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理论对改善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的启示

2018-01-24 11:38康素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8期
关键词:改善

【摘要】雙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已经日益严重,本文从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入手,提出双性化人格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突破自身性别角色观念的局限,提高自身的性别意识觉知能力,提高性别教育行为水平,培养幼儿具备双性化的个性特点,努力改善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状,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 双性化人格理论 改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供给侧研究》(XJK016AZXX014)中期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康素洁;项目组成员:张淑芝、万湘桂、黄建春、刘东航、张馨心、刘欣怡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29-02

一、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

(一)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法对湖南省的长沙、衡阳、郴州等9个地市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中,幼儿园教师1506人,幼儿园园长324人,幼儿家长1381人,幼儿教育管理者65人,合计3276人。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男教师比例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中不足1%。绝大部分幼儿园没有稳定的男教师,有的整个县区都找不到一个男幼师。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日益严重。

(二)我国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社会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束缚

我国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与我国传统文化对不同性别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与人们对于学前教育以及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认识不足有关。

社会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不同的,社会劳动分工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因而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期待,这种潜在的、顽固的、无形的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会迫使人们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性别模式和规范来行动。传统观念认为看护年幼儿童是女性的天职,不需要什么很高的文化水平,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专业技能,就是哄哄孩子,让孩子安全无恙。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男性不适合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行业。男性选择幼儿园教师职业往往被误认为是因为能力差,没出息,性格懦弱怕挑战等。

2.男幼师生存状态欠佳,社会地位较低

调查问卷显示,男幼师工作强度较大,经济待遇明显偏低,近60%男幼师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低于全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难以满足其生活需要。男幼师对自己目前的工资待遇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只占1%和13%。很多男幼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工资回报不成正比,其所得与社会、家庭以及男性自身对个体所需求的及其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95%被调查男幼师普遍喜爱幼儿和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认可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但大多职业自豪感不强,觉得自己职业的社会地位很高与比较髙的分别只占7%和13%。

3.师资培养机制不完善,男生资源匮乏

调查中发现,湖南省中﹑高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数量极少。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2014级1111名学生中只有6名男生,2015级1023名学生中只有4名男生,2016级671名学生中只有3名男生,2017级862名学生中只有4名男生,2018级420名学生中没有男生。男女生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这样低的比例在国内其他中﹑高职业院校和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普遍。这应该与直至目前我国都尚未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幼儿园男教师的培养体系有关。

(三)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期处于人生的奠基阶段,是人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其身心可塑性极强,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此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一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状况会对幼儿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的认知方式﹑想象力的发挥﹑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意志力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的形成等多方面有消极影响。

二、双性化人格理论

(一)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历程

长期以来,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别特征为依据。人一出生,就有了生理性别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又赋予了他们社会性别上的不同期望,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具有坚强、果敢、进取、竞争、成就、忧国忧民、独立、责任等特征,而女性具有勤劳、善良 、仁慈、同情心、可爱、安静、柔和、服从、脆弱、细心等特征。男女两性的人格是不能调和的、互不相容的。即人们一直是以一种单维两级统一体模式来表示男性和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认为,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模式,心理就越健康。而双性化人格理论则认为, 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 因为它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

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研究历史悠久,这与西方的开放文明有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双性化人格的特点,荣格认为,在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性同体,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20世纪后半叶,在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影响下,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关性别差异的观念在开始变化。人们力求缩短男女性别的差异,争取男女平等。由于生理上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于是人们开始在心理上寻求突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双性化人格的假说。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姆,1974 年, 贝姆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简称 BS RI),通过调查研究,证实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并将人的性度分成四种:双性化人格(HH)、男性化人格(HL)、女性化人格(LH)、中性化人格(LL)。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 研究成果很少。但近些年心理学界、教育界对“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关的研究探讨也逐渐增多。

(二)双性化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1.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

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格特征是丰富的,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我们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能在个体身上很好的融合。双性化人格者的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双性化人格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2.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研究充分表明:双性化人格类型的个体会比较自由地表现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为,心理发展水平高,充分了解自己,抗压能力强,适应性好,自我评价较高,自尊心强,人际关系融洽,内心坚强,感到幸福。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自我概念更为完善, 没有严格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定,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景作出反应。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

3.双性化人格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严重的限制了男女性别角色的标准,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思想。双性化人格理论为人类真正理解男女平等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男女两性间的差距逐渐缩短,男性可以表现出女性的柔和细致,女性也不乏像男性那样勇敢坚强。在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的今天,人们将不局限于男性化、女性化这种两极化的性别分类框架,而是对每一个个体都平等以待,这对男女平等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双性化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

三、双性化人格理论对改善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的启示

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现象由来已久,对幼儿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幼儿园男性教师缺失这一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我们应努力探索并采取一些措施去解决男性教师缺失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促使幼儿两性特质得到健康发展。双性化人格理论的观点对于解决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高女教师的性别教育觉知能力

1.提高女教师自我的性別意识觉知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容易根据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期待及自己的心理特点来对待幼儿,如很多女教师倾向于喜欢聪明活泼、整洁、顺从的儿童,不喜欢调皮好动、攻击性强的幼儿,容易对幼儿的活动加以种种约束和限制,从而可能造成男童对幼儿园的不适应和逃避,导致幼儿男性人格特征受到压制。因此女教师应保持和提高自我性别意识觉知能力,不断向着性别特质双性化努力。

2.提高女教师对幼儿读物与教材文本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敏锐的觉知能力

当前性别刻板印象在我国幼儿园教材以及幼儿读物中普遍存在。如幼儿园教材中涉及女性的篇目较少,女性担当主角的数量远远低于男性,且男性的形象塑造得较女性丰富;男性主要从事技术含量高、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而女性却相反。幼儿读物中也是这样,在其文字和图片里男性出现的频率高于女性,且更多男性担当故事主角及封面人物;文字中出现的人物,在职业、人格特质、角色行为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因此,提高女教师对幼儿读物与教材文本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敏锐的觉知能力,才能很好地选择和运用。

(二)提高女教师的性别教育行为水平

1.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幼儿园女教师应在双性化人格理论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加强男性人格特征的展示,以自己的言行消除性别刻板印象,营造有利于幼儿双性化人格发展的环境。

2.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丰富和加强优秀男性人格特质的教学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女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表现优秀男性人格特征的教学情境或内容。如:激发幼儿对自然界、对数等方面的兴趣;加强幼儿的受挫教育;引导幼儿接触男性人格特征比较明显的文学作品等等。在教学设计中,还可以有目的地增加一些针对男性人格特质训练的玩具和游戏,并表明所有玩具和游戏都适合男女两性幼儿,并给予两性幼儿平等参与游戏活动和学习男性人格特质的机会。

3.在环境创设和材料准备方面尽量减少性别角色特征

教师在区角环境创设和材料准备方面上,应尽量减少性别角色特征,如设计适合男女幼儿一起玩、没有明显性别差异的游戏区角,如“超市”“银行”“公交车”等;同时,教师要减少隐含在材料中的性别倾向意识,注意那些已经被刻板化的角色所需材料的投放。如围裙不一定全选择鲜艳的花围裙,可以有一半选择更加带男性色彩或中性色彩的围裙。丰富且不刻板的材料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区角活动中,使幼儿可以有平等的机会去尝试更多的角色。

为改善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幼儿园教育应打破常规,在双性化人格理论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尝试突破自身性别角色观念的局限,提高自身的性别意识觉知能力,提高性别教育行为水平,培养幼儿具备双性化者的个性特点,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康素洁,刘东航.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08):5-9.

[2]李方强, 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117-118.

[3]姚伟,宫亚男.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40-143.

[4]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5]王红瑞.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视角分析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J].基础教育研究,2010(23):46-47.

[6]林超.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1):18-20.

[7]王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觉知能力和行为水平——秉持和超越双性化人格理论[J].学前教育研究,2014(02):49-53

作者简介:

康素洁(1963.03-),女,本科,湖南省衡阳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改善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