫大地》先后到部队、中小学、徐州音乐厅、南京雨花台、南京晓庄学院等进行巡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8年6月,徐州工程学院推荐至江苏省教育工委的艺术学院党委“艺术舞台讲党课,雨花精神润学子”原创红色话剧排演主题活动获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理想信念及社会意识培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自青年时期便树立远大志向,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较于大学的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规范,它确保了大学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红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红色文化为重要载体,讴歌弘扬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同时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呼吁广大青年继承革命理想,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和平环境下继续保持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进。
为了突破红色教育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徐州工程学院启动原创红色话剧《苍茫大地》排演项目。该话剧由艺术学院承办,导演、编剧、表演均由该院师生独立完成。由于主创团队均非戏剧文学或表演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所以在创作初期采取的是以学带练,以练促学的方式,编剧团队深入挖掘原著小说内容,对关键剧情进行整合、提炼、拼接,形成了基本的剧情框架。表演方面,演员均从普通学生进行选拔培养,从学习经典话剧开始,同时融入台词、形体、情景模拟等训练,使非专业学生具备了话剧表演的基本素质,并从简单的小品实践开始练习。在舞台制作方面,话剧《苍茫大地》作为艺术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一次实践,充分发挥了学院本身的专业优势,六大专业联动参与话剧制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宣传海报及折页设计,环境设计专业负责舞台置景,产品设计专业负责道具制作,服装设计专业负责戏服设计及制作,动画专业负责LED屏幕动态背景制作,音乐专业负责音乐作曲、录制及音效制作,整台话剧无论从编创排演还是舞美制作均为师生原创,实现了红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演员在排演之前对原小说进行了通读,并为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编写了人物小传,明晰角色作用,突出人物关系,将人物世界观合理化,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提升表演水平。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在融入剧中人物的同时可以从现实及道德方面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剖析每个人物的善与恶,并在如何表达和如何体会中明晰话剧本身所传递的信仰的力量和奉献的价值观,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所传递的力量。话剧《苍茫大地》的原创实践是一种体验式红色教育的大胆尝试,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融入红色文化产生的特定时代情境之中,将思想层面的真实自我与革命者的精神世界进行心灵对话,既可以达到学生了解当时真实的社会历史事件与英雄史实的目的,还可以使演员在戏剧体验中走进历史、走近英雄、走向崇高,实现真正醍醐灌顶的思想政治教育。
话剧《苍茫大地》以早期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为背景,对主人公青年博士许子鹤的爱情、痛苦、抉择、信仰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话剧充分展现了原著小说中所要传达的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生为民、勇于担当的雨花英烈精神。下面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解读。
剧中主人公许子鹤是位留德博士,出身于富裕的的泰国华侨家庭,归国后任上海大学数学系教授。在当时混乱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许子鹤可谓是人中龙凤了,而他却始终秉承自己的理想初心,以拯救国家、解放人民为己任。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了整部话剧,许子鹤将国家命运始终放在首位,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家与国二者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后者,甚至牺牲自己来换取国家的未来,他坚守自己的救国信仰,具有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在当下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比许子鹤更多的选择和诱惑,但受利益至上错误思想的影响,很多青年人在作出选择时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得失,而没有预见性甚至迷失本心。许子鹤这一角色身上所散发出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可以让青年学生感恩革命先烈为国家独自和自由所做出的牺牲,更激励了青年人应像许子鹤一样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富强不断拼搏奋斗。
在创作许子鹤这一人物时,话剧主创团队并不局限于原著中许子鹤的人物形象,而是将如邓中夏、恽代英、史砚芬的多位雨花英烈的事迹、书信融入其中,使整个人物立体丰满,饱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许子鹤的身上集中反映了早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又赋予了他中国青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加入了游行等群众运动的展示,让大学生观众在演出中感受到中国青年作为革命的中坚力量所散发出的顽强斗志。现在的大学生身处和平时期,虽不是革命年代却依旧需要在祖国建设中继续发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将红色基因传下去,这也正是我们高校开展红色教育的初衷和最终归宿。发扬学习革命先烈的实干精神,可以启发学生自我改变、自我鼓励,让他们从虚幻的理想主义者变为用实际行动去实现梦想的劳动者,从而在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完成人生梦想。
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实世界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三者受到个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外部环境、心理倾向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大学生道德行为和思想观念的改造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出无私的人、高尚的人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选择、行为都代表了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正面人物无私奉献、舍生为民的抉择是由他们追求信仰的初心使然,而以国民党高官王全道、叛徒许凤山等反面人物所表现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也是由他们自身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催动之下形成的。学生能够在表演话剧或欣赏话剧的过程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明晰如何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充分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虽然话剧《苍茫大地》的巡演在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但在整个创作、表演、舞美设计等模式探索过程中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和问题,下面就以上三个方面所产生的典型问题及处理方式进行简要分析。
剧本是一剧之本,由于话剧改编自长篇小说,摆在剧本创作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话剧中我们创造的是完全来自于小说中的“真人”许子鹤还是一种“艺术典型”许子鹤?主创团队经过讨论研究最终认为,如果将小说人物原封不动的放到话剧中,由于原著45万字横贯了中国近代三十多年的时间,大跨度的时间展现可能会违反传统话剧中的“三一律”原则,剧情则会显得松散,于是决定将许子鹤塑造为一个雨花英烈精神集合的艺术形象。第二,在事件的选取上是真实史实还是将剧情事件变为典型情节?最终为了突出戏剧矛盾,剧情事件结合了许子鹤人物原型许包野的部分真实事迹,同时结合大背景下如“五卅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重大社会实践,将故事时间轴用爱情主题暗线穿插,从而使整部剧逻辑完成,叙事清晰,同时突出了戏剧冲突的产生、积聚、爆发、调和。第三,是这部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话剧是为了表现什么?在创作时编剧团队想到了两种方案,其一是以写早期革命领袖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历史戏,其二是一般情节戏,主线可选择夫妻情感或地下斗争情节两种。在这个问题上,主创团队考虑因为话剧的定位是红色话剧,应当强调红色文化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因此最终决定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感情生活和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同时融入夫妻情、兄弟情、师生情的展现。
由于没有戏剧表演专业,老师及学生缺乏表演基础,很大达到专业话剧所需要的台词、反应效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回归寻求本剧的核心定位,就是一台以稚气美取胜红色校园戏剧,在表演中保留学生本身的青清纯、本色、质朴、可爱、原始的气息,同时引导演员学生阅读原著寻找人物灵感,创作人物小传,学会在台上“找事做”,不断强化“刺激—反应”的表演过程,使每个人物能够在台上“生活”起来。
在最初的舞台设计中,因场地限制、剧情需要设置了舞台左右两个基础场景,但是在试演过程中发现这种双场景的设置会造成演员背台的问题,同时也会造成一半舞台的浪费。因此在二次舞美设计时引入了LED屏幕的使用,创作团队利用专业优势设计了仿真投影,增强了整个舞台的表现力。同时在灯光和音效的运用上加入了动画专业和音乐专业制作团队,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进行的原创设计,多重舞美效果的加入让话剧的展现更加锦上添花,也使得《苍茫大地》真正成为一台由高校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红色话剧。
从徐州工程学院原创话剧《苍茫大地》的创作实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舞台红色教育的独特魅力,它是超越了课堂和文化活动的一种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它是一部凝聚了师生集体智慧的艺术精品,也是高校充分落实“以文化人”,激励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精神的生动实践。正如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张红军所说:“由徐州工程学院非专业的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苍茫大地》,自公演以来在全省取得了较大影响。这不仅仅是一场话剧演出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用文艺的形式打造了一个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平台,用大学的力量构建了一条文艺宣传和红色基因传承的鲜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