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被他做成“非遗”两秒一个烧饼 人称“快手冯”

2018-01-24 03:21
北广人物 2018年50期
关键词:麻酱面点火烧

北京的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一个大“系列”。可粗略分为烧饼和火烧两大类。往细了分,烧饼又有芝麻酱烧饼,马蹄烧饼,吊炉烧饼等。火烧其实叫“火烧饼”,是烙或烤制出来的饼,有糖火烧、螺丝转儿、油酥火烧、褡裢火烧等。烧饼一般是作为早点或是加餐的食品,除了烤肉、涮肉外,很少出现在正餐桌上。烧饼虽小,但在制作上却大有讲究。老北京烧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房山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项手艺申遗成功的,是京城面点大师——冯怀申。

冯怀申烙的烧饼,直径两寸一,掰开十八层,底面焦黄,上边鼓肚,外酥里嫩,唇齿留香。切开后断面层次清晰,薄厚均匀。冯怀申对待烧饼,更像匠人对待艺术品,烧饼的面里层间,满是规矩、坚守和讲究。从勤学苦练的学徒,到北京当代名厨,冯怀申在饮食业钻研了四十多年,面食这一行,老先生自入行起就未曾放下。冯怀申说,做面点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即便到了今天,也要像学生一样保持初心不断学习,更有责任让面点小吃代代传承,向世人展示面点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华饮食文化。

师父是做烧饼一绝的王福玉

1975年,冯怀申被分配到东城饮食公司,第一个工作地点是“隆福寺小吃店”。20岁的冯怀申,曾憧憬成为父母那样的工人,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并不满意。见到熟人介绍自己,冯怀申也以“在进出口公司干活”糊弄过去。彼时他心想:“这不算骗人,做饭,不就是进出口那点事吗?

入行后,冯怀申的首位师父是做烧饼一绝的王福玉。做烧饼,和面是基础活,一袋面五十斤,水要二十六斤,和上一袋面,是个辛苦活。面和好了,接着切做烧饼的面。王福玉师父一刀下去,不多不少二斤整,可正好做十个烧饼,江湖人称“一刀准”。

起初,冯怀申总是拿捏不准,师父以为他是故意的,便找他谈话,“你觉得当厨师见人矮三分,不好好千,但是谁有你吃的好?学好了,以后你那些工人同学,都得找你买烧饼,至少你还能给家里解决粮食的问题。”

既然入了行,就该好好千,冯怀申渐渐想通,开始用心学烙烧饼。一入门就一发不可收,很快便有了手感,一刀下去,也像师父一样“一刀准”了。

餐厅规定,每人每天得做完四袋面,干完才能下班。二百斤面,就是两干个烧饼。冯怀申每天都能第一个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早早下班。在隆福寺小吃店,冯怀申练就了两秒做一个烧饼的绝活,也有了一个外号—一“快手冯”。

从这时起,冯怀申喜欢上了和面的感觉,喜欢看面团在手中的变化,喜欢听摔面的声音,喜欢面在空中颤动的样子。

一个烧饼,切开就是一本书

1982年,冯怀申拜北海仿膳御膳第三代传人崔榜龙先生为师,学习宫廷小吃。其实在此前,冯怀申与仿膳已有渊源。早在民国初期,清廷御厨赵永寿流落民间,开始做起了烧饼作坊,专营麻酱烧饼。1925年,赵永寿与赵仁斋等原御膳房厨师合伙在北海公园开设仿膳,经营清宫糕点、小吃及风味菜肴。1955年,仿膳改为国营,1956年,更名为仿膳饭庄。田德忠在仿膳饭庄拜赵永寿为师,成为老北京多层麻酱烧饼的第二代传人。后田德忠调到隆福寺小吃店做厨师,王福玉拜田德忠為师,同崔榜龙先生一样成为第三代传人。冯怀申拜师后成为第四代传承人。冯怀申潜心钻研,把豌豆黄、芸豆卷、肉末烧饼做到了极致,凭着这股钻研面点的精神,在厨界出了名。

为了研究烧饼,冯怀申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找当地的烧饼吃。在冯怀申看来,老北京烧饼最大的特点是麻酱,传统的老北京烧饼是将炒熟的花椒、小茴香擀成末,加盐兑在麻酱里。冯怀申改良过的配方,用十多种调料兑进麻酱,烙的时候更是满街飘香。

要想达到层次分明的18层烧饼,关键在于亮点:其一是“摔”,老北京土话叫“摔山子”。先把面擀成一个扇面,一边宽一边窄,四周薄中间厚。拿起面在空中使劲抡一圈,“呱”的一声摔在案子上,面片通过这一摔,长度被拉到一米多长。抹了麻酱,卷的时候要边抻边卷,层次感更为明显。其二是“掐”,又叫“掐桃子”。这一步要把两头的断面对在一块儿掐圆,出来的层次才都是平缓分明,如同书页一般。

继承手艺,更要传承文化

随着岁数增大,冯怀申担心老北京烧饼可能失传,为了不让这门手艺丢了,冯怀申先后收了两次弟子,共二十人。冯怀申还给弟子们定了家规:冯记门人聪分明,家门荣辱要分清,敬老尊贤行规大,不可辱没老祖宗,本门手艺咱传递,京昧小吃必觅踪,经得几番寒与暑,才能抬头见彩虹,家训虽短须揣摩,答案烙印行动中。

老北京小吃的做法后继有人,冯怀申更想传承老北京小吃的文化。2017年,冯怀申在房山区为老北京烧饼制作技艺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承人。

猜你喜欢
麻酱面点火烧
面点的盘饰艺术研究
火烧毒品
涂梅玉 让创意面点活起来
驴肉火烧
享受美味,吃“场面面点”
凉拌麻酱西葫芦
不怕火烧的手帕
“小火烧”成为大产业
面点制品中食源性过敏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