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舒文琼
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有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这句话来描述现在的信息通信行业最恰当不过:一方面,用户增长速度放缓,提速降费持续不断,价格战趋于白热化;另一方面,IoT成熟落地,AI开始赋能通信行业,5G正式商用在即,由此孕育了各种各样的市场机会。通信行业作为基础行业,通过拉动信息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依旧不可替代。
这样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旧交替、动能转化的时代,可以预计,未来随着5G、IoT、AI的进一步落地,信息通信行业将爆发出蓬勃发展的力量,整个行业也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踏上新的征途。而5G、IoT、AI则将成为拉动整个行业增长的“三驾马车”。
从5G概念提出之日起,业界就在思考一个问题:4G网络已然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需求,那么留给5G的关键应用是什么?形象地比喻:超高速公路修好了,上面该跑什么车?这是个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它关系到能否说服用户买单,能否刺激运营商建设升级网络,以及调动产业链全力以赴投入。随着5G商用脚步的临近,这一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寻找问题答案,需要追根溯源。与4G网络相比,5G具有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低功耗、高安全等特性,而这些特性正是物联网所需要的基本特征。
例如,远程操作方面,在现有4G网络条件下,由于时延较长,当对某一机床发出“停止”命令后,机床还要再转动几圈才能停下,但有了5G网络,操作更加精准,几乎没有时延。在VR应用方面,虽然VR已经出现数年,但是其良好的体验需要时延降低到20ms以内,而现在4G网络的时延一般为数百毫秒,容易造成眩晕感,5G到来后,眩晕、不适、体验差等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上述只是4G不能、5G可以的两个案例。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5G将与多个垂直行业相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质量,正所谓“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目前中国、美国、日韩的运营商制定了积极的5G部署计划。全球范围内,大多数5G网络部署将从2020年开始启动。爱立信预计,到2023年底,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5G用户数将超过10亿,占移动签约用户总数的12%,由5G带来的流量将占移动数据总流量的20%。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7月我国移动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5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9.7%,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家庭市场虽然被三大运营商纷纷看好,但是目前三大运营商在有线宽带价格战方面打得焦头烂额,对于智能家庭业务的拓展非常有限。
未来增长何在?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物联网提供了新的空间。
2017年,三大运营商在物联网网络建设方面展开了“军备竞赛”,进入2018年,运营商积极建设物联网基站,同时部署平台、业务等环节。例如,中国电信目前已经建成40余万个NB-IoT基站,物联网用户规模超过8000万;中国移动通过部署云、管、端、硬件、方案等各个环节,实现了物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3.84亿;截至2017年底,中国联通物联网连接数已突破7000万个,其中物联网基础平台连接数已到达5700万个,2018年中国联通制定了物联网连接数突破1.3亿个的目标。
目前已经被挖掘的只是物联网巨大蛋糕的一角,未来在业界的共同拓展下,更大、更诱人的蛋糕将摆在业界面前。正如近日召开的2018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无锡峰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所表示,2017年各种制式的物联网连接数已超过20亿,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70亿。
进入2018年,人工智能骤然升温。那么,人工智能与信息通信行业如何结合?在此方面,三大运营商目前已经牛刀小试,初见成果。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与运营商结合最成熟的领域是智能客服。例如,中国移动已经在服务系统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当用户拨打10086时,有部分电话是人工智能回复的;即便是人工回复,也由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辅助。据悉,今年8月,中国移动机器服务的比例已经提升到了20%。
人工智能赋能电信行业,更大的价值体现在网络运营维护方面。再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现网运营维护的复杂度近年来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基础网络“四代共生”(2/3/4/5G),核心网演进“十域并存”(CS/PS/IMS/物联网/国际网等),现网运维工作强度大。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突破自然人的限制,随时监测、自动预警网络故障,并实时作出处理,或者给出处理建议,有效解决人工维护耗费人力、处理不够有效、反应不够及时等问题。