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外国语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18-01-24 16:38张恒军潘婧妍
传媒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新闻学外国语大学

文/张恒军 潘婧妍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面对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战略转向和从融媒向智媒的转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随后,11月10日,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第33届年会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教育行动高端论坛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行,16所外语院校代表正式签署发布了《全国外语院校共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行动2018重庆宣言》(以下简称《2018重庆宣言》),明确指出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外语院校要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可见,新时代如何立足全球视野,落实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面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已成为新时代外国语大学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现实诉求。

一、构建“层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球化与全媒体时代对外传播的新形势与新要求,要求外国语大学着力培养既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新闻传播实务和规律,又懂得新媒体操作技术的全媒体与国际传播高端人才。外国语大学均致力于这一方向,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直引领着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潮流,多语种国际新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特色。

外国语大学在现有“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外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实习结合的层级化、立体化、开放化人才培养模式。其重点在于实现学界和国际传播界的标准对接,完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保证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保证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全面开放、国际形象塑造的战略诉求。外国语大学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时代性、国际性和前瞻性,既要不断贴近国际传播业发展现状和改革趋势,又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一是构建“分段式”培养模式。“分段式”培养模式,即在第一、二学年,对全部学生进行统一的通识教育、外语教育,夯实通识、外语功底;在第三、四学年,开展专业教育和国情教育,并依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与个人兴趣,融入学术研究、作品创作等个性化培养方式。外国语大学应充分利用国际交流的优势,与国外大学实现联合培养。二是构建“混合式”培养模式。“混合式”培养模式既是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混合,也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拓展的混合,将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等环节设置在校内完成,将新闻实习、社会调查等环节安排在校外企业完成。当然,这种“混合”可以是“3+1”模式,也可以是“2+1+1”模式,需要校方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实施。三是构建“三分制”培养模式。“三分制”培养模式就是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的学时比重,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的授课进度与考核方式,注重新闻实训实践,全面培养新闻人才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外国语大学在新闻人才培养实践中,要彻底摒除传统的“经院式”培养模式,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仅要注重全媒体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外语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要立足国际,在“写作线”“理论线”“创作线”“观摩线”“外语线”等“五条线”上作战,最终成为国际型、复合型的卓越新闻人才。

二、注重“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改革

外国语大学一直以来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因此,课程内容侧重于英语课程、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

在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中,外国语大学应坚持以学科应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渐进性、科学性、应用性等原则,紧紧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外语教育三大课程板块,积极开发以强化国际传播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如国情世情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跨文化传播教育等课程板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开发,重构基于生产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以增强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例如,可以在专业核心教育课程板块下,以新闻生产的六个基本环节为核心,构建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为导向的立体化课程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尤其突出国际新闻传播的特征。

在外国语大学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实践中,无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课程体系的建构,都必须摒除传统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思维目标,要明确以国际传播为导向的价值诉求,通过与国际传媒企业的合作,根据对外传播事业对新闻传播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要求,联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以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革新。

三、倡导“微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教育部特色专业,依托英语学院雄厚的师资和广泛的影响力,采用英语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有机融合的非传统教学模式。天津外国语大学采用了包含MOOC教学、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和微专业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为新闻学教育提供了诸多可能,尤其是“微课程”线上教学,将成为未来外国语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努力方向。外国语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外语优势,借助技术的力量,实现与国外大学的联合授课,积极推出一批国际特色鲜明、引领时代前沿的“微课程”,满足国际新闻教育的需要。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开放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优势特点,在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以公众号平台的运营为手段,推出一批实战特色鲜明、个性色彩突出的实践类“微课程”。目前,四川外国语大学面向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开设了《网络新闻实务》的“微课程”,并设置了“概述”“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标题”“网络新闻版式”等章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设微信公众号,并将其作为网络新闻实务实践的呈现平台。每学期大约为16周,教师可每三周安排一次“微课程”学习,具体选题由授课教师安排,学生根据选题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按照相应“微课程”主题进行实务实践,将作业上传至微信公众号。最后,授课教师根据阅读量和留言情况对每组的作品进行考核评价,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和缺点,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在“微课程”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如选题深度不够、采访问题流于表面、采访对象不配合、作品呈现力不强、版式不够新颖等,而经过教师专业的点评和指导后,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改进学习,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在新闻主题解读、新闻版面设计、网络传播艺术、新媒体编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外国语大学加强新闻学专业“微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线上创新教学,助力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效实施。

四、打造“综合化”的实训实践基地

外国语大学一直重视涉外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建设。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了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政府传播与国际舆情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心,还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共建“广外—羊晚全媒体与国际传播研究院”。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陕西省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共建“陕西对外传播实践基地”。卓越新闻人才是具备较高专业素养、较强职业素养和较高业务能力的综合型媒体人才,这就要求外国语大学积极打造具有涉外特征的“综合化”实训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新闻学专业知识的内化迁移。

一是要加强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技术升级与资源优化,积极设立虚拟演播室、VR新闻制作中心、融媒体制播中心等,使新闻学专业学生能够在校内熟练掌握全媒体技术的应用。高校可与国际传播企业进一步合作,提出实训实践需求,由业界精英入驻实验教学中心,融入企业的技术优势与行业经验,改变单一实验室功能,突破传统实训方式,加快产学研平台建设。而企业也可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实现内容创新,达到共赢。

二是要积极参与国际传播类新媒体创意大赛、新闻摄影大赛、创意传播大赛、数据新闻大赛等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有助于新闻学专业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全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各类专业比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以及该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学生不仅提高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有更多的与专家、学者进行接触、交流的机会,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掌握最新技术。

三是要加强与国际传播企业的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并通过学界与业界的整合,积极创新新闻学专业实践教育的模式。2018年,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中国报道网、华语网签署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与中国日报网共建“中华文化新媒体海外传播研究基地”,不仅为新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国家级校外实践平台,而且拓展了新闻学专业的就业渠道,最重要的是,多方强强联手,为新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立足全球的视角,打造了一个综合化、聚合化的国家级实习平台,为学生通过多语种、多形态的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五、建设“互聘式”的卓越师资队伍

外国语大学新闻学专业一般都拥有一支具有跨学科跨文化视野的师资队伍,但师资队伍的规模和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行业化程度,是提升高校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之一。为此,外国语大学应积极建设“互聘式”师资队伍,以一流的师资保障教学的需要。

一是要加大国际传媒界与学界互聘规模。严格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互聘规模,将“千人计划”升级为“双千计划”,深化互聘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受聘人员优势,推动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编写,完善实践教学。要及时总结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0实施5年来的经验教训,切实引进一流师资,共同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二是加大外籍教师的互聘规模。充分利用外国语大学的优势,积极促成本校教师和友好学校教师实现互聘。良好的互聘,既实现了本土师资与国际接轨,提升了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又弥补了双语师资的不足。引进了一流的境外专业师资,可以弥补外籍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短板。

三是加大企业界与学界的互聘。双方可以联合成立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的运营环境,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够完成实验教学,得到相应的学分,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在实训基地的模式下,可直接承接真实的国际传播项目,也可以参与专业比赛,进行对外传播产品的生产与制作。具有行业经验的企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指导,具有较强理论素养的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思路导向,通过双方的努力,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实现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用人需求的自然对接。

总之,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语境,以及对外传播的新格局,外国语大学要以《意见》和《2018重庆宣言》作为战略指导,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卓越新闻人才计划的落实,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优秀新闻人才,为全面改革开放战略推进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新闻学外国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郑州外国语学校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The Application of Hedges in EFL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