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彭华
摘 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国生产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各种自动智能化制造加工系统全面取代了以往自动化能力较弱的生产加工模式。同时,电气控制技术、液压气动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共同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并在各企业中有着广泛运用,也使得制造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就中职机电专业“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实施措施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中职 机电专业 三个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中职机电专业“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批准号为:YBLX2015030)研究成果。
一、中职机电专业“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个一体化”即“一体化课程开发”“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一体化教室的建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符合当前企业需求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为依据,根据高素质、强实践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方向人才规格为核心与框架,通过一体化课程开发、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以及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学习与工作岗位有机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机电专业严格坚持以教学质量为基础的教学观点,以深入教学改革为入手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创新、依据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高效率的探索,创建了较为完善的中职机电专业“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运用,使得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二、中职机电专业教学现状
1.对专业缺乏明确的定位
当前在实际教学期间,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是以“在懂机的同时还掌握电”为依据进行定位。但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属于两大重要的学科,知识涉及面相对较广,中职学生通常不能在短时间内全面地了解各种理论与技能。这也是“既不太了解电也不太了解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发挥受到限制,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际定位应主要以机为核心,以电为辅助依据,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以电为基础以机为辅助依据,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结合当前实际需求与教学条件等进行明确科学的定位。
2.课程设置不适合当前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课程设置数量相对较多,与实际工作以及就业有关课程设置较少,理论与实践缺乏相应的平衡性,专业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训练缺乏良好的保障,还没有真正实现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核心进行教学。同时,传统课程在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合理性,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3.教师不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教师如果只能讲解理论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满堂灌,是不科学的,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现代企业的综合技能型一线工人。教师如果只会教学生怎么做,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与过去师傅带徒弟有什么两样呢?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般操作工,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将会被淘汰。
4.教学设施配置缺乏合理性
在客观因素影响下,许多中职学校教学设备较为缺失,尤其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设备相对短缺。由于一些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学校资金有限,所以干脆一个专业只配置几台设备,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也局限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对培养企业需求的综合技能型人才有很大的影响。
三、中職机电专业“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1.满足中职教学需求
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期间,不仅应传授学生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也可对其职业技能进行强化与提升,使其充分了解与掌握其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主要是高超的实践技能、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综合素养等。知识可进行相应的传授,但专业技能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充分地了解与掌握。要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了解与掌握相关技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与交叉,各企业充分加入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流程中。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实际生产环境以及相关制度的约束等,可更加快速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优化中职教学资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职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展,数学资源缺失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实训设施、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等都严重不足,并阻碍着中职学校的发展与完善。在对机电专业“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运用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成为企业争相需求的技能人才,为学校树立了品牌形象,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编写了一些优秀的校本教材,更符合一体化教室的教学。这也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由于机电实训设备价格相对较高,利用“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促进产学研结合教育
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行业产业建立产学研结合教育,为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定岗实习提供有利的环境。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文化、制度等更多的与企业相关的元素渗透到学校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企业岗位需求。这样的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促进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发展。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从事生产加工工艺流程、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等方面的岗位工作,教师、学生与企业共同设备进行改造,对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开发研究,从而促进产学研教育的有效发展。
四、构建中职机电专业“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中职机电专业培养的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前各企业所需求的,所以各中职学校应结合实际需求提高中职教学的质量,通过“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提升,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
1.校企互融一体化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开放是“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运用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企业的技术标准引入课程,聘请工厂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并参与课程开发。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了解全新的生产状况对本专业进行调研课题研究等活动。校企双方组成的教学合作团队,根据企业各用人单位人才标准要求对本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设置,制定出一套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就业的课程计划标准,工学结合,校企互融,把过去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变得直观、易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也为本专业建立起一批优秀的精品课程,培养出企业所需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2.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师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按照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机电专业的教师队伍分成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专任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由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兼职教师是从企业聘请的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企业能工巧匠。学校不定期派出专业性学习能力较强的教师到外地或者出国进修培训,组织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教,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中职学校通过聘请企业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教学与引导,同时可让教师跟班到企业中进行实习,了解全新的生产状况。中职学校也应提高对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视程度,在机电专业教学期间坚持落实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学校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回馈学校,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同时,中职学校还应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多家企业签署相应的合作协议,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设备等在教学中应用,促进一体化教师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进行。
3.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室建设
教室改造建设是“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课堂教学与实训室、生产车间以及技术中心一体化,让学生在技能学习中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合一”。此外,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例如,在零件设计制作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里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實践结合,手脑并用,教学一体,让学生在车间现场研究实际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执行完整的作业流程。同学们在小组间还可以密切协作,共同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标杆学习、教练技术、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式教学”,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学习行为改变,实现教师教学角色转换,始终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协作者、引导者和心灵导师。此外,加大普通教室的改造力度,向着“教学做”一体的目标迈进,真实实现教学与实训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充满企业车间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训练。同时,教学的内容要以产品制作为载体,根据企业工艺流程确定教学和实训过程,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和进行生产性实训来学到真正用得上的知识和技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秀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4).
[3]杨育强.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力与创新初探[J].轻工科技,2014(1).
[4]张秋.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6(43).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