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洁丽 颜农秋
【摘要】严峻高考结束后的大学生面临目标感缺失、完善人格形成受挫、心智发展扭曲、能力培养效果不满意等问题,迫切需要建构崭新的高校教学育人模式。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结合成果导向理念的方法,抓住课堂的时间和效率是实现教学育人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心智变化、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教学的引导指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课程的实践检验结果发现此种模式教育下,教师和学生因一直面临新挑战而不断超越进步,学生学习效果和心智成长都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育人 心智发展 以学生为本 成果导向 教学相长
【基金项目】论文得到颜农秋主持的佛山市市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精品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13-02
1.引言
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成功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称职的教师角色,但是人们很容易错觉地认为教育的对象只有学生,因此只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效成长,忽视对教师成长的要求。广义的教育对象应包括教的主体和客体,即施教者和受教者。古人韩愈在《师说》中定义教师的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不应只传授知识技能,更要传播正能量和解答人生疑惑。“教”和“育”较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教”的甲骨文形状表示成人手中拿着器械督促孩子学习的行为;“育”的甲骨文形状则表示妇女抚养孩子的行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是指通过改良教育造就经世致用的新型人才。现代西方语言的“教育”一词起源拉丁语“educare”,意思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使之外化为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真正含义应包括教学育人和教学相长两层次内容,这样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但是中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造就了目前严重偏离这两个深层次要求的教育路线的局面,出现中国目前世界一流人才断缺和社会道德丧失底线的现象[1],尤其是人才的培养方面陆续出现不可控的事件发生。中国人才学专家王通讯在《宏观人才学》[2]提出:人才实际是指获得中专、大专以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中国大学生都经历一场严峻的高考以及高考前的学习竞争体验,多种迹象表明入高校后越来越多大学生容易出现比如滥交、网瘾、赌瘾、毒瘾、自闭、抑郁、自杀、他杀等问题。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目标缺失感:紧张而有目标性的高考结束后让大多数大学生失去学习目标感;第二完善人格形成受挫:在大学里遇到诸如人际关系学习困难等问题显得无所适从,愿望是好,想养成良好习惯,但行出来的是常常不够好这种对立矛盾得不到引导;第三心智发展扭曲:由于中学的学习过于关注学习发展,忽略心智发展和变化错失许多引导拯救机会,大学里没有遇到能够正确引导他们走正道的导师,便不同程度地出现心智发展扭曲现象,给后续的社会生活带来隐患;第四能力培养效果不满意:因为大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没有被激发,潜能未能充分发掘,出现能力培养效果差的结果。而所有这些问题都跟当前教育的模式理念有关系。
因此,改变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模式已经刻不容缓,必须提出能够让大学教育实现教学育人和教学相长的双赢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引导结合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选择。
2.新模式的构建基础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及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所提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公元后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提出三种教育: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要培养好一个人需要拥有这三种教育。他认为自然教育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事物教育只是在某些方面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这种教育是教人如何发展,应该培养自然人,要求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天性,让人在成长过程中取得主动地位,不需经过教师的灌输、压制和强迫,给予人充分的发展自由。进入20世纪,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认同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如以马斯洛(AbrahamH.Maslow)、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使自我成长,成为与其潜能相符的人。而国内较全面较早研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是郭思乐2001年在其著作《教育走向生本》[3]中指出有效的教育不应该是为教师而设计,而是以尊重和依靠学生为根基而为学生设计,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证明了生本教育体系是教育教学的成功理念。从此这种理念得到中国教育家的重视和发扬[4],并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流行的主要三大教育流派之一[5]。最近,2014年王义遒[6]在其文章中也明确提到,高等教育无论如何是为人的,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显然,有效培养和发展人才要求新的教育模式的本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受教师提供的服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彰显教师的聪明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他们的潜能。课程设计的引导方式多样化才能满足要求而实现因材施教,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实现教学相长。在作者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发现成果导向的引导方式是较为有效的模式。成果导向OBE(Outcomes?鄄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最早出现于1981年美国[7]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模式。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8],具有现实意义。OBE应用在教育时要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成果导向模式需要明确四个问题: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为什么要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3.新模式的研究内容
本文的教学育人新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结合成果导向理念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3.1学习成果的定位
广义说,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独立发现问题、正确认识问题和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狭义说,学生的学习成果定位因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例如实验课程要求独立操作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数据、解释实验结果作为学习成果。
3.2 提出这样学习成果的缘由
高校的教学育人新模式涉及到的成果导向理念的成果目标定位与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密不可分。虽然教育部或国家有关部门没有专门的对高等院校教育培养目标作出基本的引导性规定,但是各地方高校正处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9],查考各所高校的校训发现没有一所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偏低的,突出的都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衡量素质、水平、层次的高低标准,主要是取决于对问题的提出、认识以及解决能力。
3.3 实现取得这样学习成果的方法
这是教学育人最重要的一步,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模式。平均每天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受管理约束的时间要多,因此学生对时间若掌握控制得不够妥当情况下,极易发生不良后果,毕业后给社会不是输送人才而是增添如何使用不合格人才的麻烦。而大学里能够最直接教育学生的时间是课堂时间,因此教师抓住课堂的时间和效率是实现教学育人的关键。课堂前,教师首先为学生设计达到某种要求具备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的教案,结合目前学生学习状况接受知识能力而设计教案。课堂中,教师始终遵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心智变化、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向努力的教学的引导指向;授课教师在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量交给学生亲自上讲台授课讨论,教师按点拨、引导、鼓励、发问、总结归纳等方式辅助学生,为了适应不同学生,教案也是要呈现多样化。课堂后,教师应该布置适当的练习作业,并且要求教师认真批改,给予适当评语包括指出错误地方、说明思路的正确与否、以后努力方向以及鼓励赏识的内容。在习题课,安排思路独立而错的或解题正确的或者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学生来演算,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自己错误的解题方法甚至错误的学习态度在此时都能得到纠正,对不认真学习或有拖延现象或没有目标学习的学生,教师给予充分的注意和引导。反过来,优秀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此时得到展示和描述,让全班学生都受益,而自己也得到表现的机会,通过同学的提问环节自身可以提高对问题的发现和认识能力。整个课堂是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的,及时给予适当的点评、鼓励、点拨以及控制整个班级稳定局面。学生做主体过程,教师虽是服务但从中能走进学生、观察学生、发现学生,有时是观摩学习,有时是挑战,有时是看清以后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3.4 如何知道是否达到学习成果
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经常用统一的考核方式,高校评价一门课程是否学习通过,采取综合成绩及格否决定。获得综合成绩最常用的方式是考试形式,相对中学评价,不同的是大学综合成绩包括最少30%的平时成绩。而鉴于大学生上课的灵活性,大学教师并不能熟悉全班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平时成绩的判定很容易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不但达到教学和育人目的,而且让教师能较好熟悉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的机会,从而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进步、退步、心智发展、潜能发挥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情绪以及主动性、积极性等,能够更公正性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在设计課堂程序内容时,已经把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包含进去了。所以学生的表现能够显出学习成果是否达到。
4.新模式的实践检验
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结合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应用在理论课《物理化学》[10]和公共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11]中的效果是明显的。相比传统模式,普遍认为难教难学的《物理化学》课程在新的模式下,学生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保证,考核结果是只有低于比例1/20的学生不及格,比原来模式的不及格率1/4降低了5倍。让大家敏感的心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在新模式教育下,普遍关注自身心理成长及状态,并懂得如何调整和求助,进而如何帮助别人,极大提高自身价值,形成积极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世界观,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盼望。而受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大学生,学完心理课,不能有效应用,遇到心理问题仍然迷茫,有的甚至想不起来寻求帮助。新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因一直面临新挑战而不断超越进步,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心智的成长都有显著的提高。
5.结论
大学生的潜能是多样化的,但也是隐藏化的,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发掘。本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结合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育人、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大学殿堂本来就是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成长的地方。中国目前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高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远不够大学特点的要求,因此教师把握大学课堂的效率,采纳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实现教学育人目标,培养出完整而自由的人才,具备正能量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价值观且能够延续优秀而服务于社会的优秀人才。正确的教育模式可以给学生受益终生,不合适的教育模式只让学生应付眼前的考核,却不能带来后续的帮助,这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启群.中国教育忧思录[J].北京社会科学,2015(6):4-11.
[2]王通讯.宏观人才学[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5.
[5]陈际深.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J].文教随笔,2016(5):114-115.
[6]王义遒.追求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专栏),2014(9):50.
[7]Spady,W. Choosing. Outcomes of Significance Education Leadership, 1994(51):18-22.
[8]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9]黄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7(2):23-26.
[10]林洁丽,蔡河山.物理化学课程“以学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J].新教育时代,2017:15.
[11]林洁丽,颜农秋.成果导向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践[J].社会科学,2018.
作者简介:
林洁丽,女,1974年2月出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