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亚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当电视节目还是一种稀缺资源时,栏目还未正式形成,更未显示出其重要性。电视台最初播放的是单个的节目,节目播出时间以及节目之间的关系也是随机的。而文艺表演类节目则都是现场直播——因为设备与技术无法支持后期制作、播出。随着电视技术的提升,直播与录播各具千秋,能够承载更多的节目形态。此时,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加剧,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也有了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由此,电视节目的单线性与观众需求多元化的矛盾产生了。为了应对特定观众(群)对特定类型节目的需求,电视节目的制作逐渐专业化,电视进入了栏目化的时代。“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定时、定量播出结构相同、风格相近、内容相关的电视节目,建立电视台与受众的约会机制。”①张同道主编《时尚拼贴:解析中国电视栏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音乐类栏目则是通过电视手段,传播与音乐有关的声画、人物、事件,有比较突出的娱乐性、教育性、商业性等特征。在电视文艺大家庭中,音乐类电视栏目是其中重要的成员。在我国,②本文主要谈的是我国大陆/内地的情况。后文不再赘注。音乐类电视栏目从诞生到繁荣,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音乐类栏目的定位与功能各不相同,除了特殊的直播节目(如:“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千年之约》等)外,一般都具有时间周期性、播出内容连续性的特点。
我国最早的电视节目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1958年5月1日,中国电视首次播出的文艺节目中,就有《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和《春江花月夜》等舞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电视艺术节目……初创期的中国电视艺术节目,主要是在剧院中实况转播艺术演出,如1959年以后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文艺晚会、1960年的春节晚会,以及1965年2月8日开始的历时100天的抗美援朝文艺演出等。此外,还有在演播室里直播的一些短小的曲艺、杂技和歌舞等节目,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舞蹈《赵青独舞》等。”①《时尚拼贴:解析中国电视栏目》,第240-241页。可见,初创时期的音乐舞蹈类节目基本上是一些“原型”音乐舞蹈的直接播放,当时受技术、设备条件的制约,还无法进行很多的二次加工。
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的电视机普及迅猛,电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在电视音乐节目领域,人们一方面通过电视媒介来传播“原型”舞台类音乐节目,另一方面开始不断探索彰显电视特色的音乐节目和栏目。由此,音乐类栏目得以全面“复苏”并随后进入壮大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音乐在电视艺术中完成了角色的重要转换:由最初的专为新闻、专题等栏目和电视剧配乐,逐步分离出来生成音乐类栏目,即从电视节目的附属转变为独立的、完整的节目内容。在初期,电视台的频道和栏目很有限,每一栏目涉及的领域很宽泛,一些当年知名的栏目如《为您服务》、《文化生活》等,音乐的内容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1979年,黄一鹤执导的我国第一部音乐艺术片《梁祝》问世,此节目成为之后中央电视台对外交流的保留节目。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在8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电视台陆续开播了一些音乐栏目,将散见于其他节目中的音乐集中定时播放。受技术条件的限制,音乐类节目多为录播。
一批有影响力的音乐栏目的创建中央电视台在这一阶段创建了一批很具有影响力的栏目,例如:
《每周一歌》——早在80年代初期,电视还没有在全国普及时,各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栏目便已风靡全国。之后,这一栏目进入电视,最早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在该栏目中,一首歌通常连续播放一周时间,每天重播几次,这有力地推广了一批当时流行的歌曲。
《旋转舞台》(1988年开播)——在中央电视台当时的综艺类节目中,该栏目地位相当重要,主持人刘璐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足以媲美之后的倪萍。
《音乐桥》(1993年开播)也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创办最早的音乐类栏目之一,自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高雅音乐的推广和音乐知识的普及。有很多观众,通过这座“桥”走进了音乐的殿堂:初识了交响乐,欣赏到了经典的歌剧,领略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万种风情,有时也能回味老歌的魅力。同时,也有不少的音乐家,通过这座“桥”走进了千家万户,传播自己的音乐成果。
《名曲欣赏》(开播于90年代)——该节目让观众在欣赏世界名曲的同时,可以观赏画面上优美的风光和人文风俗。节目用动人的音乐配以清新的画面,在音乐背景氛围中介绍地方风土人情,融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于一体,格调高雅,音画相得益彰。
受音乐实践领域影响的音乐栏目建设该时期音乐栏目的建设明显地受到音乐实践领域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陆,港台歌曲在民间广为传唱,并倍受青年人的追捧。受其影响,1978—1980年间,声乐界悄然流行一种“中间腔”的音乐风格,即一种居于革命群众歌曲、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之间的一种歌唱风格。李谷一、王洁实、谢莉斯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演唱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如《乡恋》《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不是毛毛雨》等。这些歌曲突破了“革命歌曲”的固有风格,健康明朗、富有自然情趣、去政治化的内容满足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人性需求,同时又无碍于正统价值观,在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形成了一种大众审美的趋势。但是,由于此时的国门刚刚开放,社会仍在新旧观念的博弈中行进,所以流行音乐、“中间腔”等音乐风格还没有在主流媒体上充分展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而音乐实践领域中的流行音乐狂热必然影响到电视荧屏:先是有一些流行歌曲进入音乐节目,丰富了音乐节目的内容,随后有了流行音乐的专题节目。当时在这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流行音乐节目是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栏目连续播出的两期名为《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的专题片——可以说,此次播出也成了大陆流行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一场游戏一场梦》《我的未来不是梦》《再回首》等歌曲只播放了一次,就让大陆观众在一瞬间记住了王杰、张雨生、姜育恒、小虎队等一批台湾音乐人的名字。②参见刘芳《流行音乐三十年:贫瘠土地长出微薄希望》,原载《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1日,转引自“搜狐网”,截至2017年12月2日。http://news.sohu.com/20081111/n260556478.shtml一档音乐类节目能够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连电视制作者都始料不及。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后,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一些以流行音乐内容为主的栏目,例如《花信风》、《东方时空》子栏目《金曲榜》、《东西南北中》等等。地方台也开办了数量可观的音乐栏目,例如上海台的《欧美歌星路》、《雀巢金曲榜》,北京台的《北京音乐电视》等相继开播。这些节目客观上加快了流行音乐的传播。
电视音乐节目互动的雏形90年代初,一些地方电视台设置了点歌节目,这应该是电视节目互动的雏形。这种方式很受当时观众的喜爱,一时间成为很“火”的节目,并且,收费点歌也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获得了收视率与收入的双赢。
这一阶段,音乐类节目的“主旋律”特征尚突出,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冲击也开始挑战电视音乐艺术中的精英文化。
这一阶段从1993年《东方时空》子栏目《金曲榜》、《东西南北中》等第一批音乐电视(MV)类栏目开播始,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播前止。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音乐类栏目数量急剧膨胀,音乐栏目的特色突出,并集中体现为国内MV的迅速成长。
音乐电视(MMVV)类栏目的发展在西方,MV是80年代初流行音乐和电视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最初,它带有广告的性质,直至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声像艺术。由于注重商业化操作,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视觉上的强烈感官刺激,MV在西方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运作模式和消费对象:摇滚和流行音乐是其主要选用的音乐材料,画面强调随着音乐的快节奏而跳跃奔放,镜头往往快速切换,叙事结构变化无常,以适应以青少年为主的消费对象的欣赏需求。制作技术、设备的不断翻新和艺术手段的愈加繁多,使MV的艺术感染力不断增强。
MV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进入我国。1991年8月,亚洲卫视(总部设在香港)开播,被称作“MTV”的音乐电视节目在该台大量播出,让当时能够收到该台信号的中国南方的观众大开眼界,可以说对内地的观众做了最早的音乐电视普及。但是,该台播放的MV节目鱼龙混杂,大量充斥着低俗的镜头。受亚视的启发,也注意到其负面影响,内地音乐界开始加紧制作、播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电视作品。
在中央电视台《潮——来自台湾的歌声》节目获得如潮好评之后,1992年,电视人甲丁、白志群策划并制作了内地第一部音乐电视专题片《风》。这部作品选录了9首“京味”歌曲,汇集了毛阿敏、解晓东、李娜等当时的一线歌手的演唱,在创意、拍摄方面则借鉴了港台、国外音乐电视的方法。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电视作品,它开启了中国音乐电视制作的大门。
这扇大门一经打开,中国音乐电视迎来了十年的辉煌。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栏目正式开办,播出了李丹阳的《穿军装的川妹子》、周洁的《奉献》等大批MV,借此,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合作拍摄了大量的音乐电视作品。良好的社会评价和“造星”效应激发了强大的创作热情。这一年,全国拍摄了400部以上的音乐电视作品。同年,中央电视台在《东西南北中》播出成功的基础上,举行了第一届中国音乐电视MTV大赛,《长城长》《月亮船》《我是中国人》《牵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作品获得金奖。与国外的MV作品不同,这些获奖作品选取的歌曲突破了流行音乐风格的局限,题材丰富,并且在制作技术方面进行了较多的“中国化”处理,比如:画面优美绚丽,内容积极健康,节奏徐缓和谐,叙事流畅清晰;画面在诠释歌词的同时,也在以自身的运作方式来表达相同主题和主题之外更为深远的内容,常常是含而不露、柔和亲切,追求情真意切和意境之美。《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纤夫的爱》等一批倍受观众喜爱的民族风格歌曲,其MV的制作在流行与民族元素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具有艺术创意的画面呈现民族音乐元素的魅力,并增加了不少时尚元素,雅俗共赏。
在这之后,中央电视台陆续开播了《中国音乐电视》(其前身是《音乐电视60分》)、《音乐电视城》、《MTV天籁村》等MV栏目,地方台录制和播放MV的热情也持续高涨,此类栏目数量急剧增加。从引进、模仿,得到群众的认可,到进行民族化探索,进而不断追求艺术创新,影响群众欣赏口味——中国的音乐电视飞速发展,成为各家电视台非常重要的音乐节目类型。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这些电视台就生产出了大批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电视作品,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其艺术上的追求和探索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理想,形成了新的大众文艺欣赏口味,适应了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于是,MV这一外来艺术样式很快在我国土壤中建立起自己的发展轨迹。
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娱乐性倾向的现场类音乐节目,尤其是主打流行音乐内容的栏目,吸引了大批年轻的观众。其中比较知名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音画时尚》、东南台《非常音乐》、福建台《音乐潮》、湖南台《音乐不断》等等。
经典与民族类节目的传播:以《民歌魂》为例这个阶段,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电视媒体在音乐类节目的制作与定位上,始终保持两条道路并行:一条是“流行音乐与MV”的道路,另一条则是“经典与民族”的道路。前者不仅传播了大量的流行音乐,而且还进行了中国特色音乐电视的探索。
关于后者,值得一提的是一部12集电视系列音乐纪录片《民歌魂》——这是一部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目标,以电视声响技术为手段,真实地记录、介绍中国各地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于1998年录制完成后由北京电视台首播,之后多家卫星电视频道陆续重播。有学者指出,“《民歌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对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域民歌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真实记录的电视系列音乐纪录片。该片规模宏大,镜头所及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省区,从音乐人类学、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对中国各族人民历史创造和传承的民歌文化,以及民歌与各民族(地域)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关照与揭示——此为本片所展示的真实的、属于生活艺术的民歌文化,与职业化舞台表演的所谓‘民歌’的最大区别所在”。①何晓兵著《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2-344页。
用新闻节目常用的记录手段,以学术研究的严谨逻辑和方法,展现“非专业”的地道民歌,并且让观众看到民歌根植的环境及其传承脉络——这些与之前很多电视音乐节目侧重“阳春白雪”式的舞台表演、职业演员,以及当时火爆的音乐电视的“套路”完全不同。《民歌魂》的制作方式真正展示了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其价值还在于对一些从农耕时期传承下来的民歌进行了抢救性质的录音、录像,其学术价值不亚于其普及意义。该节目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优秀奖”和“电视文艺节目最佳音乐奖”等众多奖项。就在之后的几年间,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生活中的热点,该片中介绍的内蒙古呼麦、新疆十二木卡姆等先后“申遗”成功——从中可见该节目的前瞻性。
《民歌魂》这一汇集集体力量录制的节目,也为从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直到今天,很多高校音乐专业教师仍然在引用《民歌魂》的资料进行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
民族民间音乐类栏目的探索与坚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于2002年5月开播的《魅力12》栏目以“追根溯源、探寻民间艺术源头”为出发点,以隽永的风格,携带清新的文化气息带领观众走进历史、地域、人文构筑的立体时空,观看带有地域特色的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经典文艺作品。栏目运用现场表演展示、嘉宾追忆、实地考察片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使一部文艺作品焕发出历史、地域、风情的魅力。除了《魅力12》这个栏目以外,西部频道还负责了一档《西部音画》的音乐栏目。
2000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民乐》栏目也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个栏目中,中国传统的声乐、器乐作品通过新的表演形式或音响形态被展现出来,比如民歌被进行“摇滚风格”化的演绎,演奏者站着甚至轻歌曼舞式地拉二胡等等——总之,经过时尚化的“改造”,《新民乐》似乎更像是一档娱乐节目。虽然对于这种演绎方式及这类节目,褒奖与批判皆不绝于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引起了人们对民族音乐传承方式的思考与讨论,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在大众文化日益兴盛的背景下,流行音乐及以流行音乐为主要内容的MV类节目的关注度处于不断上升的通道,而相较之下,传统音乐类栏目似乎显得有些“土气”,而恰是电视人在这块阵地上的坚守与开创,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电视中的传播。
这一阶段总的趋势是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上风,电视节目的大众性特征更加突出,很多音乐栏目释放出娱乐性的倾向——除了大批MV类栏目,现场歌会型节目《同一首歌》连续数年领跑文艺类节目收视率也是力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观众对音乐类栏目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单调的节目形态和趋同的栏目设置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时代呼唤更为丰富和能够更为细化地锁定受众群体的节(栏)目,与此同时,国家在针对电视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鼓励在节目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突破。在这种背景下,音乐类栏目的各种新的尝试不断酝酿,呼之欲出,并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集中出现,将音乐类栏目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对此,笔者将再另撰文专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