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艺精神与音乐文化的传承

2018-01-25 03:59季惠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鲁艺歌剧文艺

季惠斌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诞生在延安的热土上,成为当时我国革命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鲁艺作为综合艺术院校办学时间只有短短八年,却在音乐人才培养、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理、音乐创作、民族音乐理论建设等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以及音乐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安鲁艺从创办之初,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热血青年们的艺术殿堂,他们带着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现实的不满,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来到延安,成为当时鲁艺队伍的骨干力量。这其中很多人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他们具有强烈的革命热情和极高的业务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延安鲁艺美术部继续沿用了以鲁迅拟名的鲁迅美术学院、音乐部改名为沈阳音乐学院,鲁艺精神得以继续传承,对我国当代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及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弘扬和传承延安鲁艺精神对当前我国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的政治导向与延安鲁艺精神的发展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音乐是能够完全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的,艺术既有自身一定的独立审美价值,同时又必然与社会政治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艺术与政治关系的正确处理与协调发展,是每一个国家艺术发展中的最重要课题之一。首先,艺术与政治的价值均是服务于人民,政治之目的在于改进社会制度和协调社会关系,而艺术的存在意义则在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从这一角度来说,二者的核心属性具有一致性。其次,艺术不是空中楼阁,它必然来自于共同的文化土壤,而人是具有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也必然决定了无论艺术自身具有如何的独立审美价值,其根源也必然是社会性的产物,而社会的组织形式与形态便是政治。从这一角度来看,艺术与政治在实质上并不是一对绝对的矛盾体,而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共存体,政治的清明与扶持会使艺术插上最有力的翅膀,焕发出最大的活力和生命力,而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最具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的艺术形式,也能最大化的发挥社会性的功用,这正是艺术与政治的统一性所在。人们至今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认识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艺术应该完全脱离于政治存在,政治应该远离于艺术,还有人虽然承认政治与艺术的关联性,却在实践中习惯于脱离实际,而使自己的艺术创作空洞无物。面对这种现状,毛泽东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艺术创作与实践廓清了思想、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指明了文艺工作的核心内涵,阐明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时代等诸多关系问题。对我国文艺工作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鲁艺精神实质就是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艺术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鲁艺精神”,那时才有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泥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经典文艺作品《黄河大合唱》、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等的诞生。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思想的引领下,鲁艺作为当时我国的文艺发展肇端,坚定地贯彻了党的文艺思想与方针,不仅为我国抗日革命斗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歌剧《白毛女》便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鲁艺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国在新时期进一步确立了党的文艺纲领,也可以说是新时期鲁艺精神的再塑。

二、鲁艺精神的现实性价值与意义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详细讨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和学习问题。他指出,“文艺是为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既人民大众服务的,普及较提高更迫切、重要。”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际上鲁艺文艺工作的主体便是音乐,此后鲁艺的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坚决地贯彻了党的这一文艺思想。因此,在当时的延安地区,群众歌咏活动成为最受欢迎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当时的鲁艺主要负责人、人民音乐家吕骥认为,音乐只有走向人民,才能获得真正的灵感,才能更加彻底地实现音乐的艺术价值。而这种由鲁艺人所发起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社会文化建设和生产活动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进了我国现代歌剧的诞生和发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艺术家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艺术民族化、群众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创作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荷花淀》等作品。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界团结广大作家,发挥了重大战斗作用。艾青、田汉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老舍、沙汀、艾芜、路翎的小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歌剧作品虽然在创作手法上还稍显稚嫩,但在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上却极为丰富,同时也为我国此后的民族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新时期的艺术发展和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鲁艺一脉相承的沈阳音乐学院,有责任继承和弘扬鲁艺精神,并始终贯彻在实际的教学和艺术实践之中。2017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沈阳音乐学院复排了大型经典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对弘扬鲁艺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和经典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歌剧《星星之火》是由沈阳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李劫夫作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民族歌剧。共和国初期,我国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得到了期盼已久的稳定生活,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文艺思想、文艺精神、文艺政策的指引下,在鲁艺音乐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对党、对人民的充沛热情创作出了这部经典的民族歌剧作品。这部歌剧从作曲到演员,全部班底皆为鲁艺音乐人,1950年12月,首演于哈尔滨。一经问世便获得巨大反响,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从1950年首演到1964年,这部歌剧连续上演了四百余场。可见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回望鲁艺所走过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鲁艺精神始终与时代、民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音乐精神与音乐理想,也是一种宝贵的音乐财富,更是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激励着一代代鲁艺音乐人不断进步和前行,永远遵循党的文艺方针,引领时代的音乐发展。

三、鲁艺精神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1938年,鲁艺初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了《论新阶段》一文,明确地提出了马列主义民族化和中国化的问题,迅速在延安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同时也迅速引发了文艺作品民族化的大讨论。我国具有悠悠千年的深厚历史,具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艺作品,这些对文艺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延安文艺活动排头兵,鲁艺音乐部自然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在这之前,很多鲁艺的音乐家们就已经开始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1939年3月,鲁艺正式成立了“民歌研究会”,吕骥任会长,开始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从此,各种极具价值的音乐集成和专题研究论著相继问世,如《绥远民歌集》《陕北民歌研究》《绥远民歌研究》《民歌研究》等。同时还有诸多专业音乐学术期刊和相关专业学术论文发表问世,如由鲁艺主办的《群众音乐》《民族音乐》,冼星海发表的学术论文《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吕骥撰写了民族音乐理论专著《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系统的论述和阐释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方法论问题。这说明,当时鲁艺对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初步的搜集、整理和音乐集成、音乐志的编撰,而是上升到了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由鲁艺音乐人发起并为之努力数年的民族民间音乐采集和研究活动,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大规模、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民族音乐田野调查活动,对我国此后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鲁艺音乐人在大力搜集和整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还在音乐创作中极为注重民族音乐素材与音乐语汇的融入,力图使现代的作曲技术和传统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时代性,又能够符合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具有鲜明民族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延安鲁艺的音乐活动主要为歌曲创作和歌咏活动,以及小型歌剧创作。音乐家们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歌曲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其中民歌改编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这也反映出当时鲁艺音乐创作在民族化道路上做出的不懈努力,成为我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宝贵实践经验。在歌剧创作与表演方面,民族化的精神与气质体现得尤为鲜明。这一时期的小型歌剧又称秧歌剧,是当时鲁艺音乐人根据传统秧歌中的“小场子戏”的戏剧结构为基础,在音乐上广泛的吸收了地方戏曲、民歌、曲艺的曲调创作而成;演唱方式包括独唱、齐唱、合唱等新型的歌剧声乐表现形式;语言多选用地方方言。这种小型歌剧代表作有《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这些作品虽然在音乐形式和演唱形式上都较为简单,却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再强调文艺作品与民族传统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指出:“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这也是我国新时代音乐文化发展和音乐人所必须秉承的音乐精神。

鲁艺精神是我国当代音乐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鲁艺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融入更多的内涵。我们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我国音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在鲁艺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共同为我国音乐文化建设,为鲁艺精神的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在党的大政方针扶持和引领下,鲁艺精神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鲁艺歌剧文艺
1942,文艺之春
让鲁艺精神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绽放新时代光芒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文艺范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