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学校作为一个主要的教育场域,必然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通过有效实施,实现教育的目的。不同学段课程的连续性,对教育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学校是江苏省第一所公办女子完全中学,有部分学生能从初中直升进入高中学习,针对此类学生学情特点,探索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的开发,以期完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生物课程体系。
一、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主要内容
1.课程设计主要观点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新课标提出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内在动力;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此次授课对象为初三直升班学生,初中生物相对是宏观的、形象的、具体的;高中生物则从宏观进入微观,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学生需要时间适应这种改变。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熟悉的学习模式,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热”起来,让知识“看得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2.课程体系主要框架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以“功能—结构—应用”为主框架,结合初高中教学内容,制定了一套以酵母菌为基准点的课程体系(如图1)。该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以实验为主,授课为辅,立足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避免太多深奥的理论知识,体现灵活的特性,突出思考、质疑、分析的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程设置遵循的策略
1.贴近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认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只有回归生活,植根于现实世界并为现实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具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另外,从认知心理角度来说,学生会对陌生的事物产生排斥和畏惧的心理,从熟悉的情境出发,易打开学生的心理防线,让学生有代入感,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符合学生“从熟悉到陌生”的认知规律。
以“葡萄酒的制作”为课程的开端,让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认识到原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打开学生探索奥秘的大门,引领学生走入生物的殿堂。
2.找准教学起点,提升参与热情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句话原理,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依据此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概念知识之前,结合其已有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已有知识出发,拓展出新的概念,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提高效率,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学情,我们教学的起点。”
如在“葡萄酒的酿酒原理”课程中,通过上一阶段的实验及生活经验,学生已了解到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酒精,“好神奇!既没有给反应加热,也没有加入催化剂等,为什么一个月后葡萄就能够变成酒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变成了好奇宝宝,期待教师来揭开谜底。在此基礎上,教师进行细胞呼吸的理论教学(如图2),相信会比循规蹈矩地直接讲解细胞呼吸知识更加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加优化。鲜活的生活经验为后建学习架起了“桥梁”,降低新学内容的难度。
3.促进思维碰撞,点燃学习之火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每个人知识内化的渠道不同,展现出了多维的思考模式,产生了与以往知识储备的碰撞,与教师、同学思维的碰撞。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极大的调动,学习的齿轮转动加快,学生的求知欲被深度激发,实现生成性课堂。
“酵母菌计数”教学中,学生在充分学习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原理后,分小组开始讨论如何取样。小组1:直接计算25个中方格里所有的酵母菌;小组2:取两条斜对角线9个中方格然后计数;小组3:取左下到右上对角线5个中方格然后计数;小组4:取最右边5个中方格计数……(如图3)每个小组阐述了取样的理由及最终得出的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自信,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了不论用何种方法进行取样,一定要遵循随机性的观点。
4.注重问题导向,加强课程联系
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强调“科学始于问题”,并提出了问题到问题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人的思维始于问题。当人遇到问题时,就会希望能够解决问题,这就推动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产生学习最原始的动力。在寻找答案、验证假说的过程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困惑,如此循环往复,从而推动人不断地进步。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预设学生可能存在或感兴趣的问题点,实施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增加实验教学,激发探究欲望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等原因,教师不得不将学生实验用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甚至口述的方式来代替,告诉学生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以应付考试,导致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缺乏思维的挖掘,遗忘率较高。
因此,课程设置原则之一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教学实施,尽量多地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做中问、做中思、做中学,有效应对课堂实践中出现的多变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互联网、教师、同学、父母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不仅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比如说“探究不同水果酿酒的效果”“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等。
6.依托“互联网+”,学会自主学习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代表了新的教育形态,推动着教学思想变革,给教学带来了创新和机遇。
课程设置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葡萄酒的制作课程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并形成文本;建立学习交流平台,进行多元化沟通,学习从一个人的战斗向团队合作转化。在细胞模型构建课程中,学生利用学习平台对细胞器材料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从材质到功能,从“我能找到什么”到“还需要什么”“谁能提供”等等。通过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传授者,而是逐渐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