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 欣
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受到,小学古诗词教学需将诗人传达的信息进行触摸和还原,让学生在“意象”中见到古诗词的意境,让课堂上语言与精神同歌共舞。
揣摩,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揣摩中体会,学会想象与欣赏,培养语感,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
《江雪》这首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前两句最后一个字“绝”“灭”和后两句第一个字“孤”“独”都是意思相近的字,这四个字既是牵动整首诗的关键字,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字。教学时,我紧扣这四个字分层次教学,让学生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江雪独特的字,读出“绝”“灭”“孤”“独”这四个字的轻重缓急,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两对意思相近的字,并通过拆字、勾连、想象等多种方法把字的意思读懂。之后我引导学生涵泳内化:“这首诗描写的是雪景,你从‘绝’和‘灭’中看到了怎样的雪?在这样的雪天里只有一个人,你从‘孤’和‘独’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和一幅怎样的雪景,并给你所看到的画面起个名字。”通过揣摩,学生挖掘文字的深度,把字义串联起来,用画面的形式自然把每句诗的意思展现了出来。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这样引导:
师:虽身处于美景之中,但离别的心情如何?
生:不舍、不忍离去……
师:从哪句诗、哪个词最能看出李白对友人也是依依不舍的呢?(生交流,师引导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是什么意思?
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师:按理说,江南三月,风景如画,气候宜人,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时此刻,作者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是来送朋友的,便只关心朋友的船。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单。
师: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当孟浩然坐的帆船渐行渐远,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在他眼里只看到——(生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不忍离别,渴望再看一眼孟浩然,于是他又登上黄鹤楼,可是见到的依然是——(生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读后两句时,我发自内心地深情引读,学生在教师富有意象性语言的引导下,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对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离愁别绪的体悟达到了高潮。如此引读,不需琐碎的逐字逐句讲解,自然提升了学生的意象捕捉能力,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
在潜心会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大胆想象,能促进学生理解字词、深入画境、理解古诗妙趣、产生情感共鸣、提升语言表达,让学生逐渐感受其丰富意蕴。
王崧舟老师执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以“身在何处”“心在何处”,让学生想象征途的艰难、心的疲惫,再配一段充满着悠远思念的音乐——《琵琶语》,用多媒体呈现画面:秋天,火红的落叶,正是秋色很浓的时候,正是思念亲人的时候,这位妇女在刺绣,一针一线,意境很美。学生在纳兰的故园里亲自走一走,用心看一看,把看到的画面、场景写了下来,感人至深。
王老师在教学中将“身在何处”“心在何处”放大地呈现在每个学生的眼前,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意境。学生融入这个意境以后,就能够和诗人心心相印。无论是词还是课,也都“意蕴”悠长了。
小学古诗词教学,抓住诗词的灵魂感悟意象,就能引导学生从文字表面触及文字内涵,自然言意共生,核心素养也就自然地落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