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267-0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课程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新課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纸”的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教学悄悄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多种手段把学生的兴趣带到学习上来,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导致学生出现在讲台下面吃东西,搞小动作,思想游离等一系列的不良习惯。长此已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消,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在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走进课堂,可以加强互动,学生在课堂中承担着主体地位,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例如我在讲授《恐龙》一课时,本篇课文为科普类的说明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刚接触说明文,理解起来很吃力,恐龙年代距离我们很久远,特别枯燥乏味。在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恐龙时代的视频,学生兴趣大增。学生在下面出现“哇哦”的惊讶声,我借势发文问:“想不想更加具体地了解一下恐龙的特点啊?”学生兴趣大增,求知欲强烈。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了雷龙,梁龙,三角龙,剑龙和霸王龙的图片,在每张图片的下方出示对应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图片认真观察每一种恐龙的特点,并相机学习说明方法。在学习梁龙时,它的特点是像一架移动的吊桥,我出示吊桥的图片,并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整堂课学生都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效率大幅度提升,学生自导自演,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为图、文、像、声并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将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的情境朗读,动听的音乐背景,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美好的学习氛围中,耳闻目睹。学生能够根据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探究美、发现美、感受美。
例如我在教授《窗外》一课时,本篇课文为优美的抒情散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学生对感情基调的把握会有困难。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窗外的美景图,并赋予文字,“春天里,农民披着如丝细雨,赶着水牛耕田。细嫩的草叶给田野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美妙而清脆的鸟声也开始在耳边唱起来。”在这段文字中,我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图片,并且把“披着”,“赶着”“抹上”“扑面”四个词换成醒目的红色。让学生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之后我又安排学生配乐又感情朗读这段文字。之后我分别出示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图片,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感悟夏天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秋天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天里感受到无限的生机。学生们通过多媒体感受到窗外的美。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古诗教学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功能,根据古诗内容配成歌曲,绘制成彩画、或者把风景秀丽的景象制成影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进行美的感染与熏陶。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提高古诗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我在教学《鹿柴》一诗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鹿柴是个地名,我把鹿寨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并及时纠正“柴”的读音,“柴”通“寨”。学生在解“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句中时,难度很大。上句古诗“空山不见人,但但闻人语响”是一种幽静之美,那么夕阳西下的鹿柴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此时我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西斜的一抹阳光斜射进森林的深处,余光洒落在青苔上。为这幽静的深林增添一份独特的美。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很容易地理解了古诗的含义。在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后,又让学生配乐朗诵,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自己就是诗人王维。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学生们明白了原来短短的诗句中孕育着浓浓的诗意,古诗竟是这么美!理解古诗原来可以如此容易!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却是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的媒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能很轻松的抓住了教学的主线。所以说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很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