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鉴于此,我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对《水浒传》进行阅读。
关键词:语文;学习;课堂
一、 背景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一个课时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分析了其中三十六天罡的出场顺序,让学生认识其中的主要人物,并且采用以人物的出场顺序和故事情节的梳理方式,使学生脱离原生态的课外阅读来对本书进行理解。与此同时引出书中“链式结构”“草蛇灰线”与“各表一枝”这三种描述手法,让学生加以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二、 案例描述
(一) 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经典回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阳冈武松打虎、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创设教学情境,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出,让学生画一画水浒英雄谱,梳理《水浒传》故事情节。
(二) 活动一:梳理人物出场顺序
由于时间有限,因此我让学生提前阅读《水浒传》前七十一回的内容,之后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将人物的出场顺序用连线的方式画出来,集体校对,修改,共同完成人物梳理:
1. 史进→鲁智深→林冲→柴进→杨志→索超→朱仝→雷横→刘唐→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公孙胜→宋江→武松→花荣→秦明
2. 戴宗→李俊→穆弘→张横→李逵→张顺→杨雄→石秀→李应→解珍、解宝→呼延灼→徐宁→卢俊义→燕青→关胜→董平→张清
集体校对完后,让学生思考出场顺序的特点,从而引出“链式结构”,并小组合作探讨其好处:衔接自然,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三) 活动二:探讨人物故事布局
用序号正确排列林冲的故事顺序:
A. 风雪山神庙
B. 棒打洪教头
C. 误闯白虎堂
D. 雪夜上梁山
E. 刺配沧州道
F. 梁山泊落草
让学生在排列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将故事这样排列的用意,从而引出“草蛇灰线”的描述手法,让学生体会其内涵,分析其好处,并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鲁达和武松的故事顺序正确排列出来,同时体会“草蛇灰线”用法在这两个人物故事顺序中应用的意义。
(四) 活动三:研读人物呈现布局
复习《智取生辰纲》这部分内容,我列出吴用等人的行动顺序:
A. 卖枣人先吃一桶酒,然后刘唐又在另一桶舀了半瓢喝,证明无毒
B. 杨志等人中计,喝了酒被迷倒,晁盖七人取走生辰纲
C. 扮作贩枣商人,降低杨志警惕性
D. 吴用饶酒下药,白胜夺过倾倒在桶里
E. 白胜扮作卖酒人,抓住对方口渴心理
让学生重新排列成正确的顺序,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详写吴用等人假扮枣贩的经过,并引出“各表一枝”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这一手法的写作好处。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后,发表各自的看法,我再做出补充:故事中人物关系尽管复杂,但行文绝不杂乱。就像一台戏,该显此角色时,其余都退至暗中,只有此角在光中,等需显另角时,此角便退至暗中,有序登场退场,所以人多而不乱。随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运用“各表一枝”描写手法的内容,并作出分析。
(五) 课堂小结
反思此课的收获——章回体结构故事的写法,也是其艺术特色。
(六) 设计作业
让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方法分析《水滸传》中描写宋江的内容。
三、 案例分析
(一) 从兴趣入手,引出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就是以学生感兴趣的《水浒传》为例进行教学,首先保证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热情,之后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链式结构”“草蛇灰线”与“各表一枝”这三种写作手法,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不断地思考和分析这三种写法的好处,便于以后的应用。
(二) 实施自主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抓住小说文学中描写人物出场顺序的特点,掌握小说写作的手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探讨,并发挥其主动性,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梳理,我在一旁作为学习者来听讲,并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完善,从而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发挥了其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课中,我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课堂作业,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书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手法,感悟其中的妙用之处,加深对此写作手法的印象。同时通过阅读指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这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引导学生以新颖的阅读方法对整本书进行了理解——以人物出场顺序和人物故事情节为阅读目标进行阅读,体会“链式结构”在写作中的好处,掌握“草蛇灰线”写作用法的用意,最后在阅读中了解“各表一枝”的用法。这样一来使学生不再以原来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而是以人物为焦点,纵向阅读整本书,感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其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刘庆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营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