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阳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把视角由东部转向西部,通过发展“一带一路”达到向西开放,连接东中西,形成全国不同地区协同发展效应。甘肃扼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成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2009年,国家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了九大物流区域,其中包括以兰州等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同时兰州也被确定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把天水列为辐射带动平凉、陇南、庆阳等地区次核心城市。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兰州被列为一级物流布局城市;在《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中,兰州被列入37个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天水、酒泉被列入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这些物流节点城市的确定,使甘肃在全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地位迅速凸显出来,并将有力带动和促进甘肃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甘肃省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占全国比重始终在低位徘徊[1],甘肃发展现代物流还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1)基础条件较差,物流成本较高。甘肃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少、水平低,主要体现在铁路覆盖密度小,干线通过能力不足;公路网密度不足,等级结构不合理;民航货运吞吐量小,机场等级低;交通运输场站建设滞后,运输装备条件不高;物流成本高。
(2)经济结构不合理,互动能力较差。第二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不发达,重型工业结构刚性强,产业链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市化进程慢;各地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高寒阴湿山区发展落后;经济开放程度低,参与国内外经济循环不足,省际之间、省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间互动性不足。
(3)发展理念滞后,物流层级低。物流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企业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全省已有的物流企业主要以仓储运输为主,企业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化市场需求。
(4)物流业底子薄,制约因素较多。基础建设滞后,现代存储技术建设不足,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速度较慢。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不平衡,全省3 000多家物流企业,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兰州市。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产业先进的信息技术尚未有效应用到生产和经营中[2]。
(5)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等服务业态发展缓慢。受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附加值较高业态发展较为缓慢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提升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1)政策方面优势。除国家出台的发展现代物流方面的政策外,2015年3月,我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甘肃经济文化优势,加快省会城市开放和对外开放,这些政策都将使甘肃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通道和重要组成部分。
(2)地理位置优势。甘肃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坐中六联、濒藏临疆的区位优势,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并贯穿中西亚、南亚、欧洲的重要通道。
(3)交通枢纽优势。甘肃是西北地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兼备的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是联系全国并通向中亚、西亚的重要交通枢纽。铁路有陇海(兰州—连云港)、兰新(兰州—乌鲁木齐)、包兰(包头—兰州)、兰青(兰州—西宁)、兰渝(兰州—重庆)、兰成(兰州—成都)6条铁路干线,312、212、109等10条国道主干线在省内纵横交错,4条输油管道、5条输气管道主干线通过甘肃境内。以兰州中川机场为中心,敦煌、嘉峪关、庆阳、夏河等覆盖大部分市州的支线机场为触角的航空网络正在形成。随着省内铁路建设项目和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铁路枢纽配套工程的建设完成,以及公路、航空建设力度的加大,甘肃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
(4)产业体系优势。甘肃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纺食品、国防军工等为主的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甘肃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种子产区、第三大马铃薯产区和五大牧区之一,也是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之一,以及高原夏菜、瓜果、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基地,这些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5)平台发展优势。甘肃在借力“一带一路”发展上已打造了多个开放平台,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依托兰州综合保税区、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武威综合保税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推进开放开发。为更好地借势“一带一路”发展,甘肃加快了申请国家内陆自贸区—兰州自由贸易区的步伐,着力打造向西开放的大门户,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2014年5 月,甘肃省印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提到要充分发挥甘肃省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努力把甘肃建设成为经贸物流的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的示范基地。2015年,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促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互联网+”现代物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提出聚集物流重点领域和环节,积极推进物流发展的十大工程和重点任务。同时,针对甘肃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甘肃省产业布局、区域规划和各市州资源、区位和商品物资流向等因素,制定了“十三五”物流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即“十三五”期间,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到2020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1% ~ 2%,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培育3 ~ 5家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和10 ~ 15家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以兰州市为核心,天水、武威、酒(泉)嘉(峪关)等主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依托物流节点开展网络化运营的物流企业初具规模;建成功能完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省物流资源和物流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国际物流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建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物流组织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基本建成;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和先导产业;着力构建“物流核心圈—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聚集区”等多层次、广覆盖、“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的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其中,一中心指兰(含兰州新区)白(银)都市圈构成的物流发展中心;四枢纽指天水物流枢纽、平(凉)庆(阳)物流枢纽、金(昌)武(威)物流枢纽、酒(泉)嘉(峪关)物流枢纽;五节点指在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服务于区域经济、满足居民生活的物流节点。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与周边国家跨境通道和“一带一路”沿线通道建设,建设兰州重要节点城市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的发展思路,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发挥甘肃省区位优势,加快兰州开发开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的总体要求,以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出发点,加快构筑以兰(含兰州新区)白(银)物流圈为中心,天水、平(凉)庆(阳)、金(昌)武(威)、酒(泉)嘉(峪关)四大物流枢纽为基点的枢纽经济。
(1)兰白物流圈:兰白都市圈构成的物流发展中心。以兰州、白银两市为核心,发挥兰州作为中心城市对全省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国际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多式联运、商贸物流、区域分拨配送,建设兰州重要节点城市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使兰白地区成为甘肃省国际物流、产业物流和面向全省分拨配送的物流组织中心。
(2)天水物流枢纽:以构建陇东南立体大通道为基础,提升天水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货运编组功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陆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电子产品物流、特色农产品物流和区域性商贸物流。
(3)平(凉)庆(阳)物流枢纽:依托能源、煤化工、绿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能源石化物流、农产品及加工品物流。
(4)金(昌)武(威)物流枢纽:依托国际物流发展基础,依托“天马号”国际货运班列形成完善的国际物流体系;依托区域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及加工品、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支撑区域产业扩张发展。
(5)酒(泉)嘉(峪关)物流枢纽:依托冶金、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金属、新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及加工品物流;推动酒泉、嘉峪关与哈密、格尔木加强物流领域合作,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争取马鬃山口岸复关,扩大嘉峪关、敦煌航空口岸开放程度,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航空港,支撑国际物流跨越式发展[3]。
(1)加快国际陆港、空港建设,打造国际物流发展核心枢纽。依托兰州、天水、武威等地区位优势和铁路运输条件,重点推进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天水国际陆港、武威国际陆港三大国际陆港建设,打造中亚、中欧国际铁路货运中转组织基地[4]。依托兰州航空口岸、敦煌航空口岸,吸引国际航空公司入驻,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培育外向型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嘉峪关等航空口岸开放,实现面向中亚、欧洲高附加值货物进行双向辐射。
(2)推进国际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国际物流网络架构。依托兰州、酒泉、定西、白银、平凉等节点城市建设铁路货运枢纽,重点推进兰州中欧国际班列集结组织中心、酒泉国际物流园区、定西铁路物流中心、白银公铁货运枢纽、平凉南铁路货场等铁路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国际物流转运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和兼容性,提高国际货物的组织效率。加快推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转型升级,形成以保税物流设施、铁路货运枢纽为核心,集运输、仓储、集散、通关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物流节点体系。
(3)争取口岸扩大开放,促进国际物流高效发展。加强机场、铁路、公路等各类口岸查验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口岸扩大开放。推动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铁路口岸开放,争取开放武威铁路口岸、天水铁路口岸、白银铁路口岸,为中欧、中西亚、南亚班列的开行、整合提供保障。推动嘉峪关、酒泉、张掖等地加强与策克等口岸的合作,促进对蒙古国物流通道的畅通。
(4)发挥国际物流通道优势,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构建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球贸易、营销网络和跨境电商的物流支撑体系,提高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促进跨境电商与边境贸易协同发展。实施“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战略,提高国际物流枢纽货物集疏能力,推动枢纽与产业基地联动,以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先行载体促进保税物流发展,吸引出口加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进口大宗原材料就地加工转化,进口商品在甘肃省展示交易和分拨配送,重点吸引面向中亚出口的建材家居、机电产品、能源装备等加工产业集中布局,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
(5)推进国际物流资源整合,打造国际班列平台。以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铁路综合货场为主要载体,通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欧班列开展合作,打造以电子产品、高档家具等高附加值货物为主的中(亚)欧班列集疏运体系,推动打造集运输、仓储、集散、通关功能为一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兰州)国际集装箱班列集散基地。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在兰州等地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集团,以完善的集疏运服务体系和国际货运组织能力,吸引并整合国内中欧班列资源,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交易、货物集散和物流平台。
2015年,甘肃制订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建成铁路、公路70 000 km以上,实现铁路连通、公路畅通、航路广通三大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打破交通瓶颈制约,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兰渝西南通道、兰新高速铁路快运、银兰快速配送通道,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甘肃客运专线建设,加快陇海、兰新铁路既有线改造,促进客货分离,加快建设兰成铁路,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通道运输组织能力,积极建设物流转运设施,实现甘肃物流提速;加快兰州—西安、兰州—川渝、天水—平凉等重点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能紧张公路的辅助通道建设;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核心,积极拓展国际航线,重点发展面向东北亚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培育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货运。
“十二五”期间,甘肃基本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资源集聚辐射能力的物流基础设施,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发挥了物流资源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全省保税物流基础设施也取得重要突破,各市州也建成了一批集仓储、配送、零担物流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但是,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的需要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物流节点的整合力度,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物流节点。加强推进兰州新区公铁物流园区、甘肃物产兰州公路港、敦煌现代物流园等重要物流节点设施的建设、扩建和功能提升,提高物流组织效率。在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服务于区域经济、满足居民生活的物流节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及日用消费品、特色农产品、医药、清真食品、工业原材料物流,冷链物流、农畜产品物流等。重点推进兰州石化物流中心、临夏绿色清真产业物流园、嘉峪关铁路物流园区等项目。同时,引进传化物流、林安物流等具有较强物流园区运营能力的平台运营商,实现全省物流园区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立足省内、辐射国际的物流节点网络。
2017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着力推进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发挥铁路长距离干线运输优势,进一步提高铁路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比重。”2018年8月,国务院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计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量比2017年增长30%。在煤炭等大宗货运公转铁基础上,白货、冷链、特货和快递等类运输也在寻找公转铁的突破口。因此,落实国家公转铁政策,需要铁路坚持扩能与提效并举,深化运输供给侧改革,扩大铁路运能有效供给,优化运输产品结构,以推动甘肃省现代物流发展。依托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对铁路繁忙区段进行扩能改造,推进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集疏运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形成贯通内外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挥铁路、公路干线运输优势,加强在设施标准、运载工具、管理规则、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衔接,提高干线运输效率和一体化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促进联运线路品牌建设,加快推广“一单制”,实现一次托站、一次收费、一单到底,推动集装箱铁水联运、铁公联运在“一单制”运输上率先突破[5]。
(1)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甘肃省物流网、甘肃省物流商务信息平台等正在搭建的平台为基础,以物流园区等物流资源和信息主要集中区为载体,搭建甘肃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甘肃省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信息的共享。推进铁路、公路、民航、邮政等业务系统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物流相关行业信息的共享,促进物流与交通、民航、邮政等直接相关行业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合作。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2)构建基于ETC/MTC (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公路半自动车道收费系统)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基于高速公路ETC/MTC系统的基础功能,针对用户收费结算刚性需求,开发基于ETC/MTC的移动APP,拓展延伸结算、充值等基础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综合物流与供应链服务,打造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6]。
(3)打造覆盖甘肃的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基于ETC/MTC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在甘肃省范围内围绕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收费站、闲置土地等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分拨、城乡配送、供应链服务等创新物流服务功能,与相关社会物流节点之间实现有机联动,整体打造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4)强化智能化物流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RFID、GPS、ETC等技术的应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转换等技术,研发推广智慧物流装备设备与智能化物流管理软件,打造新型跨界融合平台。
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组织研制先进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集装箱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大力发展集装箱车、重型载货汽车、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等组织方式,降低物流成本[7]。推动物流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物流技术设备,重点推进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在物流企业推行条形码、智能标签、立体仓库、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通过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以及在全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物流工程和管理的本科教育等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深化物流领域方面的课题研究,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与技术开发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打造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物流企业家与专业人才队伍,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8]。
从现代物流业发展需求来看,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甘肃物流体系的调整发展,并进一步推进与国际社会的衔接,强化和促进省内产业升级;加快甘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物流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践;促进甘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和产业梯次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甘肃省大型物流企业,推动全省物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物流网络的布局与发展。从物流业发展进程和效果来看,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甘肃增强经济动能、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