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C3R模型的PBL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8-01-24 11:38吴建成吴健康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8期
关键词:核心过程模型

吴建成 吴健康

【摘要】本文通过对洪暐提出的3C3R问题设计模型分析与研究,提出改良后的3C3R设计模型,并与研究成果“PBL十个问题”相结合,对3C3R六大成分进行融合利用,更加明确师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从而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PBL的效率。

【关键词】PBL 3C3R 问题设计模型 改良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GJKTY201616)、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YJG2016Y_19)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233-02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是教育界最具革新的一种教学形式,主要精神是“以本为本”,让学生成為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和应用课题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导向性的学习能力,彻底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PBL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推演,在国内外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广泛开展,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主流范式”[1],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PBL中3C3R问题设计模型的提出

在问题导向学习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毫无疑问,“问题”是PBL的核心。那么,问题设计就在决定PBL的成功率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在PBL中,问题的设计、生成和挑选成为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性任务,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毕业的学习技术专业博士洪暐提出了一种指导有效、精确和可靠问题设计的3C3R模型。洪暐提出的3C3R问题设计模型由两类成分所组成:核心成分和过程成分。核心成分包括内容、情境和联系(Content、Context、Connection,3C),用它们来支持内容、概念学习,强调了问题的静态特征;过程成分包括探究、推理和反思(Researching、Reasoning、Reflecting,3R),它们支持了问题解决技能和自我导向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属于问题的动态特征。[2]

1.洪暐3C3R问题设计模型简述

从洪暐3C3R问题设计模型可以看出,核心成分和过程成分形成了内外互补的稳固三角形关系。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框架,其中的三角关系,更显示了六大要素的缺一不可。

其中核心成分主要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阶段: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以及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分布,并搭建内容相互联系的结构关系;根据研究内容构建代入式研究情境, 以达到问题仿真环境;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研究过程中各种关联性的事物,处理好相互之间的联系。核心成分中内容、情境和联系三者之间形成独立的需求,并相互支撑,成为开展研究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保证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在PBL的角色分配中,教师的启发作用在此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成分关注的问题的提出阶段,那么过程成分则更多地关注了问题的解决和总结阶段。PBL的核心要义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全过程,强调的是学生主动能力的发挥。3C3R中的过程成分则全面展示了这一特性。这些动态的过程成分主要让学生能有预期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调整认知水平,以减轻学生初设PBL的不适应感。探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水平,从而能对问题有清楚的认知,构建解决问题的路径,并能保证在其指导下不偏离地完成目标;推理,主要是学生能通过从相关信息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不仅考察的是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重组,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观察力、理解力、创新力的发挥;反思,是一个关键因素,重要意义在于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成为自我导向的、终生的学习者[4]。

2.洪暐3C3R问题设计模型应用价值

在PBL中的师生角色中,3C3R中核心成分的内容主要偏重教师的引导,过程成分的内容主要侧重学生的主动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与PBL的主旨是吻合的。六个要素的界定也为师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框架,可以帮助使用者从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拟定、方案的论证,一直到问题的总结和引申,进行有效地系统性的设计,提升了PBL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根据洪暐3C3R问题设计模型提出的设计模型改良

洪暐3C3R问题设计模型属于一种稳固的三角形关系,师生在使用时可以轻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研究工作搭建好基本框架,并形成相互依附和补充的关系,教师更多负责核心成分的准备和引导,学生则承担过程成分的思考和研究。但PBL方法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强调师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融合。据此,本研究对3C3R关系图做了大胆地探索和改良(图2),用圆形图所显示出的融合关系更加贴近PBL的意义和作用;从实际操作效果来看,也更加贴近PBL的宗旨。

由图所示,围绕中心原点问题,核心成分和过程成分不再是单一存在,而是相互交叉与融合,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也更加相融。可以给教师创造更多条件来成为研究的辅导者、组织者或者监督者,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成为学习行为的主动完成人。学生根据六大成分,对研究过程进行合理分工,兼顾研究前、研究中和研究后的角色分配,并可以根据研究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优化现阶段的研究步骤和内容,充分发挥人的行为能动性。

三、改良后的3C3R问题设计模型中核心成分、过程成分与十大问题的对应关系

本课题研究成果,提出PBL中的十大问题,从表1具体分析改良后的3C3R问题设计模型中核心成分、过程成分与十大问题的对应关系。从而对改良后的3C3R模型效能发挥有具体的理解。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PBL十大问题是根据研究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准备、研究、论证、推演、再论证、检验到问题的延伸和扩展而产生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分别代表了3C3R的过程成分的三个部分探究、推理和反思,那么在此过程中核心成分分别交叉出现。虽然对过程有一定的指导和界定,但是核心成分不是孤立存在某一个问题中。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应有的角色地位,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导研究的整个过程。

四、改良后的3C3R问题设计模型的应用价值——以《数学物理方程》教学为例

1.在《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形式。从而提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发现具体问题、提出有效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2.3C3R的核心理念就是问题导向学习中提出问题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是检验学生自学能力最重要的一点。通过课题研究,针对《数学物理方程》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目的,通过3C3R的方法,为学习者提供问题解决技能和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3.在问题导向学习中强调的是小组解决问题的形式,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学生学习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学习沟通技巧。

4.PBL和3C3R方法在《数学物理方程》中的改革和运用,改变此类偏理论课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的教学途径,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改良后的3C3R问题设计模型,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型和框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其科技素养、提升其科研能力,对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和锻炼。

五、3C3R应用于PBL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增加对PBL的了解和其意义深远,不能流于形式。充分体现和尊重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师生所应有的地位和关系。要从一定程度上完全“解放”教师的主导地位,只让教师在内容和探究成分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其他环节应完全以辅助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从一开始的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

2.PBL的案例设计应该因时因事而定,不可千篇一律。所有的问题应该结合学习者的专业或者工程背景而设定,切记脱离研究实际问題,成为纸上谈兵;也不能千篇一律,永远停留在仿真阶段。

3.3C3R教学模式应该突破课堂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充分利用网络、第二课堂等介质,发挥其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质,让其情境成分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便于学生能理解问题,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

4.师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3C3R模型指导下的PBL教学方式,虽然教师的主导地位消失,单纯的起到辅助和监督作用,但是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不能低,否则无法对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在学习类似《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多学科老师进行指导和授课,以便能解决具体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1][2][4]冯锐,繆茜惠.面向问题导向学习的3C3R问题设计模型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01:70-74.

[3] Woei Hung. The 9-step problem design process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lication of the 3C3R model[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09,(4):118-141.

[5]尹立群.应用“问题解决表”进行PBL教学的一点尝试[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05:626-627.

作者简介:

吴建成(1978-),男,汉族,江苏镇江人,讲师,硕士(博士在读),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系统研究。

吴健康(1978-),男,汉族,江苏镇江人,党政办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改革、思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核心过程模型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