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俊华
(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5713)
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对于翻译人才培养思路的研究和创新翻译课程体系以及更新翻译课程内容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果丰硕,然而,从翻译人才的产出效果看,翻译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仍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第一,翻译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备。有的高校重视翻译理论的研究,理论性、研究性课程比重大,而忽视翻译技能课程的开发,有的高校又过于重视翻译技能的培养,忽视翻译学相关课程或关联课程的设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迥异,发展历史与定位不同,其翻译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不尽相同。
第二,翻译课程内容特色不明显,课时比例不平衡。一、翻译理论与技能类课程开设学时不足,讲授理论蜻蜓点水,技能培训时间又不充分,导致学生理论深度不够,熟练程度又不达标。口译训练课程、其它关联课程课时严重欠缺;二、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枯燥无味,翻译材料不能展现最新的社会发展成果,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三、与区域经济中优势特色行业产业对应的专业知识课程开出不足,不能满足选修需要;四、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各院校差异较大;五、与翻译学关联较大的学科课程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等缺乏或开出率不足。特别强调的是对汉语经典与百科知识的讲授重视不足,也缺少跨文化交际类课程。
第三,教材内容缺乏最新成果材料,校本特色不明显。教材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尽管目前我国编写出了一大批水平较高、实用性较强的翻译类教材,但现使用的翻译教材在形式编排上不新颖,内容上还采用几十年前的材料,不能反映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成果。材料的选用上没有突出新时代、新作为和新旧动能转换下的新工艺,新发展。因此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翻译软件的更新和使用,如何编写、改编更适合翻译学科发展和当地社会经济需要的优质教材成为广大专家、教师、出版者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连彩云等,2011:37-41)。此外,教材编写还须与具体专业方向、具体学习者、具体院校相结合,以真正发挥教材的校本特色。
第四,部分高校仍依据自身的传统语言文学优势,开设了文学翻译类课程,没有结合翻译市场的文化专向和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开发中国传统文化外译课程,也没有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翻译软件的开发,开出诸如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等行业急需的课程,因此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笔者提出重构创新型翻译课程体系的必要性,主张翻译课程设置必须创新思路,在传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为核心的课程基础上强化“三个“加强,即加强翻译软件的使用,加强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关联课程的开发,加强翻译课外辅助学习、训练和实践,利用学校、企业、翻译公司各自优势进行一体化培养课程机制建设,突出翻译内容的实用性、翻译手段的技术性、课程体系的特色性。
翻译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根据当地优势产业需求状况,让产业进学校、让学生进企业、让课程进工厂,紧密结合企业需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模式。针对当前烟台高校翻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地高校应根据烟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企业需求,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翻译公司合作,按照学校-企业-翻译机构合作培训模式,即学校提供基础翻译课程知识与技能,企业提供行业特色翻译素材与机会,翻译机构提供最新翻译技术和经验。三方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用、新型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翻译机构结合方式共同完成翻译培训与项目翻译。三方共同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培训等,这是培养当地所需专业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内容包括:
(一)以本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校-企-翻三方合作共同确立翻译课程体系建设途径,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根据烟台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本地区将巩固提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现代化工5大传统优势产业,突破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精汽车、电脑、手机、船舶、葡萄酒等10大产品集群。因此,驻烟高校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应结合烟台区域经济中上述产业集群,紧密结合当地产业企业,共同开发相关知识课程,如烟台南山学院可利用南山集团办学优势,与南山集团航材工业园、南山铝业国际业务部合作,利用企业航空设备全部进口、产品外销需要大量英汉互译的机会,开设航空材料翻译课程以及相关选修课程,在不涉及保密问题的情况下,将英文资料作为课程资源,安排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同理,驻烟其他高校可利用自身在化工、食品、生物技术、工商管理等领域优势,与烟台万华、张裕葡萄酒、烟台荣昌生物工程公司等合作,培养现代化工、食品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翻译人才,滨州医学院利用医学优势积极联系当地生物医药行业,合作培养生物医学特色方向的翻译人才等。这样,课程设置就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实际需求,课程内容尽可能呈现最新科技发展状况,翻译课程体系构建就具有针对性、应用性,也避免了“千课一面”的现象。
(二)以职业技能为本位,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课程内容
翻译技能是专业翻译人才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特色翻译课程体系构建是培养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特色翻译课程是指能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优势,选择重点行业和产业,突出其在翻译课程设置的关联性,加大对该类行业知识的传授和翻译训练。因此高校需要主动与当地企业对接,以培养翻译技能为本位,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企业提供的翻译资源为样本,开发适应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翻译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新颖、实用、产业特色(如航空材料、汽车制造、海洋化工、葡萄酒等知识课程);利用当地翻译机构资料丰富,管理先进,翻译技术成熟的优势,引进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等与翻译市场联系紧密的课程;与驻地龙头企业(如万华皮革、张裕葡萄酒等)的翻译人员合作,采用企业工程人员到学校授课或派学生到企业进行翻译实习、实训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联系本区域专业翻译公司共同指导翻译主题的毕业论文等。只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翻译技能,专业的翻译水准的各类专业翻译人才。
(三)引进企业翻译人才,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翻译师资队伍
高校翻译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高校培养,翻译理论水平较高,但在企业一线翻译历练较少,难以胜任目前翻译教学的要求,因此重点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师资工作重点。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翻译水平和教学水平。除鼓励本校教师定期参加每年举办的各类翻译培训,提高翻译水平和方法外,还应加强校-企-翻三方合作,积极鼓励教师挂职到企业参与实际的翻译实践活动,比如直接到当地企业参与翻译各类文字资料,担任外国专家技术翻译,积累翻译经验,也可以参加各地定期举办的国际性博览会,担任口译,笔译工作;同时可选派翻译专业骨干教师到某些翻译公司挂职锻炼,了解项目管理流程,洞察翻译行业发展动向。引进来主要是聘请企业资深译员、行业专家、翻译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办相关翻译实践课程或讲座,启发学生翻译灵感,充实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夯实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加强翻译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必须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它是课程顺利执行的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需要拥有设备先进的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口译实训室;要培养学生学会使用翻译软件,就必须建设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训室,翻译资料库的建设也需要更多投入。目前各高校翻译实验设备数量不足,设备老化,实训条件不太理想。在学校的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应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翻译实验室、实训基地。途径一是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学校投资建设翻译实验室、实训室,双方共有、共用;途径二是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翻译平台、翻译资料库、翻译网站等,实现翻译资源共享;途径三是也可与拥有先进翻译软件和项目管理经验的翻译公司或企业签订校外翻译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参加实际翻译项目,体验企业文化,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总之,培养能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是烟台地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创新翻译课程体系建设机制是培养当地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当然,目前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还面临一定障碍,如企业对高校课程建设兴趣不足,企业利润至上目标下校企合作如何达到双方共赢,学校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校企合作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1]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8-60.
[2]孟庆升.试论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3):71-73.
[3]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37-41.
[4]郑庆珠.本科翻译专业(BTI)教学探微[J].上海翻译,2011(1):44-47.
[5]王传英,王丹.技术写作与职业翻译人才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69-73.
[6]李钢,李金妹.浅析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12(3):84-85.
[7]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