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卫夫人,即卫铄,字茂漪,东晋时期著名女书法家。卫氏家族世代工于书法,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以为楷书制定笔画顺序而闻名,“书圣”王羲之也是她的徒弟。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针对七种不同笔画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即“横”如千里阵云、“点”似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这些描述形象生动,又抓住了重点,对初学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是书法美学的一种理论观点。在书法中,平捺称“波”,一波三折,是指写捺笔不能一笔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要三次转换用力方向,笔画才不致呆板,显得矫健、生动,使捺笔具有节奏之美。后来,“一波三折”就用来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过程中阻碍、变化很多。
“一波三折”现在往往用来形容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意外的变化很多。正因为发生了词义的转化,所以,这个成语的属性也就有了微妙的变化。原来用于描述书法作品的时候,“一波三折”是好事,能让书法摇曳多姿,不呆板。但是,用于描述事情进程的时候,“一波三折”就是坏事了,形容遇到了很多麻烦,不顺利。不过,“一波三折”往往是事情进程的常态。(蒙曼 点评)
书法中有“一波三折”,音乐中也有“一唱三叹”。“唱”,古时也作“倡”。古代宗庙里唱祭歌时,一人唱,三人随着发出赞叹声来应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婉转、寓意深刻而富有余味,令人叹赏不已。随着时间的变迁,“一唱三叹”仍旧只用于音乐、诗文中,而“一波三折”由最初的一个书法术语,后来不断延伸,运用到了生活中,形容曲折的经历就像写书法一样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