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华 林银焕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当前文化产业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有的地区甚至超过了传统产业的产值,成为地方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中型城市以其人才、资金、科技、资讯、传播等优势发展较快,有的文化产业项目已发展成为文化名片,一些文化品牌企业发展壮大成为上市公司,有些地方文化产业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链化进而产生了文化产业集群。而反观县域文化产业,也有自己的优势,即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近十几年来经过雨后春笋、大浪淘沙般地发展,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如积贫积弱,缺乏特色,文化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业仍处于基础形态和粗放形态没有优化升级,产业生态链也不够健全,有些传统文化产业濒临衰亡亟待保护等。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壮大,这有待于社会各界持续深入调查和研究。
连城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海外客家人祖籍地之一,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民俗活动的大观园”,系“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和“中国客家美食名城”,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典型、有特色而且体系完整。非遗方面现有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工艺和以连城为主体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等7项国家级非遗,以及连城提线木偶、连城四堡锡器制作技艺、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连城宣纸制作技艺、连城拳等13项省级非遗。据国务院和福建省最近公布的非遗项目统计结果,连城县是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县份。文物保护方面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堡古书坊建筑群、培田古村落建筑群、新泉革命旧址群,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乡——四堡乡,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村和芷溪村。馆藏文物495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29件,三级文物49件)。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革命纪念馆、18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少体校、木偶剧团、冠豸山艺术团、冠豸山文学院、冠豸山书画院、工笔画创作基地等文体机构,不少文艺作品屡获大奖,许多文化人才如罗丹、项南等享有较高知名度。
连城县特色文化产业资源主要有四个类型:
一是以冠豸山为代表的名山文化。冠豸山被定位为“正义之山”“生命之山”等特色文化而广为人知。古称豸似羊而独角,能辨是非曲直,遇恶人而触之,故称为公正豸。冠豸山以其山形似獬豸冠而得称。此外,“生命之根”和“生命之门”等自然景观,也因被赋予“天人合一,客家神山”的生命文化而备受礼赞。
二是以培田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培田古村落不仅有丰富的建筑文化——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处书院、2道牌坊、4座庵庙道观、1条千米古街及精湛的建筑装修、牌匾文化;而且包含着客家的历史文化——客家人迁徒定居培田后600余年来30代的繁衍及其耕读商全面发展的历史;系统的宗族文化——吴氏历代完整的族谱、族规及家训、家法;民俗文化——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习俗,木偶、根雕、剪纸等民间艺术;红色文化——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文物、壁画、标语等。这种多样的文化类型聚集于培田古村落是其他许多传统村落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以四堡雕版、连史纸为代表的传统印刷文化。四堡古雕版印刷基地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便是当时四堡印刷业的历史写照。尤其是保存的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之完好,在全省和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1999年四堡被福建省政府评定为首批“历史文化之乡”,2002年四堡古书坊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是以走古事、游大龙等为代表的客家民俗文化。著名的有走古事、游大龙、连城拳、游花灯、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等20多项内容,书画、根雕、古玩、锡器、兰花、地瓜干文化产业也颇具特色、初具规模。
1. S(strengths)优势
正如文化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连城县文化产业资源十分丰富,文化产业9个大的门类连城县几乎都有,而且体系完整,特色突出,文化品牌有一定的识别度,文化产业也有一定的规模。前文已作详细分析。
2. W(weaknesses)劣势
连城县文化产业也面临着其他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所遭遇的类似瓶颈。一是产业规模较小。不管是文化旅游业还是名列闽西八大干的地瓜干产业,抑或是根雕产业、花卉产业,经济体量有待提升。二是产业发育不太成熟。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能上升到现代文化产业模式开发的较少。传统文化产业仍处于基础形态和粗放形态,有待于优化升级,而现代创意产业囿于人才、市场、科技等原因几乎空白,这也是大部分县域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劣势。另外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旅游路线运营的问题,冠豸山文化旅游、培田古民居等文化旅游业一直不温不火,与周边永定土楼、南靖云水谣等相比,其旅游品种相对单一,产业链培育不足,运营方式单一,经济体量和文化辐射力无法媲美。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景区的保护力度和滚动开发。三是文化资源小散弱,产业之间缺乏整合。文化资源多依托政府保护性展示和节庆传播方式,整合提升能力有限。四是整体发展环境内生性不足,竞争力小。连城县是个小县,总人口只有20多万,人才外流较多,经济不够发达,文化消费不足;地理区位相对较为偏僻,对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过渡和承接能力比较弱。
3. O(opportunities)机会
当前连城县实行文化强县战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国家各种保护政策和评比也为连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整合、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方面的评选,使连城文化资源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保护与支持,提高了文化影响力。
4. T(threats)威胁
如何发挥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也是当前包括连城县在内面临的众多挑战。以文化旅游为例,周边如永定土楼、武平定光古佛、长汀古城、漳平永福樱花、上杭古田会议遗址都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品牌竞争力,而更宏观层面上闽粤赣金三角(龙岩、三明、赣州、梅州、河源)等客家文化生态区都在积极上马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业项目及进行产业链开发。连城县文化产业如何走出特色和品牌突出重围任重道远。此外城市文化产业对于文化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的争夺,都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如何与城市文化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城市文化产业优质资源的回流与反哺,也是当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值得思考研究的课题。
1.深度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业是县域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不断深入创新其产业发展模式。冠豸山文化旅游是连城县的龙头产业,近年来县政府收回了冠豸山旅游风景区的经营权,试图引入新的合作模式,从体制创新上推进冠豸山名山胜景文化的建设。除了在景区中增设新的娱乐项目如高空表演、玻璃栈道等,以及复建竹安古寨等项目之外,冠豸山和客家文化公园之间的基本农田控制地带,可结合著名的连城地瓜干品牌农业建设特色田园综合体,展现冠豸山“十里画廊”田园风光,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地标。与冠豸山山水一体的石门湖,其湖区面积、形态、品质十分适合作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路亚运动(休闲垂钓)国际赛事的主办地点,并以此为中心在周边区域如文亨镇蓆湖等联袂推广。
2.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是中央继美丽乡村之后这两三年来大力扶持的综合体建设项目。宣和乡(培田村)、庙前镇(芷溪村)、四堡乡(古印刷基地)这些古村落、古书坊保存良好,有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的乡镇,可以借鉴浙江乌镇、北京古水北镇、政和白茶小镇等模式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开发,重点培育慢生活气质和格调的历史风貌旅游小镇。
3. 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加大创意产业扶持力度。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也能带动周边整体文化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文化产业集群一个比较流行、可行的做法。但产业园的定位、选址、规模、配套、运营等需要进行科学论证,不可盲目上马、贪大求多,尤其要警惕其沦为地产开发借以跑马圈地的工具。连城客家文化公园是政府投资的文化事业意义上的文化旅游园,不是企业化开发运营的文化产业园,目前尚未建有综合性的连城文化产业园。前期筹备中的中华豸文化园试图通过影视动漫方式创新冠豸山文化,树立新的文化创意品牌,并与韩国豸文化联动拓展其影响力,其主题文创园模式值得推广和实践。厦门牛庄的经典模式值得借鉴,其区位优势之外,时尚创意产业的成功植入,特色主题的清晰定位,公共艺术活动的强大引擎,成熟的招商运营模式,以及卓越的品牌运营团队,都是其成功的强大动力。此外在根雕一条街、古玩城、兰花博览园、竹艺、锡器等原有产业集聚基础上,政府大力加以引导打造,也日益显示出地方文化经济的活力,丰富了地域文化产业的种类和形态。
4.大力推进地域文化品牌的构建与营销。除前文提及的古村落古书坊文化旅游品牌、豸文化品牌外,连城地域文化品牌建设有较大的进展,比如游大龙、走古事的申遗,连城拳健身体操的推广,连城客家美食大系的整合,作家吴尔芬《雕版》小说的出版,“冠豸山水,价值连城”的旅游口号,都能有节奏、多样化地持续丰富地域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形式,值得点赞。连城古称“莲”,其文化精神与“豸”一样,表示廉洁文化,可以加以视觉创意推广,打造廉政文化旅游产业。当前地域文化品牌还应借鉴“互联网+”模式,推进其创意传播,化解区位发展上的短板,让地域文化产业在新时期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与虚拟经济和数字经济实现无缝链接。
5.保护传统文化产业,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如日中天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相比,传统文化产业尽管小散弱,却如星空一般璀璨,是最具地域特色和最为宝贵的,也是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基因和活力源泉,有必要进行活态化保护、生产性保护甚至是抢救性保护。
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成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长期探索与实践,它不能也不可能脱离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违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除进行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科学论证外,也必须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动态把握其发展的进程。笔者几年来密切跟踪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试图探索其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和独特性,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努力探讨其个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限于篇幅,在此仅作初探,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当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