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高校思政教学素质改革的需要。传承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高校思政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但也是根植于传统文化这一优良沃土,去其糟粕取其精髓,从而真正地发挥传承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一)学生思想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相背离
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课堂的被动地位,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更以应付了事,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有些学生甚至还产生厌烦心理,对其正确的三观教育产生不利影响。据就业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白领以及小资生活,只有一小部分想为社会做贡献;对学生参加活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或是不关心,只有小部分表现的积极,但是情绪却不高。从这些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社会责任心不强,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享受观念,严重缺乏谦逊等中华传统美德,甚至于传统文化思想相背离的现象,令人堪忧。
(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断下降
近些年来,很多院校出现恶性伤人事件,自杀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这些悲剧的发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变化,并且自身道德修养在不断下降,比如自杀事件中就体现了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而当前学生却没有这样的认识,不仅价值观混乱,还缺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有很多教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专业知识很强能够满分,但是在道德上却不能及格,令人很失望,这也是教育的失败。
(一)传承传统文化教学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传承传统文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白人伦大道、尊师重道并学会关爱他人,充分了解我国优良传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身心的发展。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因为高校的学生对社会上的关乎自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很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走向会产生一定影响,教师结合传统文化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作出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与指导。比如,马加爵事件,教师就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学生之间的相处之道,来引导学生对此类事件的观念以及处理方法。
(二)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施
目前,高校思政教学中往往还存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单一的教学方式,这严重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方式,融合传统文化精华,开展多样性的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首先,选取传统文化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符合。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引进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形式开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其次,选择传统文化内容重在“新”上,注重圣贤经典故事的引用,培养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的远大理想,强调学生的传统礼仪示范,加强学生步入社会交际的能力。比如,学校可以开设礼仪公开课,还可以举办礼仪活动,注重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的示范作用等等。
(三)传承传统文化有助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他们的指导教师,他们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学习的榜样,用自己积极的思想影响以及熏陶学生的思想,实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书育人重在于育人,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加强思想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承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价值就在于正确引导了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以及认识观,为将来的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传承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广泛地开展,推进了高校教育的改革,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为高校思政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因而,传承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学有效融合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
[1]冀晓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J].人民教育,2017(Z1).
[2]陈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D].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