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

2018-01-24 06:36孙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单侧高龄下肢

孙剑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山西阳泉 045000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高龄患者创伤手术也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老年患者下肢创伤情况的增多,使得麻醉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环节[1]。但老年人身体状况比较特殊,常规的麻醉方式往往具有巨大的风险。因此选择一种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的麻醉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该院以2014年—2016年期间收治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180例高龄单侧下肢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其中对照组有男49例,女41例,年龄在78~92岁之间,平均年龄(86.3±1.4)岁,下肢多处骨折11例、足踝骨折18例、胫骨骨折25例、膝关节骨折24例,其余22例。观察组中有男43例,女47例,年龄在77~93岁之间,平均年龄(86.5±1.7)岁,下肢多处骨折 14例、足踝骨折17例、胫骨骨折28例、膝关节骨折22例,其余27例。排除标准:①严重痴呆患者;②严重贫血,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具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④对麻醉药过敏且预计生存年限少于1年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方式。患者保持侧卧的姿势,将患者有创伤的肢体保持低屈状态,且脊柱处于水平状态,并在头部下方放置枕头,选择适当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随后使用麻醉阻滞针以0.1 mL/s的速度注入,同时退出蛛网膜下腔麻醉针。药剂注射完后,调整麻醉平面在T10以下,带有创伤的肢体位于上面,麻醉针缺口在下,混合注入1 mL浓度为1%的罗哌卡因与1 mL的无菌注射水后,侧卧10 min并调整麻醉平面。

1.2.2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腰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让患者保持侧卧的姿势,经过髂骨画一条脊柱的平行线,然后画一髂嵴连线,取两条线的交点为穿刺点,使用8 cm的长针,迅速垂直地刺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刺入的深度,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选择退回2~3 mm,如果没有回血的情况,就可以把穿刺针固定住,首先注射10 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之后注入20 mL浓度为0.4%~0.5%的罗哌卡因,每次注入量为5 mL如果回抽中没有出血情况则继续注入药物,直到注射完毕。坐骨神经阻滞的穿刺点选择在受伤肢体髂骨上侧与股骨大转子顶点连线的中点向下3 cm的位置,穿刺方法与药物选择和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保持一致。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药物注射30、60 min后、注射结束时的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以及心率变化情况与药物起效时间与剂量。麻醉效果的判定:完全没有痛感,且不需要其它药物辅助为优秀;稍微感觉不适,可以使用镇静药为良好;阻滞不全,对镇痛药物有明显需求为差。有效率=优秀率+良好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麻醉药使用量和起效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都在药物注射30、60 min时呈下降趋势,且在注射结束之际恢复至药物注射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药的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都要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情况[n(%)]

3 讨论

高龄患者由于年龄过大,体能明显下降,因此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它器官病变的概率也明显提高。有研究发现[2],年纪大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两个甚至以上脏器功能异常。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由于他们的生理构造与新陈代谢功能的下降,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所不足,因此就很容易出现骨折之类的损伤,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外科手术的出现,其中以下肢创伤为主。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这种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术后生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作为手术过程中的一环,麻醉方式的选择是促进治疗效果提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如果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位发生改变或者是出现回血量下降的情况,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患者的心率代偿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呼吸循环被抑制的状况,严重影响手术的进展。有研究结果显示,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应用不仅要更明显的麻醉效果,而且与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安全性,有利于降低血流动力学中出现的变化。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定位准确、药效时间长等优势,因此也成为了高龄患者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首要选择的麻醉方式。该院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药物注射30、60 min后,其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都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在注射结束时,3项指标均恢复至注射前的数值;观察组的麻醉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以及阻滞完善时间都要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两组患者在麻醉效果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的应用中,不仅可以明显提高麻醉效果,还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推动安全性的提高,理应在高龄患者的手术麻醉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1]梁萌,唐娟.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比较 [J].医学综述,2016,22(17):3455-3457.

[2]胡杰,张承民,崔慧.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后手术的麻醉方法比较[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3,34(8):695-698.

猜你喜欢
单侧高龄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同期双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部疾病的临床比较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