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育人困境与突围策略分析

2018-01-24 01:28魏启广
职业·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解决措施校企合作困境

魏启广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育人中面临的困境,对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度有待加强、技术和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现象、校企合作之间缺乏内生动力以及校企合作中跨区域合作较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校企合作育人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寻找一条适合的道路,从而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困境 解决措施

目前,很多技工院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形式,形式比较多样,合作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但是在合作的深度上仍然需要加强——合作的层次相对较浅,合作的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内容内涵不够。

一、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育人面临的困境

1.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度有待加强

目前很多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局限于一起创建实习基地。在技术服务工作上,企业的员工在学校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都只是在学校中听员工培训和技术类型的讲座,并没有实践活动,员工自身技能和专业能力难以提升,这就导致很多员工在校企合作形式下并不能真正学习到知识和技能,不能将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校企合作中学校提供的学习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这样一来就导致企业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企业建设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技术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市场是技工院校提供学习场所和学习内容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目前很多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学校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技术已经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一些技工院校很难提供较适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不能获取相应的知识技术支撑,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之前的调查显示,技工院校技术以及服务内容已经偏离市场发展轨迹,这是目前导致校企之间合作不密切的最关键因素。

3.校企合作缺乏内生动力

很多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都存在缺乏内生动力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很多校企合作工作并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目前,很多针对校企合作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是在法律规范上还有待完善。这些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全面说明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这就导致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行为规范并不具备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导致双方合作模式具备一定的随意性。

4.校企合作中跨区域合作较少

很多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有了雏形,在人才培养上也有了初步的成效。在很多校企合作模式中,校企借助大学城、科技园、产业园以及职教集团等实现校企合作的平台化建设,进行区域内物质、人才以及技术等相关资料的交流和共享。但是在跨区域的校企合作工作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主要是因为跨区域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跨区域的校企合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目前在这些方面都比较缺乏,这就导致跨区域的校企合作较少。并且不同区域之间因为资源、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校企合作也存在很多限制。校企合作没有立足于全局,缺乏统筹性和前瞻性,在配套设施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导致跨地域的校企合作工作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和引导,即使形成了跨区域的校企合作形式,也很难维持比较长远的合作发展关系。

二、技工院校中校企合作育人困境的解决措施

1.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国家战略是技工院校实现校企合作的主要依据。在坚持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朝着校企合作育人和产教融合方向转变发展,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技工院校自身建设发展和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的首要选择。首先,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人才质量和创新需求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创新人才发展新模式,坚持以人才质量培养为核心,适应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其次,要和国家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紧密结合,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利用已经存在的办学资源优势,开办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并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积极参与新兴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人才资源支撑。

2.多方联动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高技能人才不能仅依靠政府和学校自身的教育与培养,必须施行多方联动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多个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机制,全面培养具备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和国家发展战略之间具备相应的关联,校企合作必须突破体制机制的限制,利用相关法律政策手段,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为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新型人才。需要遵循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以及资源共享等原则,发挥政府、行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

3.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学集团化

在技工院校中融入企业集团属于一种新的合作形式,这就是职教集团。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同时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职教集团能够全面整合企业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等资源优势,为教学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同时也能够为校企合作打造竞争优势。在职教集团建设工作中,需要建设职教集团民主治理结构,加强集团和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机制。

4.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校企合作

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跨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也是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是技工院校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方向。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内部和外部机制的障碍已经成为目前最大的阻碍因素,这就需要突破这些限制因素,全面发挥人力资源这些要素的活力,在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中加强深度合作。另外需要将技工院校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打破地域限制,政府应该在其中充当平台,积极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为不同地域之間的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之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教育合作的加深,技工院校中的职业教育工作已经逐渐朝着国际合作的形式发展,这也是目前技工院校实现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是目前最重要的合作形式,这就需要技工院校在参与校企合作中,最好能够和国内外比较知名的企业实现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全面合作机制,从而为技工院校学生的发展提供比较好的资源平台。

三、校企合作育人案例

近几年来,温州职业中专学校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实现学校提出的“充分就业、最佳升学”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温州职业中专学校提出了“企业学校”和“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新构想。这种把学校办到企业、把教室设在车间、把技师请上讲台、把教师下到岗位的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做法,开创了校企深度融合新局面。学校构想了借船出海的办法,这“船”就是亚龙公司,这“海”就是坚持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中高职教育,共同招生和共同领导是主要的工作原则。

四、小结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育人工作已经成为近几年技工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但是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校企合作仍然面临困境,这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发挥自己在校企合作中的效用,为校企合作的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梦晴,吴蓓,唐琳等.论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高教探索,2017(09).

[2]陈小明,赵江平.高职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困境与制度改进——来自中山火炬职院的经验[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解决措施校企合作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