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文艺专题精品创作要素

2018-01-24 15:14施宜放
视听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音乐家无锡文艺

施宜放

广播文艺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可以纵横古今中外,涉猎人事物象;创作手法丰富多样,不拘形式,亦可跨越时空,写实写意。广播文艺题材的广泛性和形式的欣赏性使得其生命力长久。

无锡广播多年来致力于广播文艺精品创作,获得不少奖项。本文分析的广播文艺专题区别于直播类文艺节目,可分为文学类、音乐类、综艺类,在选择题材、形态表现等方面独具特色。

一、贴近性选材

在众多题材中筛选出具有题材优势的主题是首要的。相比新闻节目,文艺节目有更大的创作空间。然而,广播文艺专题的选题也并非天马行空、一时兴起,应该和当下的、本土的有关,与新闻事件和人物或现象相连,这样的创作才能贴近当下,有了时代性或新闻性依据,也就有了节目由头。

《二泉映月》让无锡籍音乐家阿炳蜚声世界。在纪念阿炳诞辰110年的时候,文化界和民间都组织了不少纪念活动。无锡台适时地做了一档纪念阿炳的广播综艺专题《心音绝响》,再现了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历程,及其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深深感动。这档节目同时具备了无锡文化的本土性和人物事件的新闻性,获得了中国广播文艺奖。广播文学专题《生命的鉴赏——徐风和他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的创作,恰逢《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同时入选“2015中国好书”“2015年度中国最美图书”。此书是无锡宜兴本土作家徐风为一代紫砂宗师顾景舟撰写的传记作品,也是关于这位大师的首部正式传记。专题节目《生命的鉴赏》刻画了作者徐风是如何在写作大师的岁月中,一步步走近大师读解大师的。节目因其翔实的资料性和深厚的文学性获得江苏省一等奖。因为得天独厚的地域因素,让广播专题创作者有更多的条件去走近与创作相关的人物及事件,身临其境去体味其中的情致和真实,采访到了真切感人的内容和细节。以上节目的成功,与题材的贴近性紧密关联。

二、综艺化表达

广播文学专题具有欣赏性、知识性。不是简单地把文字有声化,而是把文学作品的内容用广播手段来渲染,并且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跳出传统手法,有助于节目创新。可以将元素巧妙组合,使用叙述、采访、录音回放,甚至广播小品等,用多元化的创作方式给听众听觉享受。

广播文学专题《我这三十年》是无锡台创作的一档介绍作家毕飞宇文学历程的节目,通过毕飞宇个人的文学之路折射出新时期中国文学界的发展历程。节目用了四条平行线来结构,分别是记者、作家本人、旁白、作品演绎,这四种声音形象大大丰富了节目的延展性和可听性。节目落笔于《平原》《玉米》《上海往事》《青衣》等毕飞宇的重要作品,用旁白的形式同步观照了新时期文学的步履不停。节目还采用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海往事》)和《青衣》影视原声,借鉴了综艺节目的手法,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制造出声音蒙太奇效果,营造了节目的画面感。虽然节目综合了多种声音元素,但文学性是第一位的,创作者始终没有离开文学节目的本源,整档节目文学性和欣赏性特征明显。

前文提及的《心音绝响》将各种音乐样式的《二泉映月》贯穿始终,民乐、交响乐、独奏、合唱等多形式的《二泉映月》把听众情绪锁住。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心音绝响》还运用了小品、电影、朗诵等手法,其中关于杨荫浏教授等用钢丝录音机为阿炳录音的情境小品,就是在采访了当时的见证者黎松寿先生以后,创作者根据史实再现当年场景。通过合理想象创造场景也是《心音绝响》的创作亮点,创作者虚拟了一位海外游子在遥远的国度,用鸿雁书信表达对《二泉映月》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来表现,动听感人。多重元素的组合,成就了一档丰富又饱含深情的综艺节目。

三、音乐化呈现

广播音乐专题是对音乐和音乐家的解读、欣赏、介绍,抑或是对音乐事件或音乐现象的分析与总结。音乐的鉴赏力和审美倾向是做好音乐专题的基础,在技巧上和文学专题有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对音乐段落的选择要更加准确。音乐和情节相互交融,更讲究音乐的情感性、戏剧性。如果说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是音乐节目的常规方式,那么通过作品的呈现走进音乐家内心,解读他的心灵世界,这是音乐节目更为高级之处。

无锡台的广播音乐专题《融的境界》交错呈现音乐家陈其钢的三部作品,把一位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刻见解的音乐家的创作用主题词“融”来展开。创作者在和音乐家进行细致交流后,根据对音乐家精神层面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故事和场景的想象,认真研究其代表作品《五行》《蝶恋花》《逝去的时光》,根据需要选取相应情绪段落。用满满的音乐语言铺陈音乐家心路历程。音乐呈现、叙述、退下都精确到位,音乐性、文学性和思辨性的结合,让这档节目的听觉有了别样的美感。

四、解构式叙述

电影专题属于综艺节目类别。无锡台的广播电影专题打破原片叙事方向,进行解构式创作。

广播电影专题《汩汩而来的亲情》是把两部叙述祖孙亲情的电影《变脸》和《边城》交织在一起,没有完整讲述故事,而是沿着故事走向,通过翠翠和爷爷、狗娃和爷爷,这两对祖孙四个小人物的故事,提炼出人类超越生命、超越血缘的爱的主题。

广播电影专题《红色的随想》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解构了原片的叙事流,不以故事进程为主线,而以导演叶大鹰的视角讲述他以红色情怀拍摄本片的初衷,以及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和幕后故事。叶大鹰是叶挺将军的孙子,对红色题材影片有着格外深厚的情感。通过他的情感走向,专题把影片的红色主题延伸到更广阔的视野,其中就穿插了叶挺将军的故事,对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升华。结构处理上,在清晰描述情节的前提下,以几个主要人物为各自段落,步步推进。

广播电影专题《回家过年》是一档较有特点的节目。电影原片讲述一名女犯人因表现较好,获得机会回家几天与亲人团聚过年,而她和亲人之间却有着相见还难的隐痛。这部电影冷静克制,对白很少,大部分表演是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完成。专题创作者有了大量的空间来描述人物的内心和行为。用主人公陶兰第一人称的叙述展开情节,在创作文稿时尽量从她的角度去思考,细致解读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细致临摹她的一举一动,感同身受其内心世界,写出了人物内心许多情理之中的画外之意。影片主题音乐在专题中多次运用,恰到好处地渲染了节目氛围。

广播文艺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可听性决定了听众的接受度,欣赏性提升了听众的愉悦感。优质的广播文艺专题在具备了这两者之余,还能让听众有些许回味和思索。

猜你喜欢
音乐家无锡文艺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无锡一棉
1942,文艺之春
姚铜(音乐家)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文艺范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