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广娟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妇产科,辽宁沈阳 110006
分娩过程本身为一个自然生物学现象,因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加上一些医院的外部环境容易诱发产妇形成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1]。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产妇分娩效果的三大因素有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社会支持[2]。为明确阶段性干预和基础保健知识教育在初产妇中护理效果,故该研究对该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285名初产妇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285名初产妇资料,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35名与实验组150名,前者年龄22~30 岁,平均(26.0±2.6)岁,孕周 37~40 周,平均(38.5±0.5)周,文化程度:初中与高中共 110名,大专25 名;后者年龄 21~32 岁,平均(26.5±2.9)岁,孕周38~41 周,平均(39.5±0.8)周,文化程度:初中与高中共137名,大专13名;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指导,保持病室内干净整洁。实验组采取阶段性心理干预和保健知识指导,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位初产妇的年龄、生长环境与家庭情况、性格等特点针对性制作相应心理干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产妇心理变化并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②基础保健知识:一是指导产妇如何对子宫与乳房采取康复的措施,通过影像视频等资料,教会其对乳房予以环形按摩,选取乳根、乳中、中府、膻中4个穴位,力度以胀、痛、酸、麻感觉为宜;二是告知产后需排空膀胱,减少子宫收缩的影响。③出院指导,于出院后适当的锻炼,选取位置为室内进行,以使恶露加快排空,并告知产妇在休息时可将双手于子宫底部行顺时针腹部按摩,按摩 3 次/d,8 min/次左右。
观察两组产后体征康复情况,内容有子宫入盆腔、泌乳时间。依据抑郁量表(SDS)与焦虑量表(SAS)对产妇抑郁焦虑进行评分,SDS与SAS均有20个项目,应用4级制予以评分,<40分无抑郁焦虑,>40分有抑郁焦虑[3]。
该文中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组间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产后体征康复情况显著低于实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体征康复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产后体征康复情况对比(±s)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子宫入盆腔(h) 泌乳时间(d)对照组(n=1 3 5)实验组(n=1 5 0)1 1.8±3.7 7.1±2.9 2 5.1±3.0(1 5.1±1.5)a
对照组 SDS 与 SAS 评分(40.3±2.0)分与(39.2±1.8)分均高于实验组(35.0±3.5)分与(32.0±2.4)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娩为女性的一生中是一个特殊时期,当前,临床初产妇人数比例较多,且于妊娠过程中,产妇心理、生理与社会角色将发生一定变化[4-5]。对于初产妇而言,由于缺乏基础保健知识等其他经验,使产妇时常担心胎儿的健康,或者是否能够顺产等诸多疑问。为明确阶段性心理干预和基础保健知识教育应用在初产妇护理效果,故该研究对该院收治285例初产妇进行探究。
该文结果显示:对照组产后体征康复中泌乳时间短于实验组(15.1±1.5)d,表明将基础保健知识应用于初产妇中,可提高其产后的保健知识。分析观察组应用基础保健健康宣教时:①其在整体护理中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取的方法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有系统性的和强化整体方案实施。②通过该方式可让产妇与家属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如产后易发生的并发症,其发展、发生、治疗与预防,以提高产妇形成与建立有益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6]。③护理人员于产妇产后精确告知乳房保养方法,内容为喂养前,将乳头轻碰新生儿唇部或面部,待新生儿接受刺激欲开口时,及时将乳晕及整个乳头放入新生儿口内,从而促进乳汁分泌并缩短泌乳时间。
该文结果显示:对照组SDS与SAS评分高于实验组(35.0±3.5)分与(32.0±2.4)分,表明采取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产妇分娩效果。①通过宣传教育使产妇对产后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使其放松,护理人员告知产妇分娩是一个自然地过程,嘱咐家属对产妇多给予关心与耐心呵护,均能够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②护理人员开拓不同渠道引导和鼓励产妇家属共同参与产妇待产期的心理干预流程,家属通过培训获得医护人员的肯定,使产妇的情绪与心理产生一定的稳定性。③设立课堂,主要针对听课人群为产妇及家属,不仅能提高产妇与家属产时应对技能与知识,还能让产妇在产时获得家属鼓励,从而使心理、精神等压力得以缓解。受时间与例数等限制,关于将阶段性心理干预和基础保健知识应用于初产妇中的护理满意度,待临床进一步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将心理干预和基础保健知识教育应用在初产妇中,可有效的提高产后体征恢复、分娩效果。
[1]思耀芬,贺秋园,杨美玲.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和产后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53-456.
[2]沈其敏.综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489-491.
[3]陈瑾,崔秋荣,邵灿,等.初产妇与经产妇焦虑抑郁状态分析及干预[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3):625-627.
[4]刘容珍,刘艳,李丹.激励式心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及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8):735-737.
[5]姜萍.心理干预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2):137,139.
[6]汤锦燕,肖燕兰,余婉波.实施阶段性心理干预和保健教育对初产妇临床分娩及产后康复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9):109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