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供给侧出发,分析了构建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因,从学生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两方面阐述了“课证融合”是适应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并从课程体系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学生实践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构建了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关键词】课证融合 应用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18-02
一、国贸专业“课证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双证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时就有专家提出,高校制定“课证融合”的教學计划是推行“双证”制度的关键。
“课证融合”是指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考证结合起来,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一致,它包涵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课”,即专业课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了解学生就业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素养,以便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涵盖相应的专业课程理论、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二是“证”,即职业考证,将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解到教学大纲中,融入到各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课证融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致,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国内关于国贸专业“课证融合”的研究主要有:(1)张波[1],郭玉侠、李勇[2]等提出应从教师培训、建立相应的课程群、模拟实验教学及校外实习其地、将考证纳入日常教学四个方面培养“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2)田俊芳[3]提出,在确立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及国际商务单证员3个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共同促进“课证融合”的实施;(3)黄成亮[4]提出应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证书开展“课证融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四个途径进行“课证融合”教学;(4)程扬[5],张慧明,孙少勤[6]等人从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重构、评估方式变革、教学团队及实训基地的建设、“课证赛融合”等方面进行研究。上述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二、构建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因
(一)“课证融合”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为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国贸专业的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需要学生学习较多的单证和票据,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较多的案例,让学生逐一掌握,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许多企业衡量学生业务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的手段之一,如果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会更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课证融合”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有助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因此,从企业需求侧来说,“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考取了相应的职业证书,可以减少企业在培训方面的物力和精力,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
(二)“课证融合”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2018年高校毕业生将突破800万,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渴望大幅增加,有报道指出在未来的10年,相比考取毕业证,考取资格证的学生数将增加。虽然为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从2014年起,《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相继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截止2017年5月),许多国贸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取消了,虽然就业门槛貌似下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从业者就可以不考证,不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反的,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重更甚从前。
因此,从学生供给侧来看,“课证融合”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将教学内容与国贸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和考证内容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构建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课证融合”,重构课程体系
当前不少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并没有深入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很多学科或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应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时说明相应从业或执业资格的基本要求,促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资格考试大纲内容融合。同时,在设置教学大纲时,还应考虑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时间,使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基本能达到职业考试的要求。在课程结构上,以考证的主干课程为核心,相关课程为辅,避免重复课程的安排,重构课程体系。
具体实施的时候,因为所有学生不可能都考同一个证,与专业相关的所有证也不可能同期考完,而国贸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的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往往跨越两个学期(见表1),因此可以根据同学们的考证意向,实行走班教学。即考证时间与课程安排时间基本同步的情况下,对考证的同学每周安排1~2次课进行额外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证意愿自主选择是否上额外安排的课程;若考证时间与课程安排时间不同步时,则课程安排时间内所有同学同步学习,在考证的那个学期对需要考试的同学每周安排1~2次课进行额外辅导,直至考试前夕。
以《报关实务》这门课程为例:(1)课程教材安排。为了与考证接轨,教材使用方面可以直接选用《报关基础知识》《报关业务技能》,由授课老师把握难易度(与多数《报关实务》教材规划内容大致相同),对所有同学进行授课。(2)课程时间安排。因为与之相关的职业证书(报关水平测试)考试时间是当年的12月,因此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可以把《报关业务技能》安排在年度的下半学期学习,所有同学学习进度一致。对于有考证需求的同学,在次年度的上半学期每周额外安排1~2次课,系统学习《报关业务技能》、《报关基础知识》及《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一直学习到考试前。这样既可以保证所有同学的学习进度和难易度,又能对考证的同学进行适当的拔高,并促进考证的同学自主学习。
(二)产教融合,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所谓“双师”,是指老师应既具备教师资质又具备行业岗位资质,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能力。“课证融合”的实施要求老师必须对行业的相关岗位有较深入的了解,对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目前高校的大多数老师基本不具备一线企业实践经验,仅仅部分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指导能力薄弱。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时,可以将企业的专家、资深技术人员等引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技术顾问,为学生和老师带来最新的技术技能或职业体验;同时,鼓励老师参加相关证书的考试,并给老师搭建平台,便于老师利用假期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丰富老师的实践经验。通过产教融合,才能构建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未突出应用型特点,理论教学过多,实践学习较少,导致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与企业的需求不符。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办学条件对企业没有吸引力,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愿望并不强烈,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出台激励措施,促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课证融合”的目标也是育人、就业和发展,二者目标基本一致,因此实施“课证融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就业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课证融合”可以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输出人才,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校企合作、“课证融合”,最终达到合作发展、校企共赢的局面。
(四)提升学生自主學习能力
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大学一毕业就已经有40%的知识过时,一年不读书有80%的知识过时,三年不读书99%的知识都过时了。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要具有前瞻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国贸应用型人才应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知识更新速度再快,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
四、结论
“课证融合”的实施从学生供给侧来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企业需求侧来看,有助于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因此“课证融合”的实施是培养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发力,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证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对外经贸,2013(03):130-132
[2]郭玉侠,李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证融合”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商界论坛,2013(17):378
[3]田俊芳.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J].商情,2010(19):94
[4]黄成亮.基于“课证融合”的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对外经贸,2015(06):149-150
[5]程杨.“课证融合”模式下地方高校国贸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3):42-43
[6]张慧明,孙少勤.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27-128
作者简介:
杨立春(1979年2月-),女,土家族,湖北人,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