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中的线条艺术

2018-09-04 09:4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黑陶彩陶陶器

□项 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是原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陶器的制作是由于在编制的篮子上涂以黏土,经火烧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由此得到启发,出现了泥坯塑造成型并经过烧制的陶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品种主要包括彩陶、灰陶、黑陶、几何印纹陶等。

陶器产生于农业文明之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在改进生活用具的基础上加强了定居生活的稳定性。陶器的器形和附件样式的变化是为了符合农业生活的各种分类化需求,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早期生产关系影射在地域文化性质上则是黄河流域半坡村遗址的“仰韶文化”以及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的“河姆渡文化”的繁荣昌盛。作为古代农业发源地之一,我国北部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适宜栽培粟类作物,奠定了华北农业的基础,使得早期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的陶器循序发展并呈现出一脉相承的递进关系;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多产稻类作物,影响着秦岭以南的农业生产,使得用稻壳或植物茎叶作羼和料制作而成的夹炭黑陶具有相当原始的特点。

工艺制作在初步符合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表现人们的审美需要。造型优美、装饰细腻的彩陶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工艺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代表,在装饰艺术领域大放异彩。彩陶的分布区域广泛、类型丰富,以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最负盛名,根据艺术风格特色的不同,分别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几种主要类型的陶器,在地域性和时代性上各有优势。彩陶在装饰布局上追求完整的效果,图案整体以丰富多彩的几何纹样为主,根据器皿的不同位置运用不同的花纹。这些花纹大多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成为样式化的艺术形象,使形式与情感呈现对应关系,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黑陶文化伴随彩陶工艺的衰落而兴起,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黑陶工艺以造型取胜,陶器品种增多,以适应生活的实用性为主,装饰多朴实无华,器皿外部往往在轮制过程中形成带有节奏性和韵律感的弦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除了黄河中上游的彩陶工艺和黄河下游的黑陶工艺,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发展起来几何印纹陶,因纯粹印压式的几何纹而得名。几何纹的连续反复构成了规律的图案美,不同量感的直线与曲线构成连续性的纹样图案,突出了几何样式图案在陶器装饰设计上的艺术张力。

二、线条艺术在陶器装饰中的运用

线,作为点的移动轨迹,以视觉形态要素存在于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直线具有明快、简洁、力量和速度感的普适性能,带有偏男性化的刚健美感;曲线给人感性、优雅、流动和跳跃性的愉悦美感,隐含偏女性化的柔和之美。不同量感的直线或曲线及其组合变化能够形成多种复杂形态的视觉符号,给人以最直观的情感体验。

装饰图案出现在陶器上的线条,在表现上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是中国文化中最早使用线条作为表现载体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自由的线条刻画出几何纹、旋涡纹、鸟纹、鱼纹、人面纹等写实和抽象符号,结合器物造型形成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1]。

彩陶的装饰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这种统一规律的线性图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连续的、运动的几何纹样的产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劳动中的节奏韵律、自然物的抽象表征、图腾的符号化和编织物的模仿。首先,几何纹饰与劳动中的规律节奏有着较强的内在联系。统一、秩序的劳动方式所产生的节奏感能够使集体的力量凝聚起来,从而加强劳动效率,动作的一致化以几何纹的形式外化在陶器装饰上,也是对劳动情景的抽象再现。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群舞情景,大概是记录了人们在辛苦劳作后的休闲娱乐活动,人物以符号化的形象成组重复出现,舞蹈人立于平行弦线之上,宛若在湖边翩翩起舞,意境优雅,诗情画意。其次,人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人、事、物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以绘画的形式体现在陶器装饰上,由写实到高度概括,使几何纹中较多出现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纹样,用以描绘山水、鸟、蛙、人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例如,半坡型彩陶的装饰图案一般是由直线构成的直边三角形,鲜有曲线。具有代表性的鱼形花纹,通常由单条或者多条鱼的组合形式出现,并由写实向抽象演变,将鱼体的部位进行分割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抽象形象,线条也由较柔和的自由曲线变换为以三角形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几何曲线,使之样式化,形成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再次,图腾的符号化也是这一时期几何纹产生的原因之一。原始人类重视血缘关系,以部落集群的方式生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部落之间为了相对区分便以图腾作为共同利益的符号,由此产生图腾崇拜,图腾样式的进一步简化形成几何形的图案形式,最终呈现在陶器表面。最后,对编织物的模仿同样被人类有意识地运用在陶器的装饰中。这与陶器的形成原因有很大的关系;而且,编织物上的纹样富有规律变化的形式美感,人们模仿这些纹样进而形成一种自然的几何图案,达到审美要求的满足。

陶器上的线性图案是远古时期人类审美意识的高度艺术概括,简单的线条经过有意识地排列组合后形成样式化、规律性、富有节奏感的装饰。线作为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在陶器的装饰上运用不同的形式法则以达到抒情传意的效果。正如应用最为广泛的对比手法,长线与短线、曲线与直线、横线与竖线、动态的线与静态的线等,线的对比运用往往能使视觉效果的变化更加丰富,简单的元素经过重叠后规律出现,使装饰的形式美感更加直观。半山型彩陶在线的对比上应用极多,流动着的旋涡纹曲线与静止的网格纹直线形成曲与直的动静对比。马家窑型舞蹈纹彩陶盆中纤细、平静的细直线与厚重、粗犷的粗直线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连续性的平行长直线渲染出安定的情绪氛围,在构图中能够稳定重心,与上方停顿性的斜粗线在力量上形成均衡的态势,成组曲线的穿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线条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形式法则的巧妙运用产生的多样性构图,达到均衡统一的审美意境[2]。

三、线条艺术在陶器造型中的运用

舞蹈纹彩陶盆

线作为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不仅在装饰上大放光彩,还体现在陶器造型的变化发展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工艺在造型表现力上尤为出色。如果说彩陶工艺以表面彩绘装饰取胜,那么黑陶工艺则是以器体造型见长。黑陶工艺在制陶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化,轮制工艺已经取代早期的手工泥条盘筑成为陶器制作的主要技术手段,所制器形工整圆润,器皿的各部件趋于正圆,并逐渐定型化。工艺上的推陈出新给予艺术创作以新的活力源泉,黑陶的品种在彩陶工艺的造型基础上有所增加,除瓶、罐、盆、盉等常见器形外,还大批出现了鬲、甑、豆、斝、簋、鬶、杯、甑等。

陶器的造型主要适应当时人们的生活使用习惯和审美基调。例如,鬲足的造型由陶鼎的三足改为三条中空的款足,线条更为圆润饱满,这样的结构在使用时能够扩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受热,更高效地完成烧煮工作,在满足实用功能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审美情趣,造型的改观体现了原始社会的工艺制作者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又如,簋的产生,是在碗上加之方形的座,几何方形与曲线圆形产成线性对比,在使用上更加稳固,同时审美上强调对比、均衡与统一的造型美。黑陶器物的各部分附件也十分丰富,盖、纽、把手、高足、流等附件的增加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同时作为装饰性的审美要素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如鬶的造型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大汶口时期的鬶的流,早期是在口部捏出小流,而后口部逐渐扩大,到龙山文化时期变为颈腹不分的冲天流,便于倒取流质的食物和汁液。龙山文化的陶鬶线条更加饱满流畅,整个器皿造型以大弧度曲线为主,简单大方,朴实无华。

结 语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以打制石器为本的旧石器时代的终结,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逐渐从萌芽阶段趋向成熟,器物造型也渐趋规整。我们可以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的装饰、黑陶的器形以及纹样与造型的完美结合上汲取灵感,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对早期的造型表现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提炼与再加工,从中学习构图原理、装饰图案与陶瓷造型艺术,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活动中,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黑陶文化陶鬶

猜你喜欢
黑陶彩陶陶器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简论龙山黑陶
齐河黑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