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亮+江虹+曾宪宁+王群+李毅
摘要:当前,江西农村正处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机遇期。本文以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下简称“一村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农村创业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对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对策,以期为江西“服务三农”做出贡献。
关键词:双创;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 序言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号召全社会通过“双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同年7月,江西省颁布《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推进全省创业创新教育。值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机遇期,江西农村远程教育应为发展农业农村产业经济做出一定的贡献,而教学模式改革在整个农村远程教育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及时改革调整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双创”教育开展实施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显得尤为迫切。
二、 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在“双创”教育引领下的成效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过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从2012年起,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通过高等教育方式,每年培养约6000名农民大学生,用三年时间就覆盖全省1.8万个村民小组,实现全省村村都有一名大学生的工程。该工程为江西农村地区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经营”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引路人和农村先进文化的先行者,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2013年,省委省政府根据“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的效果及需求情况,决定将实施计划延长至2020年。在此背景下,江西电大系统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转变工作理念,确立远程教学与管理并重、培养与使用并重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创业创新制度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抓好问题整改、提高工作质量,推动全省“一村一”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江西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为打造江西经济发展新引擎贡献力量。目前“双创”教育在推进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理念基础方面
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理论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当前,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双创”工作热情,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育实施、教学评价应围绕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展开,与之匹配的教学设计应契合“双创”构建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
创新型人才有五项基本素质(知识广博、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能力、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和三个基本特征(全面+个性、人脑+电脑、智商+情商),创业素养的能力结构包括:启动能力、强化能力、维持能力、实施能力。针对学员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素质。同时,创业教育围绕培养学员的创业基本认知、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开发、新企业开办与计划制定,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展开教学活动。创业创新教育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将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导入各个“一村一”专业,把创业创新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江西电大加强培养模式理论探索,结合江西“三农”工作实际和农村教育市场特点,以开放、灵活为原则,从教学計划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等环节,建立适应农村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二)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方面
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双创”人才应具备创新能力和现代信息技能,信息技能包括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与评价的能力。江西电大系统围绕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努力营造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使学员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发挥远程开放教育在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和农村信息化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一村一”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高“一村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江西电大系统教师以及校外专家面向农业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村远程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积极探索“一村一”学员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1. 教育信息化全覆盖。深入推进信息现代化技术在农村远程教育中的运用。一是构建覆盖江西电大系统省、市、县三级和103个教学点的教育信息网络,为学员提供处处可得的教学服务,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运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通过网络为学员提供时时可获得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远程与现场、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全时空学习支持环境,切实保证学员在学习期间不离原地、不误农时。
2. 提高教学支持辅助服务水平。江西电大正在推进“宽带网络”“无线校园”建设,力争实现覆盖各级农村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完善江西电大远程教学平台建设及江西农村学习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与教育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和协同发展。
3. 开展新媒体助力学员创业创新。创建“希望的田野一村一创业联盟”微信公众号(微信号:xwdtyycy),致力于打造江西电大系统创业创新联盟的宣传平台和学员创业的交流平台,以此打破区域壁垒,形成虚拟创业创新团队,引导“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籍与毕业学员利用此平台获取更多与创业政策、创业榜样、技术创新、农产品销售等相关的信息,引领学员创业创新文化,使农村远程教育无界限、处处在、时时学成为可能,从而增强学员的校园归属感和凝聚力。endprint
(三) 教学设计方面
全面推进“双创”与扶贫相结合。通过远程开放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整合,借助“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农村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将原有的“学中做”教学模式,改变为“做中学”。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串并,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基地、教学扶贫点,以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以“双创”教育为引导,抓好实践能力培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做好“一村一”学员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素质。同时,创业教育围绕培养学员的创业基本认知、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开发、新企业开办与计划制定,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展开教学活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依托江西电大“一村一”工程以及扶贫点项目共建远程教育战略合作基地,通过远程教育专业优势带动农村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相互融合、共建共赢,共同发展的创新教学模式。
1. 重视能力培养,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省委农工部的工作任务要求,全省电大系统各市县全面设立农民大学生创业创新联盟,帮助他们依法依规申报成立以农民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联盟或特色农业产业协会。以省电大“希望的田野”创业创新联盟为示范,挑选具有一定农业产业规模、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热心干事的学员骨干,由各市电大组织成立当地的创业创新联盟,并指导所属县级教学点成立创业创新联盟,形成覆盖全省的农民大学生创业创新联盟网络,实现联盟网络之间的良性交流与互动。截至2016年12月,全部市级电大完成创业创新联盟成立工作,并组织20%以上的县级电大成立创业创新联盟。鼓励省电大系统教学点积极成立农民大学生创业创新联盟。抓好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建设,促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干事创业。
2. 通过“双创”的引领作用,建设农民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为了实现创业孵化示范园作为农民大学生创业创新联盟实体依托的功能,省电大在全省范围内设立首批农民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凡是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色;经营模式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能够并乐意为学员提供学习指导,带动联盟全体学员创业创新;市电大(分校)的长期实践教学基地优先考虑。农民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为联盟成员及其他有创业意向的学员提供创业智力支持和必要的创业条件,充分发挥联盟的辐射示范作用,实践教学基地将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和培训指导。省政府专门下拨300万元专项资金为资助工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3. 发挥合力优势,运用“双创”成果帮扶“一村一”学员。省电大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大系统优势,帮扶助力农民大学生创业创新,汇集江西电大机关党总支、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等多方力量帮助“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实现创业创新需求,对“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具有强烈的学习或创业意向的在籍或已毕业学员所在(行政、经济)组织,在创业经营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专设创业创新帮扶点。2015年11月,江西电大启动“一村一希望的田野”创业创新联盟筹备会以来,江西省11个市级电大先后成立了“希望的田野”创业创新联盟,县级电大也相继成立了乡村大学生创业创新协会。创业联盟的成立是为了把“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团结为一个整体,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整合资源,切实帮助农民大学生解决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建立品牌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6年6月至11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农民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的评选工作,共收到来自9个地市电大推荐的20家候选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评审,共拟选出10家作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农民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通过孵化基地,为学员进一步研发提供政策和智力支持;为企业创办和运行提供决策依据;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 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方面
完善农村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将学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强化实践实训环节的评价。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完善“一村一”教育教学质量因子评价体系。通过智能化教学平台引导学校和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开展学生综合评价,进行教学综合分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完善农村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农业需求的匹配度。做好创业毕业学员的跟踪调研:如对其成长与学习经历、创业历程、创业总结等多方面对农村创业学员进行全面调研,以期为在籍学员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指引。
三、 以“双创”教育为导向的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把创新创业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因此,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应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来实现。同时建立有利于支持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充分激发学员创新创业热情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展深化农村“双创”教育工作。
(一) 引入泛在学习模式,不断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针对“一村一”学员来自基层、年龄差异跨度大,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时间要求适应农业生产等特点,有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得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适应农村学员的切实需求。随着全社会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适时引入泛在学习模式,能够解决学员在学习中各种不便。首先泛在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方式,是提供一个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 Anytime, Anydevice)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2007 年)。其特点是:1. 泛在性(学习的发生是泛在的,学习的需求是泛在的,学习服务也是泛在的学习者,基于自身的需求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持续地、无缝地获得各种嵌入和非嵌入的无所不在的学习支持);2. 易获取性(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兼容性及信息与物理空间的整合,使学习者有较强的体验感和良好的接受度,多样化的通信方式和高性能的通信使得学习者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工具和方式);3. 交互性(学习者利用终端设备随时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协作与共享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直接从泛在环境中获取信息,将学习行为从校园带到整个社会,从真实生活带入到无线的智能空间);4. 学习环境的情景性(计算机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使学习者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不是把人置于计算机的世界中学习,学习者可以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进程是无缝变换的且没有被学习者察觉,学习者甚至意识不到学习环境的存在);5. 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学习过程是种根据学习者需求的、自我导向的过程,以学生为本,它以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和认知目标为焦点,目的是解决学习者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不在于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工具的使用)。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系统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掌握了移动终端使用技巧的农村学员,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缺乏系统学习经验的人群。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智能手机)来获取学习资源。电大系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和专家团隊,成立资源开发小组,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管用”为原则,加大对传统涉农专业的改革力度,增设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电子商务专业(农产品方向)等相关专业。把不适合农村实际的专业和课程剔除出教学计划。同时依据农村“一村一”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特性,开发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交互体验式”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文字与声音、图片、视频、动漫等资源有机结合,利用媒体标记语言、脚本控制语言等增强媒体资源的交互性,创设更加直观、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多种媒体类型的有机整合,实现学习者与媒体资源之间自然丰富的人机交互,提升学习者的沉浸感、参与度和资源粘合度,促进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从实践案例(项目)中抽取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以任务为引领,以工作项目形式编排,将基础内容和新知识、新趋势、新模式、新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编排结构以模块的形式代替原来的章节,每个模块包括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工作任务训练素材、实践操作指导、相关理论知识、知识拓展、能力拓展以及课后练习。在课程设计上,力争在每个专业形成3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加强教学改革,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内容涵盖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教材、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试题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得到实际的应用。同时实时地把市场信息传送到课堂中,满足学生、教师随时、随地、随需的产学研需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endprint
(二) 高职教育与农村远程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以江西省电大高职学院的优势特色专业对接“一村一”工程,把职业教育中的优质师资、优势资源、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以“双创”为载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江西“一村一”工程进行无缝对接。通过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服务社会,推动农村远程教育发展和农村精准扶贫。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创业基地建设,把“一村一”工程创业孵化示范园和基地项目,建设成为电大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能力培养基地、人才培训基地、教育教学改革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科研成果推广基地、服务社会基地“八大基地”的综合体,以便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基地的作用,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打造具有江西农村绿色产业特色的远程教育实践基地。具体目标是:1. “一村一”实践教学基地在江西电大“一村一”创业孵化示范园和基地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是“一村一”实践教学重要场所;2. 实践教学基地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宗旨,以“服务三农、资源共享、高效运行、自主管理”为原则,在学校正常投入建设经费的基础上,保障实践教学时间与效果,实现自主运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3. 实践教学基地按农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统一落实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教学任务,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在保障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年接纳一定量的单位和个人进入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承担示范推广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4. 高职将承担“一村一”实践基地的以下任务:(1)按计划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探索建立校外实习新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对实践基地进行远程教育对口支援,打造绿色品牌;(3)帮助“一村一”实践基地相关人员进行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培训和指导,共同培养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岗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定期组织相关的学习、交流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4)按实践基地有要求,帮助“一村一”实践基地相关产品进行远程教育全网推广。
(三)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采取校地共建方式,依托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创业)园区、实践实训基地、新业态新模式、农村基层组织,挑选具有一定农业产业规模、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热心干事的学员骨干领办互助组织,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创新训练和竞赛活动,激发学员创业创新意识,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提供便利快捷服务,为有志于农村创业创新的学员提供更多机会。通过开展“一区一品一基地”的方式,通过江西电大系统创办农民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采取线上平台资源共享,线下人才培训及基地成功运营模式复制的策略,实现一个基地重点打造一个品牌,建设好一个专业的“一区一品一基地”思路,与“一村一”学员实现有效对接,服务区域农业和特色产品,带动农业立体化生态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一村一”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企业可以在基地完成生产任务和人才招聘,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局面。可与试点基地合作,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化办学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完全实现学校教学实训和企业生产制作的零距离。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1. 农产品电子商务真实项目运营。以我校电商专业师生组队,根据网店推广、网店美工、选品、客服等模块,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借助于淘宝、天猫、京东等线上成熟平台进行合作企业的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项目运营过程中,学员直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真实项目运营,教师对项目运营师生进行全程指导,严格按照电商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标准,培养学生电商运营综合实践能力,全面促进我校电商专业教学改革,将江西农业和互联网进行大范围、深层次地融合,推动农业转换发展动能,打造江西农特产品品牌;2. 农产品销售培训。根据农村懂市场、懂销售、会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薄弱等现实情况,充分利用校内教师及校外专家,面向全省农产品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農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农产品运销经纪人、务工返乡人员、农村青年,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投入品生产商等有关人员,开展网店开设、网店装修、农产品上网发布,农产品拍摄、图片处理与视觉营销,以及网店营销推广渠道、在线客服技巧、订单处理、物流配送等实用操作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学员“会上网、会开店、会营销”,较为熟练地掌握农产品营销技能;3. 开展果树认领的公益项目。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公益性精准扶贫新模式,由社会爱心人士有偿通过在线认购系统“认领”农村贫困户绿色农副产品,并通过手机直播APP全程“监控”农副产品生长状况,促进贫困户的绿色农副产品有序销售。在此过程中,“一村一”学员进行在线平台推广,以此作为相关课程的专业实践项目。该项目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和相关产业发展,随之提升农产品质量。这种新型产业和消费模式,实现了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农产品质量“三提升”,促进了农村环境改善,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等关联产业发展,值得全省各地学习借鉴;4. 组织学员积极参加农村创业创新竞赛。从农村人才、产品、企业等方面着眼,面向江西省开展以农产品运营提升为主体的农村市场运营、电子商务类竞赛,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对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作用。通过比赛促进参赛人员农产品运营技能提升,加深参赛人员对农业的了解,促进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91-92.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09):16.
[3]王世庆.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12:12-15.
作者简介:
喻亮,江虹,曾宪宁,王群,李毅,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广播电视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