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蒙蒙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自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其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以彰显女性主义为题材的电视剧。可是又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部剧和女性主义根本没关系,这部剧的导演就公开说明,此部并不是为了宣传女性主义。还有的人认为这部剧完全是在宣扬男权思想,宣扬男性的英雄观。这就不禁使人倍感疑惑,这部剧到底是在宣扬什么思想呢?本文试图对本部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做一个分析,以此来为人们的疑惑找到答案。
在《我的前半生》这部剧中,罗子君一开始是一个全职太太,她信奉“家庭就是全部”,在嫁给相爱多年的陈俊生后,一直过着相夫教子的单纯生活。没想到突遭婚变,遇到了诀别婚姻和重启人生的困境。其实,很多看了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都会说,做了全职太太的罗子君,被抛弃是必然的。剧中的罗子君,在没离婚前,完全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人,丈夫则负责赚钱养家,而她只负责貌美如花。她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老公爱上了别的女人,凌玲。新欢和旧爱,陈俊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新欢。在陈俊生与罗子君的这段婚姻里,不难看出,陈俊生自始至终都掌握着主动权,而罗子君则非常被动。造成这个结果的的原因之一就是:罗子君自始至终都没有也不敢走出家庭,正因为如此,她逐渐的与社会脱节,也慢慢变成丈夫眼中一无是处的中年妇女。罗子君的遭遇就像是一颗炸弹,炸醒哪些想依靠男人来获得荣华富贵的女人们。离婚后的罗子君,不管是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在思想中,都发生非常大的改变。不管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艰辛,她都坚强勇敢的面对。可以说,走出家庭后罗子君,视野变得宽广了,不再局限于家庭的束缚,思想也成熟了,也变得越来越自立自强。这样的罗子君,才活得精彩。引用罗子君说过的一句话:“风里来雨里去,必然要靠自己走。”
剧中的唐晶是一个典型的职场女强人,和罗子君信奉“家庭就是全部”不同,她则信奉着独立自强的价值观念,因此,她不婚不嫁没孩子,在职场上披荆斩棘,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她与贺涵保持着一种生活中相互独立、事业上相互陪伴的关系,爱情甚至往往为事业让路。随着剧情的发展,唐晶深爱十年的贺涵爱上了她的好闺蜜罗子君,她同时面临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两个人的背叛。可是,如果你对唐晶的这个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后,就会发现,其实唐晶的结局才是最好的。唐晶是一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她不相信依靠男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因此,她自立自强,努力的工作,成为了一个职场女强人。在爱情中,她依然如此,她和贺涵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可是,由于她的不安全感,导致了她对于爱情的不信任。在唐晶与贺涵的这段感情中,唐晶是卑微的。她一直在努力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追赶贺涵的脚步,与贺涵齐肩并进,贺涵就是她努力的目标与参照物。可见,她在这段爱情里是多么的不自信。所以,唐晶只有贺涵分开,才能摆脱她在爱情中的卑微,也才能真正做自己,为自己而活。
(一)妇女一定要走出家庭
看到这部剧中罗子君在做了全职太太惨被抛弃以后,很多女性不禁要问:女性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在婚姻中掌握主动权呢?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都提出,女性掌握主动权的第一步是要走出家庭。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非常关注妇女问题。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且恩格斯曾断言,妇女进入劳动市场将结束她们受压迫地位。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波浪潮的领军人物弗里丹号召“家庭妇女不能满足于相夫教子的生活,坚持女性与男性一样有能力在任何职业领域谋求进步和成就,鼓励女性走出家庭,接受更多的教育,谋求事业成功,在经济、情感和智力上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剧中的罗子君婚前婚后的巨大变化就可以看出:妇女走出家庭对妇女个人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家务劳动的价值应引起重视
从陈俊生对前妻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看到前妻为家庭的付出,也就是并没有认识到家务劳动的价值。实际上关于家务劳动很早就存在着一种争论,并且这个争论一开始就是一种国际现象。这场争论的参与者不仅有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女性主义者利用马克思的阶级、生产、价值等概念,讨论妇女的家务劳动到底是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的,它是具有使用价值的还是具有剩余价值的,妇女的家务劳动与工资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这些讨论涉及女性劳动的解放策略,因而开启了一个看待妇女压迫与妇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视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甚至认为:无偿的家务劳动构成妇女压迫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男人和女人并非是这个社会的平等参与者,女人在很多方面的价值都得到了漠视。例如,关于“工作”的定义,往往局限于以男性为主的就业市场上的有酬劳动,而以女性为主的家务劳动既没有报酬,也就不算在“工作”之例,女人在家庭中作为家庭主妇所做的大量无偿工作,都被视为女人的一种“天职”不加过问。因此,为了长久的保持男女关系的和谐,家务劳动的价值必须重视起来。
[1]顾素尔.家庭制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
[2]闵冬潮.国际妇女运动:1789—1989[M].河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