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行:手机影像

2018-01-24 18:02:21路昌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摄影功能

路昌步 金 虎

巴赞曾经指出,复制、纪录和保存现实的世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能。人类诞生伊始,就有一种“完整电影”神话的情结。[1]人的眼睛像一个永远开启的摄像机,随时在记录影像,同时在大脑进行剪辑,并进行保存。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就开始依靠逼真的绘画等方式来再现外部世界,但由于绘画的难度和效率,人类精确表现世界的心理愿望始终难以完全满足。文字诞生后,由于其书写的便利性,它逐渐成为表现世界、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然而文字作为单一媒介其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才需要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来延伸人的感官需求,当文字叙述需要靠读者的想象力来重构他生活经验之外的场景时,文字的弊端便彰明较著了。随着照相机和摄影机的发明,特别是科技发展骎骎日上,人类复制、纪录和保存外部世界的手段日新月异,能力大为增强。今天,制作影像的工具越来越朝着小型化、便携化、数码化、网络化、智能化、经济化和平民化方向发展,而手机影像无疑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

一、技术基础

第一台具有内置照相机的手机是由三星制造的SCH-V200,于2000年6月在韩国发行上市。该手机拥有一个1.5英寸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可以拍摄20张35万像素的照片。但是要获取这些照片,必须将手机连接到电脑上。SCH-V200中的相机和电话本质上是两个置于一体但各自独立的功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相机手机是由夏普制造、日本运营商J-Phone于2000年11月发行的J-SH04。该手机内置了一个11万像素的CCD传感器摄像头,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电子传送照片。虽然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但为手机开辟了一个新的拍摄功能。2002年诺基亚7650推出了内置30万像素的CMOS传感器摄像头后,手机摄像功能逐渐流行,并成为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一个标准配置。[2]经过近二十年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发展,照相手机或智能手机的摄影功能愈来愈强大,在技术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或趋势。

1.便携性

智能手机在体积上十分小巧,重量上相当轻盈,可置于口袋中随身携带,几乎不会给携带者带来任何负担。这就为智能手机携带者全地域全时段进行拍摄开启了重要大门。譬如苹果iPhone 7 Plus机身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58.2mm、77.9mm和7.3mm,而重量只有188g;华为Mate 9的长、宽、厚分别为156.9mm、78.9mm和7.9mm,而重量约190g;小米6分别为145.17mm、70.49mm和7.45mm,重168g。这同动辄重达1千克的单反相机及更为笨重的摄影机相较而言,智能手机无疑是摄影的轻武器。

2.功能性

智能手机不仅便携,而且其拍摄功能也随着科技进步愈来愈强大。以拍摄标杆苹果iPhone 7系列为例,除了以往的自动对焦、测光、白平衡和高动态照片模式外,新的iPhone 7系列的摄像头升格为6镜式镜头,像素增加到了1200万,光圈升级到f/1.8,新增了光学图像防抖功能。新的摄像头可以拍摄画面更清晰,细节更丰富的图片和分辨率高达4K的视频。新的光圈大大提升了手机在弱光环境下的拍摄能力。4K视频可以在手机上用iMovie进行剪辑,然后第一时间分享给别人。而iPhone 7 Plus还多出一个2倍光学变焦、10倍数码变焦的1200万像素长焦镜头。[3]近年来,华为、小米、oppo和vivo等国产品牌手机异军突起,其拍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手机拍照功能已经达到了傻瓜级别的卡片相机,这就是为什么卡片相机在市场上一落千丈的重要原因。

3.及时性

随着手机技术和手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上网冲浪、手机上传下载图片视频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便捷。迄今为止,移动通讯技术已经从早期的1G、2G,发展到了3G、4G乃至5G,也就是从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到了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目前,4G即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可以快速传输高质量的数据、音频、视频和图像等。4G能够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上传下载,是一般的家用宽带ADSL(10兆)的1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强大的技术基础使得手机拍摄的图片或视频可以第一时间随时随地地上传到网络,发送给他人,与大家共享。

4.智能性

拍照手机现在越来越聪明,也就是越来越智能化,这使得手机的拍照功能如虎添翼,更为强大。智能手机就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提供的相关软件,并可以实现无线上网。在手机上浏览图片和播放视频不仅成为家常便饭,而且在手机上编辑图片和视频也成为小菜一碟,这就为照片和视频的拍摄与后期处理提供了更为强大多样的选择。

二、美学特征

手机影像,无论是静态的图片,还是运动的视频,都呈现出强烈的纪实特征。就手机的拍摄性能而言,它已经接近于卡片相机,更偏向于大景深,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变焦、柔焦等功能也迅速进入手机摄影。从持有方式来看,手机摄影是纯粹真正意义上的手持摄影,稍不注意便会发生抖动,尽管不少手机新增了光学图像防抖功能。照相手机拍摄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只要它在技术上能够实现;但这些对象无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事、景和物,且绝大多数都是洗尽铅华、保持原真的状态。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声音、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光线,偶尔配上手机必要的闪光,再加上非专业出身的拍摄者,构成了一种纯粹的纪录。就具体某个镜头持续时间上,手机摄影可长可短,但大多数趋向于长镜头纪录。手机持有者以平民化的视角,一镜到底不间断地拍摄记录,鲜有进行视频剪辑,因而其视频在情节结构上往往都是平铺直叙,朴实无华,颇有生活流的质感。受制于手机内存容量有限、流量资费的限制、服务器的压力以及碎片化阅读习惯,目前手机图片和视频主要以“纪录”为主,以“短小”为主。

由于手机摄影的技术特征,手机影像在美学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在道德上表现出一种较强的平民主义倾向,颇类似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两个著名主张,即“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和“还我普通人”。当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尽管写实,但仍然是虚构的,用巴赞的话说是一种“事实”电影,一种“重构的报道片”[4]。虽然现在手机上越来越多对影像美化处理或娱乐的功能,如全景拍摄、慢动作、延时摄影等,但手机影像的纪实美学风格和平民趣味取向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和其弟弟朴赞景用iPhone 4拍摄的著名恐怖短片《波澜万丈》并没有多少写实性,这是因为该片所用的两台手机更多的是一种噱头,实际上拍片过程中他们大量地运用了专业镜头和灯光,且花费不菲。

三、传播优势

手机影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传播特征,在于其社交功能。由于拍照手机携带方便、分享迅速、功能强大,手机摄影已经成为当今非常流行的一种记录方式,倍受人们青睐。人们可以通过其影像记录个人“衣、食、住、行”来与他人及时分享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精确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并借助移动互联网络的力量达到“眼见为实”的佐证效果。手机摄像已经超越了影像本身,之所以机不离身是手机发挥了强大的社交分享功能。众所周知,人是一种社会性群居动物,在社交化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非常乐于通过手机拍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得,方便快捷地与更多的人分享,以对抗个体的孤独。一方面社交功能的强化又推动了手机更加地智能化,另一方面高度的视觉化牢牢掌控了世界,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会更加强烈,它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一个发射站和接受器。尽管目前它的存在对人产生诸多危害身体健康的隐患,但那都不足于阻挡人们对它依赖。它已深深地影响人类的生活,难以想象我们的生活正在被方寸之间的手机所掌控。从影像本身来说,无论手机摄像还是数码相机都只是一个摄影摄像的工具,但手机是人眼、耳、嘴三位综合体即整合了视觉、听觉、社交功能(传播),它与照相机和DV机最大不同是多了一个社交(传播)功能,它为手机在各类电子产品中得以“雄霸天下”,而且正在以高速发展的动力更新换代,连手机的通话都已成为附属功能,影像社交成为主流。早年电脑上的MSN、QQ到智能手机上的微信、Facebook视频聊天APP工具,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网络平台多媒体性、互动性、时效性,在手机上运营越来越红火,从“60后”到“00后”的人们都有各自圈子,特别现今的年轻一代是活在影像里的一代,一出生就在电子产品包围之中,与前几辈人不同之处,在于这样的成长环境改变了他们的信息汲取习惯,手机是他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这种互动即时性影像交流最为奇特的现象是那些能够依靠网络直播平台而生活的人们,互联网上竟然有大量隐性观众为依靠直播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买单,如六间房、YY、斗鱼直播等等。

手机影像不仅大大地拓展了个人的社交功能,而且对传统的新闻广播电视传媒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对于某些重要的新闻事件,特别是那些突发的重大事件,传统的专业照相机和摄影机往往来不及反应,无法及时准确地第一现场捕捉报道。而手机影像、手机媒体可以充分地发挥其机动灵活的优势,极大地弥补传统媒介的不足。手机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成为信息传播者,拓展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渠道,消除了时空维度对新闻、信息传播的限制,实现了传播的随时性和随地性。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巨大。加之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互动,其信息能量和社会影响呈几何式增长。譬如在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大海啸中,新闻媒介显然对这场史上第二强的突如其来大地震没有做好准备,以致于当天新闻报道中的绝大多数视频影像是由现场普通人的手机拍摄的,而不是新闻专业人士提供的。2008年我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从汶川传出的第一批信息是用手机QQ传出来的,其中的影像视频也是由手机拍摄传播出来的。2005年英国伦敦地铁爆炸后,现场乘客第一时间以手机拍摄的图片和视频迅速传遍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时任美国CNN执行官的乔纳森·克莱恩当时就预测,手机图片和视频将会越来越多地为主流新闻媒体所接受甚至青睐。

四、平民品味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价格的下探,手机的普及率已经非常之高,可以说是做到了人手一个。手机影像越来越体现出平民化的品味。影像从电影、电视、电脑发展到手机,由大到小,被切割成无数个小块屏幕,被人掌控于股掌之间。早期对影像的拥有被视为一种特权,只有少数人才拥有,大多数普通人被排除在外了。从胶片机、DV机到现今通过手机获得影像的能力易如反掌,加上网络开放式的传播方式,对影像的垄断被彻底打破,所有人可以同台亮相、发声了,“普通人”不再能被排斥在外,其快速、简短、随意性的“快餐性”文化特征反映了大众不再寻求精英文化,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释放压力或分享信息和快乐的状态,这令曾自认为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精英们相形见绌,因为曾经的技术优势、渠道专供、平台垄断,被更开放、民主、低成本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所超越。可以说手机上的摄像机是影像特权者的“终结者”,它把影像彻底拉下神坛使其更具草根性。

电视的普及直接冲击了影院的存在,电视和现实生活有一种亲和力,不同于电影屏幕高高在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电视机一直是占据客厅的中心位置。当电脑普及后又一度动摇了电视的地位,而智能手机则迅速取代人们对电脑以及数码相机的恩宠。在这个信息随手拈来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影像,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和劳累,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影像成为像文字一样的个人写作方式,手机就像一支笔,随时描绘人自身与所处周遭环境的直接关系,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与环境的各个角落不断涌现出各种形式的手机影像(静态或动态),手机拍摄影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直观的影像压倒了抽象的文字,成为了信息表达和传递的重要手段。手机影像已经成为与文字一样的阅读方式。以前是白纸黑字为证,现在是影像为证,后者更具说服力。

五、结语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社会中手机影像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也存在着许多挑战与风险。第一个是技术问题。尽管近年来手机摄影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甚至已经将卡片机淘汰出市场,但是其性能相对于专业摄影器材如单反相机和摄影机而言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望其项背。手机影像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技术的革新与进步。第二个问题是法律问题,确切地说是隐私问题。便捷的影像制造带来全民摄影的景观,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手机摄影的咔嚓声,整个世界都被手机摄像头所包围,所有人都沉浸在制造影像的欢乐中,然而另一个现象也随之而来,即对个人隐私构成大威胁。对于那些未经对方同意便随意拍摄令人防不胜防,面对无数个手机摄像头的扫射,个人隐私已是体无完肤。一旦被网络公审或身败名裂,或红遍世界,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2015年的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即是明证。手机摄像甚至成为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的偷拍工具,已经构成犯罪行为,幸好多国已经立法来严控偷拍。现在的人们对于影像怀有越来越强的戒备心理,它已不同以往早期影像匮乏时代对影像渴望式的膜拜了,作为一个不想被打扰的普通人,手机摄像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滥拍工具。

现今影像已是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早已褪去昔日光环,人们已从最初对影像的欣喜中逐渐麻木起来,现实生活的影像被手机拍摄记录并被推送。影像随着人们的心情可以是有趣的、娱乐的、晃动的、嘻哈的、沉闷的、奇怪的、无病呻吟或者故弄玄虚甚至胡说八道的,这正是这个时代所赋予影像的权利。影像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人人都是移动摄像式监视器,冷不防你就会成为下一个公众关注的焦点。在高速的图像消费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影像被瞬间制造又被瞬间消费,同时又瞬间被后来的影像所淹没,影像泛滥,记忆不堪重负。虽然我们可以“有图有真相”描述过往经历,但最终还是只能记住那些刻骨铭心的画面,影随心生不必追求经典,也无须传世百年,喧嚣过后终归平静,让手机真正成为自己的表达工具,一切的一切可以通过影像细细述说,探究得越深,参悟就会越多。在情感、观念、情绪融入到那一刻的影像中,去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吧。

[1]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M]. 崔君衍,译.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22.

[2]Simon Hill. From J-Phone to Lumia 1020: 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Camera Phone[EB/OL]. (2013-08-01)2017-06-05. https://www.digitaltrends.com/mobile/camera-phone-history/.

[3]苹果中国官方网站 [EB/OL]. [2017-06-05]. https://www.apple.com/cn/iphone-7/.

[4]André Bazin. André Bazin and Italian Neorealism[M].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1:19.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摄影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智能手机是座矿
智能手机脸
英语文摘(2020年5期)2020-09-21 09:26:30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趣味(语文)(2018年8期)2018-11-15 08:53:00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智能手机
小说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21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