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增强 许海龙 朱胜忠
摘要:采用社区村寨访谈、现场调查、数据收集整理等方法,探究了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与社区村寨村民的关系,结果表明:社区村寨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社区经济发展对亚洲象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亚洲象的活动也给社区村寨村民造成了很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加剧了人象冲突的矛盾。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人象冲突造成社区村寨的损失情况。提出了应做好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社区村寨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减少人身财产损失;建立建全社区村寨亚洲象活动监测预报体系;党委政府提高补偿标准和加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组织领导;加强社区村寨法律法规宣传,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社区村寨公众保护意识;建立亚洲象跨国联合保护区、建全巡护管理机制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社区村寨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4-0048-02
1 引言
亚洲象属于长鼻目、象科,是现有中国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亚洲象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约为200~250头左右口]。其中分布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150~200头,占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85%以上[1]。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亚洲象又仅分布在勐养、尚勇和勐腊3个互不相邻的子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据调查,勐养有130~140头,尚勇有40~50头,勐腊有20~30头[3]。
2 研究区概况
勐腊子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东北部东与老挝相邻,在北纬21°30′~21°50′,東经101°15′~101°45′之间,东临老挝,国境线长120 km,周边长210 km,它分东片和西片两大片,辖有勐远、勐伴、瑶区、补蚌、勐腊等基层5个管护站(片)。保护区面积9.2683万hmz占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38.2%,森林覆盖率94.7%,属北热带干湿交替的季风气候区。保护区内及边缘是多民族聚居,居住着汉、傣、瑶、哈尼、克木、壮等民族,涉及5个乡(镇)二大国营农场,15个行政村的105个自然村小组,社区人口34810人,主要保护热带季节性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望天树、鸡毛松版、纳青梅等珍稀植物和亚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等珍稀野生动物。勐腊子保护区管护部门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设和资源管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保护区内植被的恢复。但随着社区村寨的经济发展,保护区周边社区村寨的大片热带原始森林遭到砍伐和破坏,保护区面积“破碎化、岛屿化”的现象加剧,亚洲象的栖息地、食物源地遭到严重破坏。亚洲象肇事的事件开始逐年上升,导致人象冲突不断升级,严重危及到辖区社区村寨村民的人身财产的安全。
3 研究方法
3.1 社区村寨访谈,现场调查统计
通过在保护区内及其周边有亚洲象活动的社区村寨和区域,走访保护区的管护人员、有经验的护林员、上了年纪的村民及受到亚洲象肇事损害的村民,有针对性地了解在这一区域内活动的亚洲象的种群数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活动路线,与社区村寨村民生产生活的关系、采食农作物的情况以及亚洲象的活动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基本情况。到亚洲象的活动地点实地观察其活动痕迹(足迹、粪便、擦痕)、损害农作物的地点及亚洲象活动的区域与村民生产生活区域的重合地点等。
3.2 调查查阅相关资料
到相关部门如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勐腊县林业局及太平洋保险公司勐腊分公司。查阅近几年来在勐腊子保护区范围内开展的亚洲象防范工作情况材料和各村寨所遭受亚洲象损失的年度统计资料,结合勐腊子保护区管护所多年来统计的亚洲象的损害记录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补充完善各种数据资料。
4 调查结果、原因与分析
4.1 亚洲象活动范围与社区村寨的关系
勐腊子自然保护区自1959年成立以来,一直都是勐腊县范围内亚洲象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在保护区刚成立的时候,由于社区村民对土地的利用率不高,保护区及保护区周边森林保存完好,那时的亚洲象有较为充足的活动空间,所以在1959~2009年的50年间里,人象冲突并不太突出。近几年来,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保护区周边的荒山、疏林地、有林地也逐渐被橡胶林、甘蔗地香蕉地、包谷地等耕地所取代,人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亚洲象栖息地因人为活动被压缩不断减少,人象活动区域重叠,人与亚洲象的距离越来越近,矛盾日益加剧,亚洲象经常走出森林采食农作物、经济作物,伤害人畜,而因人为活动伤害亚洲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亚洲象掉进水沟、高压电电死亚洲象、猎杀亚洲象等,这样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象冲突(表1)。
4.2 亚洲象活动给社区村寨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在调查访问中,据社区群众反映,由于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数量较多,活动范围越来越集中于保护区周边社区村寨区域,近年来,亚洲象对农作物有很大的依赖性,农作物已成为亚洲象的主要食物来源,亚洲象种群经常走出保护区、走进社区村寨群众的生产生活区域活动、休息、采食农作物,严重影响了社区村寨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习惯。
4.3 保护措施
近几年来,党委政府和保护区管护部门通过在亚洲象频繁出没社区村寨采取了建立食物园、开设防象沟、防象墙、电围栏、亚洲象的栖息地改造、社区村寨实行退耕还林等方式,试图对亚洲象进行防范,希望经过这些方式,把亚洲象留在保护区内,以便保护和减少因人象冲突给社区村寨村民造成的损失。经过这些管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经费及其他的原因,加之亚洲象活动的不确定性,这些方式也难形成长期的防范效果。
5 对策及建议
5.1 做好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先在勐腊、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之间建立生物走廊带作为试点,逐步在整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起生物走廊带,在保护区的边缘地带(村寨)提高天然林补偿标准、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扩大亚洲象生存空间和食物源,给亚洲象以更广阔和森林栖息地,同时增加亚洲象种群的交流机会。建立生物隔离带、电围栏、防象沟、防象壁、食物园、栖息地改造等防象工程,减少人象冲突矛盾。
5.2 社区村寨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减少人身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亚洲象所造成的损失,在亚洲象肇事较为严重的区域,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引进先进种、养殖技术,提高群众抗风险的能力。鼓励群众改变现有的种植结构,减少在村寨周围种植香蕉、甘蔗、玉米等亚洲象喜食的植物,从而降低因这些植物的吸引使其它作物被大量踩踏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5.3 建立建全亞洲象活动监测预报体系
建立辖区村寨亚洲象监测体系,加大对亚洲象活动的时间、路线、地点监测力度,随时掌握亚洲象的活动情况。
5.4 提高补偿标准和加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组织领导
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在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争取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提高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扩宽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物种目录,增加受损村民的经济的的收入。同时协助太平洋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积极深入辖区做好亚洲象的肇事调查和补偿工作,最大程度上减少群众的损失,保护亚洲象的安全。
5.5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社区村寨公众保护意识
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保护区主管部门深入辖区村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加大打击非法猎杀野生动物和亚洲象力度,提高村民和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维护辖区自然资源的稳定和安全。
5.6 建立亚洲象中老跨国联合保护区,建全联合保护区巡护管理机制
近几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积极和老挝丰沙里省、南塔省的相关部门在中国和老挝两国相邻的边境线上。共同将保存的、较完整的、有保护价值的原始森林建立面积达5.5万hm2的联合保护区,增加亚洲象栖息地和活动区域空间。定期组织中老两国的联合保护区管护部门开展联合巡护,共同查处打击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定期组织中老两国的边民到对方处交流,加深两国边民的感情,共同维护联合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立.中国亚洲象现状及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6, 41(11):1~4.
[2]陈明勇,吴兆录,董永华,等.中国亚洲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林柳,冯利民,赵建伟,等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走廊带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4):40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