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8-01-24 15:11郑国栋北部湾大学
民族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郑国栋(北部湾大学)

音乐表演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多领域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多元价值也早为大众所认识。作为音乐事业的核心,音乐表演人才不仅仅是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构成,更是直接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而当前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仍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校企合作不通畅、技能培养不突出、同质化较为严重等问题。本文拟结合产教融合背景,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五方面着手,对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新的研究。

■产教融合的背景与内涵

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限于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仍存在着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从国家层面对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部署,目的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以缓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产教融合又称产教结合,是指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产教融合的“根”在“应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出社会能用、想用、重用的应用型人才是这一措施想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模块的设计缺乏鲜明特色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于艺术类专业院校,是为各专业艺术团体提供高质量的技能演员,这就使得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2]。在高校扩招以前,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虽然技能单一、就业面狭窄,但基本能保持供需的相对平衡,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进入艺术团体或相关单位的难度不大。紧随高校扩招的步伐,不少综合性地方院校也纷纷设立了音乐表演专业,培养输出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毕业人数大幅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音乐表演类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但依然赶不上人才供给的速度,供需之间出现结构性矛盾。除此之外,社会对音乐表演类人才的能力素养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政府的宣传部门、群众艺术馆、歌舞团等就业单位不但要求音乐表演类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综合素养以胜任更多岗位职责的要求。新设立音乐表演专业的不少地方综合类院校没有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尤其是当地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多参照专业院校音乐表演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素养养成同质化颇为严重,未形成地方高校的独有特色,导致培养出来的音乐表演类专业人才既没有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高,又不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养,难以满足社会对音乐表演类人才“来即能用”的需求。在课程模块的设计方面,声乐类、器乐类等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没有建立相互统一的协调机制,一些本来可以为学生专业技能助力的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业务能力相对单一

当前,新设音乐表演专业的地方综合类院校教师招聘的主要集中在艺术类专业院校,具备较高的表演技能。受制于艺术类专业院校音乐表演人才本身培养方案的限定,这类教师的业务能力相对单一,比如声乐类教师只会演唱,器乐类教师只会演奏,而且更专注于自己主修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授课时,限于自身综合素养的缺陷,往往只教授自己最擅长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出来的音乐表演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强而综合素养相对薄弱。

(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地方综合类高等院校音乐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培养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不够完善[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院系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序不够,学生获得的实践学习机会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存在着过于笼统、细分程序不够等现象,未能根据不同年级、专业、方向等具体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也就不能较为全面且详细地评价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作用、贡献、创新力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最后的实践教学评价中一般只给予总体评价,致使学生的实践成绩不够标准化、细分化、公平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四)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尚待加强

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以缓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此,地方综合类高等院校纷纷向应用型转型发展,逐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了相应的实践课程,但对于实践能力提升要求很高的音乐表演类人才培养来说还远远不够。虽然多数地方综合类高等院校已经针对音乐表演类的同学组建了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等实践平台给予学生锻炼,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见习、实习课程和校外实践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但仍存在着实践平台不够丰富,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数量较少或质量不高、校内外力量未形成“教育合力”等问题。

■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基于上述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笔者拟结合产教融合背景,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五方面着手,对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新的研究。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手,依照“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原则,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改变以前培养单一专业技能毕业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的学分分配中,在现有基础上向实践类或与实践类密切相关的课程倾斜。在课程的开设中,增设提升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如声乐方向的学生必须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选修器乐类课程,器乐方向同学必须选修表演课程,理论方向的同学必须选修器乐类课程,舞蹈方向必须选修声乐类课程等,面向所有同学开设担任晚会导演、舞台监督、音响灯光控制等角色的课程,以此来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作为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在教学中起到“地图”的作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且具备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看课程教学大纲是否落到实处。目前,音乐表演专业的很多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理论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技能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由于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相对脱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转化并不理想,只有将理论课与技能课紧密联接,形成“课程合力”,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一是钢琴伴奏课的教学内容与声乐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声乐课所唱歌曲和钢琴伴奏课程所练歌曲是同一首歌,那对于学生平时的技能训练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自弹自唱,极大地促进练习的趣味性;二是视唱练耳课与声乐课相互衔接,视唱练耳课上所唱练习曲目和声乐课上所唱内容相同,通过两方面老师的共同指导,能更好地促进声乐曲目的学习和音准问题,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之间找到“合力点”,使各课程之间有效衔接,同时加强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对于学生的学习将会起到更好地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影响着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校可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评价标准,细化评价指标,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遵循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原则,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更加公平、公开、公正评价他们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创新力等各方面的表现,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使体系具有特色性与实用性。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全面且详细的学生实践评价指标有利于增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信心,进而提高艺术实践教学质量。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学生的实践学习当中起着引领和指导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水平高低往往决定着学生实践效果的优劣。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舞台演出与实践”、“排演”、“采风”等需要指导教师为学生选好大方向,甚至要亲自参与其中进行排练或带队,这就要求指导老师需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实践课程中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音乐表演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一是组建专门的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方向齐全、学历层次、知识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是做好音乐表演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的必备条件。团队内的教师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并积极参与外校相关专业的交流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断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二是鼓励在职教师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学校可出台专门措施鼓励教师取得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去校外进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三是积极引进有企事业单位从业经历教师,有的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应的高学历,但只要有较高的从业资格以及较好的业内口碑,可考虑按特殊政策进行人才引进;四是加大外聘教师引进的比例和待遇,从符合条件的相关行业、企业引进外聘人员加入到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团队中。不仅有利于指导教师团队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又能推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发展,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尽早锁定就业目标单位,顺利实现就业理想。

(五)校企共建实践平台

构建多种类、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对于音乐表演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实践锻炼与能力提升的硬件保障,也是保证培养音乐表演人才质量的前提,更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不仅要关注校内建设,更要关注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平台可以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管弦乐团等多种类乐团形式存在,音乐表演专业的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性进入,并纳入学分管理,即学生参加各种乐团锻炼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重在校企共建,除了在当地的群众艺术馆、歌舞团、非物质遗产中心等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平时的专业见习、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提供平台,还可根据企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能力需求特点,开拓思路为学生搭建更多艺术实践平台。比如,校企合作开展各级各类的比赛或巡演活动,通过合作的形式尽可能为学生多举办或联系小到班级大到校级甚至当地市级、省级的各级各类比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提升。

音乐表演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能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应用复合型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各高校需要摒弃以前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着力改革,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培养出社会所“求”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