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亚
2017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推荐活动,《人民画报》入选百强社科期刊。作为1946年创刊于河北邯郸市的国家画报,最初由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人民画报社编辑出版,后与《晋察冀画报》合并,改名《华北画报》。1950年7月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画报》在北京成立。她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对外称《中国画报》,隶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人民画报》的发行区域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种版本最多时高达26种,曾是中国对外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人民画报网站则拥有中、法、英、德等9个语种版本。《人民画报》办刊秉承“中国脸谱,人民记忆”的宗旨。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迄今为止从未间断出版的四大刊物之一,而且,《人民画报》确立了明确的外宣功能,从而在管理机制和新闻业务等方面体现出与中国大多数新闻机构不同的特征,其在新闻史和近代史研究上的意义可见一斑。同时,其为我国外宣、国家形象及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都提供了参考。
《人民画报》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一起,成为在“文革”期间,没有停刊的四大报刊之一,见证了整个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看,媒介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制约,不同时期画报的封面成为具有真实性、即时性、记录性和文献功能的历史记录者。
《人民画报》记录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时刻,如《人民画报》1959年第20期封面是“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记录了1959年9月13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盛况。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各省区市和解放军共30个单位的10658名运动员齐聚北京工人体育场参加比赛。运动员代表身穿白衣,肩扛巨大国徽,步伐矫健、精神矍铄,展现了中国当时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尽管1959年的中国刚刚建国不久,但是人民的精气神彰显了国家的生命力。
1983年第10期的封面“天之骄子”,以1978年中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为背景,记录了那时大学生专心学习英语的场景。新中国恢复高考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时刻,被关闭10余年高考考场重新被打开,因此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尽管由于条件限制,那次高考只录取了30万人,却激励了成千上万人重新加入求学的大军。画面中体现了当时大学生的衣着风格和学习环境,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与教育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6年第12期的《人民画报》记录了歼-20战机亮相第十一届珠海航展的画面,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机首次公开亮相。2017年第8期《人民画报》记录了我国高速航行的海军航母辽宁舰。辽宁舰是中国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2017年4月26日,由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固定翼飞机停靠在巨大的辽宁舰上,辽宁舰在蔚蓝色的大海上破浪前行,一种庄重、威严的感觉跃然而出,让看到画面的人不禁感受到一股自豪感。同期《人民画报》还回顾了201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坦克方队接受检阅的画面。99 A式坦克配备大功率电控柴油机、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和性能先进的火控系统、信息系统,具有实时战场感知、高效指挥控制、快速机动突击、精确火力打击、信息综合防护等特点。《人民画报》记录了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变化,这不仅彰显了我国的研发实力、军事实力,更体现了一种大国自信与国际影响力。
1956年7月,《人民画报》封面拍摄了一张延安的照片,照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延安宝塔山的面貌。同时,还有宝塔山前北京知识青年代表在畅谈延安精神的画面,以及小学生用画笔描绘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的画面。这一时期,全社会沉浸在对革命历史的宣传和歌颂中,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相关的红色地区,如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等,受到了大量关注。它们不仅成了文艺作品表现的对象,也成为群众仰慕向往的地方。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延安的自然风貌,更能够从画面中每一个人的脸上看到他们洋溢着的笑容。这笑容透露出当时青年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延安精神的向往,聚精会神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对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人、事、物的高度关注。可以说,潜移默化地渲染了一种革命热情,弘扬了“延安精神”。
1982年《人民画报》第2期的封面是1981年,中国女排力战各国强手,获得第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画面。这是中国女子排球第一次获世界冠军,也是中国三大球运动第一次获世界冠军。这期封面定格在女排运动员高高跃起扣球的一瞬间,彰显了一股力量感。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实现了历史上辉煌的(世界杯、奥运会、世锦赛)“五连冠”。由此,女排精神也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并化作浓浓的情结。《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将女排精神定义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的精神;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精神;同甘共苦,团结战斗的精神;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她们的这种精神,给全国人民以巨大鼓舞,并代代相传。进入21世纪,女排精神也与时俱进,被赋予了全新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以及科学备战的时代精神。
作为新闻机构的人民画报社,其基本特征是大众传播和对外宣传的双重属性,其必然肩负着传播中国影响力,打造国家形象的任务。1951年至1958年,《人民画报》相继创办了英语、俄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印地语、阿拉伯语等文版,从此以多文种面向世界发行至今,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人民画报》海外拓展的新思路是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影像资料表现力强,《人民画报》采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来编辑报道,传播信息量大、表现力强。
大国实力。2016年第10期《人民画报》记录了毕节至都格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顺利合龙时刻。这是中国东西横线大通道杭瑞国家高速公路(浙江杭州至云南瑞丽口岸)的关键节点。该桥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达569.66米,超过此前的世界第一高桥湖北省四渡河大桥(560米),跃居世界第一。2017年第3期的《人民画报》展现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人民画报》还记录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鱼跃沟山风光互补发电场画面,张家口作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加快风电、光伏、光热发电基地建设。这些大规模的公共建设都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力量与实力。
科技创新。2017年第3期《人民画报》拍摄了一张位于河北张北的阿里巴巴数据中心机房的图片。该项目于2016年9月12日启用,可为包括京津冀区域在内的北方用户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2017年8期《人民画报》拍摄了正在制造中的“蓝鲸”系列钻井平台。“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将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画面都展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成果和能。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步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人民画报》成为我们记录这一变化的见证者。
生活美好。2015年第9期《人民画报》拍摄了嘎玛桑旦一家人。他们居住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罗玛镇。嘎玛桑旦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转变过去粗放型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整合当地草场、人力、牲畜等生产资料,扩大养殖规模和销售网络,提升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减轻了生态负担,同时还发展起温泉度假村,成为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因地制宜、致富增收的代表。2016年7期《人民画报》拍摄了参加首届北京广场舞电视大赛的选手们,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日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民画报》为我们展现了21世纪,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全新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成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人民画报》也在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加强全媒体平台的打造,注重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首先,《人民画报》将移动新媒体研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强多形态媒体建设,打造立体式全网络平台,从多媒体采集、制作、编辑、整合和发布各个环境适应新媒体环境需求,迎合新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扩大受众覆盖面。如《人民画报》推出网络社群“花园摄区”,受众可以加入社群讨论,发布“微帖”,展示图文内容,并分享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其次,《人民画报》向全媒体开放大门,借助多媒体渠道,鼓励用户贡献内容,引进外部优势资源,增强信息生产能力。如《人民画报》在网络上发起摄影征稿活动,寻找善于发现中国美的记录者,塑造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的媒介形象。再次,丰富传播形态,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传播体系,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创新合作形式,覆盖各个渠道,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人民画报》从成立至今,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不论是记录历史,传播文化,还是政治宣传,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画报杂志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单纯文字更直观、更吸引人,比视频影像更有深度与艺术性,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介形式。尽管纸媒在新时代已经稍显疲软,但是《人民画报》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探索时代新需求,寻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介形式之间的全新融合,顺应融媒体大潮,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