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
600多年前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就是我们太仓刘家港,这在教科书里都有明确的定论。太仓刘家港在元代时,是海上漕运的发源地,在明清时,已有“古六国码头”的称誉。日本学者宫本泰彦是日本资深的历史学家,他出版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说:“前期遣唐使以北路涉黄海于山东登陆为主,后期则以南路泛东海入长江口港湾停泊,再经苏州转大运河趋唐都长安。”换句话说:在历史上极为有名的日本遣唐使主要是从太仓长江口登陆上岸的。这里所说的长江口港湾是什么地方呢?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帛,泛海凌蓬莱。”清初学者徐崧、张大纯编辑的一部苏州地方文献专集《百城烟水》中认为:“所谓‘东吴’、‘吴门’者,属太仓以循海道”,就是指太仓娄江口的出海通道,即长江入海口的刘家港。据太仓地方志记载: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即有日本商船到娄江口,在浏河登岸的文字记载。在太仓浏河镇,至今有一座古桥保留了老桥名“水带桥”,就是“一衣带水”的意思。这实在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史实,我建议在浏河的水带桥边竖一块石碑,把这段史实刻上去,这样,来太仓浏河旅游的游客就会凭吊、缅怀,拍照留念,也能提升我们太仓人的自傲感。
另,日本著名学者、汉学家,日本皇学馆大学教授、校长,大阪府立近飞鸟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大庭修1984年出版了《江户时代中国文化传播之研究》一书,中译本名为《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戚印平等翻译,1998年3月由杭州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日本与清朝政府贸易为视点,揭示汉籍输入日本的状况,透视中国文化与日本的融合。在日本江户幕府时代(公元1603—1867年,相当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到清同治六年),特别是在明代晚期与清代早期,有大量的中国商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港与浙江乍浦港驶到日本长崎港经商贸易,日本幕府时代掌握实权的征夷大将军可能感到自己武士出身,没有多少文化,就发布了一条很特别很有意思的条令:凡从刘家港与乍浦港到日本的商船,必须每只船带50本中国书籍,否则不准靠岸登陆。有些商家不以为然,认为“书”与“输”谐音,带书出海做生意口彩不好,不吉利,不愿带,也有的忙于进货,装船,就把带书的事忘到了爪哇国,等到了日本才想起,以为花些小钱,贿赂一下,就能蒙混过关,谁知日本长崎海关的官员竟然铁面无私,坚决不让上岸,船家再三恳求也绝不通融,无奈之下只好打道回府,这一来一去白跑一趟,损失就大了去了。这种情况发生几次后,一传十,十传百,引起了商家十二分的重视,从此船家再不敢不带书去日本。船家每次开船前,就会在太仓刘家港地区或周边四处收罗书籍,因系船家随意购买、收集,夹杂了一些非正规出版的手抄本或印数较少的冷门书,几百年一过,这些书在中国本土都很难找到了,或已绝版绝迹了,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据说,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人文集,大都为江南文人之诗文集。其中还有多本太仓人的诗文集,看来,刘家港对中国经济、文化的贡献还有不少可以挖掘的。
据复旦大学一位研究古籍的教授披露:最近有出版社准备出版从日本引归的影印本明代诗文集《明别集丛刊补编》,这套书包括了300多种当年从刘家港、乍浦港流传到日本的明清古籍,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