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娇 倪子淇 李 赛 宓胜杰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3.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在现代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年轻一代很少选择手工式生产方式作为生计,导致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断代。民间艺术家的衰老,单一的传承方式,与市场经济的改变使民间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通过对河北省文化遗产的情况调查、国家政策和现有的媒体技术、及专家学者研究资料整理后发现,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法规、非遗网站开设,和各地文化宣传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实施后,非遗文化落寞的情况没有明显改观,在社会和市场上也没有受到很大关注。
河北省目前共普查到非遗资源1万余项,其中2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132项、省级非遗项目690项。此外《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以立法形式对非遗保护做出要求,并对河北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设备,采用不同类型的储存方式,将各种信息数字化后永久存储于计算机中,以实现抢救保护。采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之路不仅可以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化精髓,还可较好地还原传承技艺、产品、环境的原貌,同时,利用交互技术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交互。因此,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目的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持续发展之路[1]。
(一)传承困难
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河北省有16人,总人数位居全国首位。然而这些传承人却普遍年事已高,且部分人身处生活艰难、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的窘境。
(二)载体特殊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人类文化信息的动态载体,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手工技艺为表现手段,采用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强调人的主动性,因此传承人的个人因素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产业链、产业化运行体制存在问题
传统手工技艺类等形成了基本的产业链,然而民间文学等民俗类“非遗”产业化程度不高。随着新材料和工艺应运而生,一些成为致富手段的艺术品,被任意模仿,粗糙加工或复制使之沦为了商品附属物,对其声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伤[2]。
(四)数字化体系不健全
传统技术保护方法单一,主要是通过图片、文字、录音、等方式进行保存,没有具体完整的保护方案,缺少一套详尽具体交互体系。
第一,对非技艺的项目抢救记录传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创造方式有别,应考虑用不同的数字化方法来进行保护。对于基本信息采用不同的录入及呈现方式。
第二,“互联网+”时代倡导的以互联网发掘社会经济活力的思维与非遗技艺需要在生产推广中活化保护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进而内化成非遗技艺自身的传承要素和发展方式。
第三,将大数据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成熟的应用与于非遗信息的统计,情景再现,场景模拟等方面当中。相对于传统二维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多维性等特点。
第四,产业化的推广。利用设计专业类学科优势进行产业化探索,例如提取其中典型性元素进行设计再加工成工艺品,收藏品,可售卖的商品等,在保留一定艺术价值的同时降低创作周期与创作成本。其中的原创设计进行商品化开发以获得对数字化公益平台的经济支撑。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保留下来的文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想象力,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识别标志。如今社会变更,科技的进步,大数据时代与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挽救正在消失的非遗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宋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传承有关问题的探讨[A].东岳论丛.Feb.,2013 Vol.34 No.2,2013,2,34(2).
[2]王建明,王树斌,陈仕品.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A].西华师范大学基金项目(08A016);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项目(CJF0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