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人才成长档案的探索与思考

2018-01-25 01:08:16石宝华
山东档案 2018年5期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才信息

文·石宝华

教育人才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基础支撑,教育人才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强。教育人才交流中心,教育人才筛选引进、考评认定、交流培养的职能单位,日常协助教育主管部门,承担教育人才招聘引进、资格认定、培训拓展、人才测评、档案管理等诸多事项,见证着教育人才的成长进步,掌握着第一手权威的个人信息资料。这些原始信息,零星不系统,分散不连续,有必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对教育人才实行跟踪动态管理,对成长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整合分析,共同构建起包括基本信息、工作业绩、学习培训、个性特长等内容为一体的成长档案,优化盘活、共建共享数据资源,让“沉睡”“孤单”的数据说话,为教育人才职业规划、考评鉴定、学习培养等提供可靠依据和借鉴。

一、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看,建立教育人才成长档案是顺势而为的应有之举

当前,档案工作正在经历一个从接收、保管纸质档案到接收、保管电子档案,从管档案实体到管档案数据的变革过程。建立教育人才成长档案是加快推进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做好从“管文件”到“管数据”转变的顺势之举。

成长档案采集记录的是教育人才成长进步的“原始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如果缺乏数据思维、数据意识、数据支撑,就无法全面系统立体掌握人才成长的轨迹和脉络。建立教育人才成长档案,看似是为教育工作者建立“成长日记”,其实质是采集记录他们成长成才的“原始数据”,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个个体,从而解决当前档案管理中评价鉴定材料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信息的问题。

成长档案客观反映的是教育人才德行操守的“真实样子”。建立成长档案,就是要用详实数据代替主观臆断,用事实鉴定代替主观评价,全面客观反映教育人才成长期间德行操守的“真实样子”。这就要求成长档案不仅要记录教育工作者教学经历、学习经历、培训经历等基本情况,还要包括政治素养、师德师风、重大活动表现、学生评价等要素。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能从这些看似无关的信息中找到联系,提炼归纳出有用信息,成为反映教育人才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软指标的“无声数据”,让我们看到人才从引进到实践成长中更全面立体的模样。

成长档案构建营造的是教育人才良性反馈的“闭合回路”。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教育人才的引进、考评、培养等工作,人才引进后使用管理主要是各类中小学院校,相比工作单位而言,服务中心的工作具有阶段性、不连续等特点。教育人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能力水平如何、师德师风表现怎样,作为鉴定考评的职能单位不直接掌握,“引进-使用-管理-培养-鉴定”一系列工作,缺少及时有效反馈,没有形成管理闭环。如果构建起全面详实、跟踪问效的成长档案,实时采集成长数据,形成良好的闭合回路,不仅有利于交流服务中心及时做好工作方针政策的调整,而且将提高招聘培养的针对性,让多方受益。

二、从如何建的操作流程看,建立教育人才成长档案需多位一体的分工协作

教育人才成长档案的主体是引进的教育人才,关键要素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成长信息。因成长档案构建的初衷定位不同,理应区别于“教师教育管理平台”中录入的相关信息。具体操作中,因成长档案繁琐复杂,档案信息获取、分析、处理难度较大,对档案设置、档案内容、档案管理、档案运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一是解决好“谁来记录”的问题。成长档案一人一档。档案记录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学校全程参与、协同落实,指定专人和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确保第一手数据真实。要坚持“上级记录下级”的原则,强化档案权威,防止记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管,流于形式。分工协作时,对记录者的责任心、事业心提出更高要求:既要掌握现代数据档案管理的方法与技术,更要学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去伪存真,坚持公平公正。

二是解决好“记录什么”的问题。成长档案立足“成长”,应该结合实际分门别类建立子档案,清晰记录教育人才“鲜活立体”的成长轨迹。一是“共性数据”要详实。比对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档案,做好数据审校。二是“个性数据”要多样。成长档案不单单是“流水账”,更要反映教育人才的个人品质、情商心智、心理状态、道德操守,切实把个性化的表现如实记录。三是“潜在数据”要整合。要借力潜在数据资源,将招聘面试鉴定、学习培训表现、学校考勤数据、领导同事评价、授课学生反馈等隐形数据整合起来,避免分析数据时“容量不足”。

三是解决好“怎样记录”的问题。建立成长档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多方用力。一是要树立“工作即采集”的理念。即按照“海量采集”的思路,在落实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存储管理,通过长时间的工作数据采集和及时更新,实现量的积累和占有。二是研发成长档案网络信息平台。可以依托教师教育管理平台、教育系统人才信息网等网络平台,尝试构建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成长档案终端,使参与各方轻点鼠标就能完成海量的信息录入,方便操作,节约人力物力。三是要加强档案管理。要坚持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并存原则,坚持管理和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快教育人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科学适用的文件归档、保管和利用管理系统,为成长档案的构建提供硬件基础支撑。

四是解决好“如何运用”的问题。教育人才成长档案立足点是“成长”,不能等同于人事档案,实际工作中,应将成长档案与人事档案区别开来。要发挥成长档案的激励作用,严格兑现教育人才选拔任用、培养交流、职称评定承诺,使教育工作者看到盼头、尝到甜头。同时,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育人才成长档案作用,约束利用行为,杜绝成长档案使用的随意性。

三、从促发展的建构目标看,建立教育人才成长档案要辩证看待矛盾和问题

构建教育人才成长档案,初衷目标是为了总结规律,推动教育人才管理服务的发展升级,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人才管理培养中过于粗放、缺少针对性,过于盲目,缺少长远性等问题的解决。当然,成长档案的推广运用,同样会遇到矛盾和问题,应该辩证理性看待。

一是正确认识成长档案与“大数据”的辩证关系。建立成长档案,不是拿大数据当“噱头”的“政绩工程”,必须清楚认识到,成长档案不是大数据的应用。一是容量不够,成长档案所涉及的数据量远远达不到大数据的标准(10T)。二是技术不够,我们当前的首要目标是档案“电子化、多样化、网络化”,而大数据的采集则更多的是通过传感器、网络媒介或是用户端口,强调“样本=全体”,这是我们目前的工作层面远远达不到的。因此,要切实端正认识,不自欺欺人盖大数据的帽子,而是本着运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思维的核心思想,用具体的数据剔除经验主义的文字,完成从经验主义向尊重科学转变,从感性认识向理性分析转变,更好地记录教育人才成长轨迹。

二是正确认识数据采集与教学工作的辩证关系。树立“工作即采集”的观念不等同与“采集即工作”。成长档案的采集是一个繁琐、浩大的工程,对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各方的工作标准提出了很高要求,毋庸置疑也会对教学训练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不单单是教育人才成长轨迹的记录员和见证者,更是他们成长进步的“责任人”和“领路人”,教学工作中,不能为了采集而采集,为了量化而量化,更应该担当起教育人才成长培养的责任。

三是正确认识建立档案与安全底线的辩证关系。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如果说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带有一定弹性的话,那么档案安全保密工作则不能有任何弹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丝毫疏忽和放松。教育人才成长档案,在推广落实的同时,应该把档案信息的安全与保密当作底线。一方面,教育人才的隐私要得到保障,成长档案的公示要有所保留,成长档案的查阅要控制范围。另一方面,要看到成长档案一旦完善成熟,千千万万份成长档案实际上就成了教育行业的“大数据”,这就必然要求档案的建立、管理、移交、存储都要时刻注意安全保密,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成长档案的推广使用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档案管理人才信息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20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健康档案管理的“云”前景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34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