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及思考
——品读谢嘉辛《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的一些思考

2018-01-24 20:53王沈园
黄河之声 2018年17期
关键词:奥尔夫美育德国

王沈园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德国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99年5月,《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一书由谢嘉辛①主编作为第一部全面介绍德国音乐教育的专著在国内出版,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规划的项目。这本书从比较音乐学的角度,对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历史改革等进行了全面地描述,通过对外国的学习,认识到本国的音乐教育的不足,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运用在我们自身的音乐教育当中。

该书一共有九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用洪堡改革、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改革及20世纪60年代末的三次学校教育的改革解释了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与其文化、教育的联系。第二部分为核心内容,用比较音乐学的角度分析了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包括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四次改革、目标与任务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德国学校的师资培训、学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校园音乐生活及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本书的第三部分描述了德国当代音乐教育思潮、音乐教育的观念、游戏教学法、美国音乐对德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等,从60年代到90年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动向。以下是对《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一书的研究上作出几方面简略的述评。

一、美育在德国音乐教育的地位

美育,亦称为美感教育。18世纪,德国文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编著的《审美教育书简》,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意义,标志着审美教育独立理论的形成。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极为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教育处在德国文化传统的“中心地位”。

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到了四次教育改革,其中洪堡教育改革在思想上强调了普通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普通教育涉及整个人的教育,音乐课程在普通教育中占有一定明确的比例。作者列举出了普鲁士国民党学校的课程内容,唱歌是六个学期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并在这一基础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洪堡提出的体育、美育、智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了美育在整个德国学校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德国学校教育非常强调“体验”与“陶冶”,从18世纪的赫尔德、洪堡到黑格儿、歌德等人都强调陶冶的重要性。作者在文章中写道:“释达默尔认为,审美陶冶是通过艺术而达到生命和谐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塑造。”教育学家利特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陶冶教育观,陶冶不仅能调动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感悟力。“体验”和“陶冶”的发展教育观,使美育与艺术教育成为整体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过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这“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美感教育”使蔡元培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美育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被列为我国教育的方针之一。在现代生活中,学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文化中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逐步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人类社会由封闭、半封闭与隔阂的状态转变为半开放、开放与相互交往的状态,社会由自给自足向全球化、多元化转变。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为了满足更多的社会需求,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多元音乐文化在这种世界多元化的状态下逐步发展,所谓多元音乐文化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作者在第二部分第五章中提到,德国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由伊姆加德·马克特领导于20世纪70年代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校在添加中添加了非洲欧洲地区的音乐及非古典的音乐。从90年代起,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仔德国进入了更深入的实践,作者认为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外来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外来学生保持其本民族的文化意识。

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问题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选择之间的关系。从教育目标来看,德国经历了从帮助移民学生融入德国社会、帮助德国学生认识陌生文化保留家乡文化,到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理解和思考能力的个体的几个主要阶段;从课程内容与课程知识方面来看,德国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成为多民族、多社会层次的音乐教育,课程知识不应该是所有的知识而是经过选择的知识。作者认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选择知识的原则应该从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以及音乐与个体的关系中梳理出来,对以上几种关系的思考不仅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功课,也同时应该成为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汉代开始就有了编钟、琴瑟等乐器,演奏出来的旋律优美、典雅温柔婉转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气势磅礴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音乐教学中要立足于本土音乐,强化本民族音乐的建设。

三、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法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一共出现四次改革。在凯斯泰贝格索创导的第二次音乐改革当中,奥尔夫教学法是此次教育改革的一个具体产物。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创建者是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1.元素性;2.从儿童出发,让儿童亲自动手去奏乐、去创造;3.强调感性,强调音乐教育中感知能力的培养。他用儿歌、拍手、做游戏等形式培养儿童的乐感能够使儿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热爱音乐。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教育思想能与当地文化遗产完美结合使奥尔夫教学法能够在世界上广泛地传播。在当代德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当中,德国音乐教师布茨拉夫研究出一套游戏教学法。布茨拉夫解决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矛盾,提出寓游戏于教学之中,游戏与教学相互包含,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学到知识。书中列举了布茨拉夫的五种游戏方法:1.“活钢琴”;2.突出重点;3.猜歌游戏;4.音乐“路标”;5.骰子游戏,并详细地描述了这些游戏的做法。

这些教学法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与德国有较大的差异,到中国后,应从中国国情出发,与我们国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很好地融合,并适应我们音乐课程的需要。

四、结语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德国音乐教育的专著。此书跟别的同类专著相比,加重了对德国音乐教育基础的阐述。书中说明了古希腊音乐文化思想与德国音乐教育的渊源关系,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对我国学校的音乐改革及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作者是从比较音乐学的角度来展现德国音乐教育的面貌,用客观、准确的文字,有深度地描述了德国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作者在怎样学习和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的经验给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放弃“西化等于现代化”的观念,确立文化比较意识,既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又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二是放弃片面模仿观念,确立文化的整体意识。德国学校的音乐教育可供我们学习思考的方面有很多,但也不能全班照炒,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寻找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教育的道路。

注释:

① 谢嘉辛,1951年生于武汉,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出版著作有《走进音乐》、《德国音乐教育概况》、《音乐分析》等,发表了《可能的贡献》、《冲突与交合》等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猜你喜欢
奥尔夫美育德国
符号分析视角下的“奥尔夫热”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
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