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转型,打造语文味儿十足的课堂

2018-01-24 01:52宋音昭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5期

宋音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217-01

又是一季开学时,又是一季名师聚。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课堂转型方向与策略教学观摩研讨活動”,聆听了五堂精彩的语文名师课堂和讲座。既有幽默诙谐的姜树华老师的《小木偶的故事》,有诗意盎然、底蕴深厚的王崧舟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和周益民老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庄重且充满想象的李伟忠老师的《找骆驼》和魏星老师的《詹天佑》。名师们将自己转型的理念融汇到教学设计中去,奥校孩子们毫不怯场,语出精彩,精妙绝伦,引得名师阵阵称赞!除了为奥校孩子们自豪以外,这次的名师课堂和讲座传递了名师们课堂转型的方向和新鲜理念,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语文课堂转型的学习和无限思考。

一、检索语文课堂转型关键词

1、关键词一:相异构想

何谓相异构想?就是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给出了预设以外的更新奇答案。看表面,似乎孩子们天马行空,乱说一气;其实深层来讲,这是老师对学生儿童视角和其生成的尊重以及对于学生想象力引导的恰当。李伟忠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在他的《找骆驼》中,在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时,让学生朗读后把自然段分为三种颜色,读后,又让生变换形式再读,我看见……我又看见……我还看见……进行排序,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不同观点说出很多想法,有着丰富性和差异性。李老师的课堂没有束缚,都是学生的充分想象和差异构想,学生自主生成的东西有很多。

2、关键词二:语文思维

只有思维活起来,语文教学才有源头活水。聆听姜树华老师的《小木偶的故事》,姜老师似乎有股神力,幽默诙谐的语言慢慢地把大家带入到童话世界中,忍俊不禁。他由学生喜欢童话的什么方面导入,再到思考老木匠做了一个怎样的小木偶,再到引导大家通过模仿人物的对话和语气来讲故事和续编故事,做了道具,让学生上台读对话、讲故事,最后还让大家品析几个题目哪个好,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度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乐意听讲,我们乐意听课,老师讲的不累,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课堂。我看出了姜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背后的思维的创新性。听了诸多名师课,发现男老师居多,我也在想是否是女老师的思维不够发散和创新,才没有这么多精彩的女名师展示课。姜老师讲到在当今很多网络用语泛滥的社会,思维的正统性受到冲击,亟待语文人把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语文规则找回来。只有有了创新思维,语文教学才更有质地。

3、关键词三、四:文言启蒙 vs 造梦课堂

王崧舟老师和周益民老师可以说是一派教学风格。一管芦笛一清风,一江明月一江秋。一曲清幽一壶茶,一首好诗一片心。一样的诗意盎然,一样的雅韵悠然。像是在听课,又像是在惬意听曲,又像是在闻香起舞。上次听王崧舟老师的课还是去年的那天,《爸爸的花儿落了》,如此地赞不绝口,韵味悠长。而今的《湖心亭看雪》,一首文言文,演绎成了一幅画,一首诗。王老师将这篇文言文演绎成一个唯美的故事,一点一点慢慢地引导孩子们走进张岱的世界。优美的诵读声,扎实的字句推敲,不难看出这诗意的课堂也可以让知识点落得如此完美和漂亮!故事讲完了,浓缩成的诗也凝练于此“看雪湖心亭,独游无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情”。诗意的诵读、娟秀的板书更加震撼人心,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文言教学也可以如此信手拈来,毫无枯燥,老师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周益民老师像一位江南才子,小桥流水人家,细水长流,不迟不缓,娓娓道来。这节《梁祝》的精彩便在合墓化蝶,周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梦想课堂。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以“合墓化蝶”为结局,是皇帝恩赐完婚或化为蝙蝠结局好,还是合墓化蝶好?2只蝴蝶飞走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这个问题就上升到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高度。合墓化蝶的悲剧性更利于表现文本主题,蝴蝶有着美好的象征,意欲美好的爱情。孩子们的思绪也跟着周老师飞驰云外,想象的翅膀再次起航!他主张孩子们多读书,多读多悟,学有所得。是啊,如果有天堂,也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4、关键词五:语文学习支架

魏星老师的课严谨而活泼,丰富而生动。还记得他的几个特色性的提问:“2020年,中国举办一届冬奥会,你知道是哪个城市吗?”“京张铁路开工时,詹天佑举办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如果你是记者,你想问他什么问题?”“京张铁路竣工后,詹天佑又举办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如果你是记者,你想问他什么问题?”还记得他设计的3个语文实践活动,还记得他的三黑板的板书都是学生自己上台书写的。最后还以颁奖词的形式,ppt出示一些词语,请用这些词语给詹天佑写段颁奖词。魏老师的课有料、有效,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让离学生年代久远的课文也变得鲜活生动。他巧妙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和学习任务群,有情境、有任务、有技术,公共知识理解、还原为过程,再通过反思感悟成为个人知识,以学的逻辑性推动了语文课堂转型。

二、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求变?

观名师,思自我。聆听了五堂课,捕捉到的教学转型关键词,如一盏明灯,再次让我的眼睛亮起来。也在思索自己的课堂,是否可以也走在转型的路上,继续创新?答案是必定的。我们可以借鉴之处:

1、教学中暴露相异构想,尊重孩子的视角。多从学生的学情、最近发展区,先学后教,推行后茶馆式教学。

2、让思维活起来,文学语言充满课堂。真正让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文字得到充分体现,立足文学语言,为语文正名。

3、继续加强对语文中的文言文和传统文化教学。引导孩子们多诵读古诗词,进行阅读教学,包括整本书阅读、诵读与聆听课程、表演式阅读、口传民间文学课程。多引导学生看一些更有文学品位的书目和节目,如《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口吐莲花自芬芳。

4、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想象,打造梦想课堂。

5、巧妙搭建学习支架,设计问题有情境、有任务、有技术,把语文放在丰富的人文环境中去教学,有效拓展阅读资源,以学的逻辑推动课堂转型,增强惊奇感。

变,是为了走向更好。任何的事物都需要转型和改革,教育才能生生不息。两天的采撷,收获颇丰,学以致用,行胜于言。相信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会在这些转型中愈加浓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