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兆江 西安美术学院
本文通过对人文环境设计进行讨论与研究,阐述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的民居建筑、道路规划、植被规划、景观小品布局、导视系统布局和空间区域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采用的改进办法,针对袁家村在改建过程中照搬照抄、丢失本土文化特色这些现象,提出了对于民俗村改造的一些修改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俗村旅游也在逐渐地发展,人们对民俗村的人文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民俗村开发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民俗村的开发形式,尽量减少对其他地区的模仿,将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到民俗村的开发当中,使民俗村具有独特的展现形式,更好地展现本土文化,从而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我国民俗村多以拉动经济增长为前提,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不注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出现了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现象。开发商没有针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规划,制定相应的开发模式,只是一味地盲目模仿,最终形成民俗村千篇一律的现象,导致一些民间文化渐渐消失。政府与开发商对当地民俗村独有的文化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当地的一些民俗节目舞台化,最终失去了民俗节目原有的文化韵味与独特的展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中国人的“根性文化”却在逐渐衰败,袁家村在改建的过程当中较多地使用了外来的文化形式,但不能做到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同时在村落修建过程中也大量地运用了现代工业元素,与袁家村应有的古朴风格不相符合。这种不相符可能涉及环境设计的很多方面。第一,随着都市人群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将距离较短、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村作为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去处。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带动,村落开始积极的开发,希望取得适当的经济回报。第三,开发模式主要有农家乐、民俗村落、生态村落、拥有大量古建筑的古村落和农事体验型村落。但是在改建过程中因过度使用外来文化形式,大量运用现代工业元素,导致袁家村应有的古朴风格无法得到体现,具体表现为:第一,在项目开发和景区规划上会出现复制性,缺少独有的文化元素。第二,将袁家村原有的民俗节日过度商业化,丢失原来的展现形式。
关中民俗体验区、农家乐、四合院是袁家村现有民居建筑的展现形式。由于经营户大多是自由改建,加入了自主意愿和自身喜好,而且经营户的年龄层次差异很大,对关中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的认识度有一定差别,导致有些民居在改建过程中丢失了传统的民居特色。
袁家村的整体村落民居建筑改造应由政府或是统一的开发商在经过整体设计的情况下进行开发与改建,在注重整体仿古性的同时要将装饰结构和装饰风格的一致性考虑在内。要使袁家村整体村落民居建筑更具有地方建筑风格和特点,将传统的民居建筑特色更好地渗透到当地新型的建筑中,使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袁家村的主干道大部分为直线道路,较少结合其他景观元素,缺少趣味性。道路大多采用水泥、沙石、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使得道路现代感强,且采用材质较为单一,无法展现民俗村韵味。在今后的建设规划中,后期道路硬化可采用更天然的铺设材料,如青砖、鹅卵石、碎石材,原石等,后期道路硬化可采用更天然的铺设材料,增加装饰艺术特色,以多样化纹理和质感材质有机结合民俗村古朴美和现代美。关中地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时间较长并且十分寒冷,因而袁家村植被冬季基本只剩树干和干树枝。
袁家村在建设开发后期的植被配置上,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植被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况。针对这一现象,建议适当增加耐寒的常绿树种,如桧柏、龙柏、油松、雪松、大叶黄杨等。使冬季更富有生机的同时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满足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
袁家村有较多的景观小品,却无法发挥丰富空间布局的作用。以村落中垃圾桶为例,这些垃圾桶以不锈钢和塑料为主要材料,无法体现村落的古香古色,破坏村落整体艺术美感。在保持民俗村文化整体性的前提下,应多注重增强景观小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增加供游人休息使用的座椅,增加展现袁家村文化背景的展架,并且尽量结合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更换袁家村中已有的且工业气息较重的景观小品,使乡土气息更加浓郁,让游人体验到更原始、更古朴的村落生活。
袁家村要突破现有的民俗文化展现形式,需要深度挖掘自己独有的文化底蕴,结合自身独特的景观,制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从不同角度展现关中地区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将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使关中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