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文
编者按:在《职业》杂志9月中旬刊中,刊登了《德国“双元制”职業教育决策与执行机制及其启示(一)》,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立法与决策以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与成效。在本期《职业》杂志中,我们将继续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国现代技工教育机制建构带来的启示。
2.学校履行社会使命
职业学校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元”,须遵循各州《教育法》和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与联邦政府签署的各项框架教育协议,按照与《职业教育条例》配套的《职业教育框架教育计划》,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传授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社会、法律、外语、体育等),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实现对企业学习必要的系统性补充。
在教育教学层面,“双元制”职业教育须遵循职业性原则。即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以职业形式一以贯之。从职业劳动角度,规范了职业从业地点、工作范畴、职业资格、职业地位等维度;从职业教育角度,规范了专业、课程、教学、考试等职业化标准。职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为:教育思想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专业设置以职业需求为依据,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准绳。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的职业学校均由政府主办,没有私立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德国有74所民办高校,仅占全国高校的17.3%,民办高校学生数仅5万,仅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8%。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多为公务员(仅柏林市和萨尔森州有少数聘用制教师);职业学校的运行和教师的工资福利均由联邦或州政府财政负担。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师入职条件有严格规定,要求必须通过一级国家考试或获取主修专业及辅修专业硕士文凭,经过长达两年教师岗位培训,经由教育监督部门代表、校长、教师代表等组成的二级国家考试合格者方可取得执教资格。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为高质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学校教师能够敬业乐业,安心从事本职工作,充满了职业自豪感。
为保障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每五年会组织专家对属下各职业学校进行三次全面的办学质量评估,评估报告会公布在政府主管的官网上。教育质量评估范围包括6个质量领域25个质量特征。6个质量领域分别包括教育结果、教学过程、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度与人员发展、质量发展目标与策略等六个方面;其中教育结果评估的维度包括人格素养、专业技能、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学习成绩与毕业率及毕业去向、学校满意度及学校印象等5个特征;又如教学过程的评估维度包括校内课程、课堂组织、成绩要求及评估、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支持、学生咨询及辅导等5个特征。总之,学校教育质量从过程控制到结果输出,都纳入了公开透明定期的监管范围,有效保障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职业学校“一元”的高品质运行。
3.行会发挥关键作用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运行中,行业协会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前所述,它需承担公法赋予的任务。一方面它对企业职业教育的运行行使监督之责,审核企业及其负责人的职业教育资格,管理受教育者和职业教育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另一方面,它要组织业内专家对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进行考核鉴定,是教育成果的质量把关者,担当了第三方评价者的角色,掌控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产品的出口关。行业协会组织业内专家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义务技能鉴定考核,一般分中期考核和结业考试两期进行。如三年制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18个月进行。行会组织不收取考生的考核鉴定费,也不需要给参与考核的专家支付报酬。行业协会(如工商行会、手工业行会)日常运行主要靠收取企业会员的会费维持。参与考核的专家多数来自于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高层管理骨干,能够入选为技能考核鉴定专家是业内至高无上的荣誉。
德国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均为战败国,能够在战争废墟上两度浴火重生,迅速跃升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训练有素敬业乐业的技能人才,为德国经济的腾飞源源不断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奥地利、瑞士、希腊等国家纷纷借鉴吸收引进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见贤思齐,扬弃创新 ——对我国现代技工教育机制建构的启示
改革开放四十年,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现在中国未富先老,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适龄劳动力在人口结构中占比明显下降,年龄在65周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10%,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时代将成为历史;加之高校全面扩招,高校毕业生在传统学科体系和知识本位教育理念的浸润中完成学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不少当代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事生产一线技能型工作,往往毕业即加入待业大军队伍,造成了人力资源直接或间接的浪费。鉴此,建议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与完善,压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技工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心工作,重新构建我国现代技工教育运行机制,为造就支撑产业升级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代又一代技能人才而携手奋进。
1.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颁行于1996年,已运行22年。当今经济社会形势与立法之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界专家和政协委员曾多次动议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完善时不我待。《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应秉持世界眼光,贯彻担当意识,坚持就业导向,融入平民情怀,将目前执行起来失之于软的“软法”修订成为各利益相关方有法可依、履法必严的“硬法”。特别是诞生于《职业教育法》颁布之后,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法律地位应通过修法合理定位,予以明确。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平民教育、就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调整培养训练技术技能人才,修法时要警惕教育产业化的论调回潮,谨防职业院校直接或间接成为资本逐利的温床。况且老牌资本主义德国的职业学校一律姓“公”,如果修法后“私”姓职校大行其道,势必会直接危及教育公平、影响社会正义、侵蚀国体健康。
2.压实职能部门主体责任
今年2月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制定颁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这一部门规章的颁行,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将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推进,促使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有所改变,至少使开展校企合作有据可依。但是笔者认为该办法作为行政规章,法律位阶还不足以支撑起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发展大计。特别是国家财政和经济部门,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者,另一方面也是职业人才的需求者,然而在该办法中,这些部门的职责语焉不详。而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法律文件——专业目录和配套的《职业教育条例》主要是由联邦经济与技术部,适时依据产业发展变化修订的。笔者建议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时,对教育、人力资源和经济部门事关职业教育的责任做出基本规定,并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重新修订,将其法律位阶提升为行政法规,由国务院颁行《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规定国家与地方各行政职能部门、企业和包括技工院校在内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事业中法定的具体职责,使校企合作真正有法可依。
3.调动企业主动育人积极性
德国企业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一元”,招收职业教育学生在企业开展职业训练,既是联邦《职业教育法》赋予的法定义务,也是有社会担当企业的主动作为。曾接待过默克尔总理的德国第二大电器公司ABB原总裁Marcus Braunet先生给我们算过一笔经济账,招收“双元制”学生,尽管企业要给学生支付一笔不菲的生活津贴(1200欧元/月)和支出实习设备耗材费等(约800欧元/月),但企业可以按照业务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训练,同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虽然《职业教育合同》并未限制学生毕业后一定要在参与培训的企业就业,但多数“双元制”学生除非特殊情况,都愿意留在接受培训的企业工作。如果从劳动市场新招一名员工,其招聘成本和岗位培训成本与“双元制”教育成本相差无几,但该类员工流动性较大,最终会加大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国内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负责任的大型企业也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建有自己的培训机构甚至学校。但目前推进校企合作,多数是校热企冷,大量企业临到用工才招人,简易培训甚至不用培训即开工。校企合作的热恋期主要是学生顶岗实习期或者毕业季。真正校企合作设置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员工互相兼职、双主体共同育人,目前还处在经典案例的探索期。国家财经税务部门应出台激励和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自觉投入第一资源——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4.保障技工院校中心工作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然而,技工院校要承担的工作包括市场调研、招生、专業开发、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技能考核、顶岗实习、就业推荐与跟踪、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安全、消防、禁毒、防艾、卫生防疫、防骗、反传销、基础建设、后勤保障、思想政治建设、党建等等,一样都不能少。学校领导经常疲于应对来自各级各项检查考核,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专题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中心工作无可奈何经常被边缘化。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和领导能集中精力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配备充足且素质要求高,千人学校算是较大的职业学校,一般配有百名师资,而行政后勤职员较少,不足教师数的十分之一。学校师生比一般约为1:10,班级学生数达到25人算是大班,实习教学一般要分两组进行。各职业学校教师基于上级政府部门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职业教育条例》《职业教育框架教育计划》等教育法律文件、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开发基于真实工作情景的模块化教学任务工作页,并且随着技术更新和进步,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任务工作页的修订和完善,以保证教材学材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而市场调研、专业开发等较为宏观的工作,是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牵头组织产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去研究,毕竟职业学校教师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招生就业,本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的分内工作;德国职业学校学生多为就近入学,学校一般不提供食宿,学校后勤保障压力较小;至于消防安全、卫生防疫本是辖区职能部门职责,学校按要求做好配合工作即可。呼吁有关部门给技工院校合理减负,提供环境,保障学校回归到教育教学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