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游记之何以为家

2021-09-16 10:55梁若乔潘文靖宋筱
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8期
关键词:亚洲象西双版纳栖息地

梁若乔 潘文靖 宋筱

亚洲象小档案

身高:250~320厘米

体重:3~5吨

食谱:桑科、禾本科、豆科、芭蕉科等上百种植物.例如构村、小果野蕉、粽叶芦、斑茅等

偏好的栖息地:海拔1000米以下、坡度小于10度的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以及林间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

一群“离家出走”的亚洲象——“断鼻家族”成为2021年度的新晋网红,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它们一路北上的动向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囧事之外,人们更关心的是亚洲象为何长途跋涉远离家园?它们究竟要去哪里?这群出走栖息地的亚洲象何以为家呢?

一路向北的大象旅行团

每年的儿月至来年4月,旱季的到来以及气温的升高,使得森林中亚洲象的食物资源相对减少,亚洲象会通过调整活动范围来获取更多的食物和水等资源。

2020年3月,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片区启程,向北进入普洱范围停留至今年4月左右,之后其中的15头象继续向北行进,在6月份进入昆明。从西双版纳经普洱市,再经玉溪市,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再到昆明,之后缓慢向东南折返。这群亚洲象历时一年多,远离了熟悉的栖息地,在人类的生活圈进行了一场深度游,途中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

向北迁徙的象群

农民遇到来“打劫”的象群

大象本身有着循环利用栖息地的习性,并且会根据环境中食物、水等资源的变化来调整家域范围或进行季节性迁徙。对于亚洲象这样的大型食草类动物而言,在几个栖息地之间来回迁徙,是为了保证食物的供应和循环更新。此次的超长距离北迁在中国实属罕见,从科学上难以针对这样的个案给出确定的科学分析。但是,分析过栖息地和亚洲象分布的变化情况后,我们就有理由猜测这群亚洲象“长征”背后的原因或许正是栖息地质量的下降。

“亲密”的人象关系

人与象的活动空间犬牙交错,使得大象可以更频繁、更轻易地进入森林周边的农田。而这些农田中种植的玉米、甘蔗等农作物对于亚洲象来说,就像是糖果之于孩童。

亚洲象每日进食约150千克左右的食物,它们在野外取食的植物种类可达上百种。在云南,它们喜食的植物有野芭蕉、黄竹、粽叶芦等草本植物,以及构树等木本植物的嫩枝叶。在野外,成年大象每日需要花16~18小时,即一天近80%的时间来寻觅、筛选和进食食物。当大象进入庄稼地,就像进入了摆好了丰富食物的餐厅,不仅平坦开阔、便于取食,而且高淀粉、高热量的农作物很快就能让它们填饱肚子。

西双版纳的农民会和亚洲象“赛跑”,在玉米成熟的时候抓紧抢收,把收获的糧食尽快收入谷仓。但聪明的大象进过几次村子后就明白了谷仓的功能,时常前去“打劫”,大快朵颐一番。

除了在农田中的“拉锯战”,人和象的相遇有时也充满了危险。亚洲象的脚掌有一层类似增高鞋垫的厚厚脚垫,走起路来悄无声息,有时在人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大象就已经走到眼前了。在西双版纳,由于与大象遭遇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每年都有报道。对于这群打不得伤不得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区只能一方面把“象损”严重的村庄用结实的铁围栏围起来,一方面组织亚洲象监测员和无人机来随时掌握亚洲象的行踪,并向当地的村民预警。

只有保护和修复天然林,改善亚洲象栖息地的连通l生,才能让大象重新“安居”,从根本上缓解人象冲突。近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保护区内开展了亚洲象栖息地修复工作,通过在项目区域内清除入侵植物,并引种亚洲象天然采食物种,将退化的林地修复为更适宜亚洲象利用的栖息地,扩大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其可采食利用的天然植物,以减少亚洲象采食行为对周边社区的压力。

对于亚洲象来说,森林才是它们的家。不管是在保护区内外修复亚洲象栖息地,还是成立国家公园来疏通亚洲象的生态廓道,或者倡议“退胶还象”,人们都希望亚洲象可以安居云南。期待在2021年的大象“旅行”团热潮过后,我们可以推进切实的措施实现人象和谐共处。

(责任编辑/黄盈盈 美术编辑/李子夜)

猜你喜欢
亚洲象西双版纳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茶叶科技助推亚洲象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上)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下)
行为训练对圈养亚洲象行为的影响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